摘 要: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们作为新技术的一大使用群体,由于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关心国家和社会问题的情操,在高职学校当中,许多学生都参与到了网络舆情当中,并对学校和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在如今互联网技术被使用和掌握的范围和人群越来越广,因而青年学生作为网络使用和参与的主体,对于社会热点问题都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高职学生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网络上舆论的走向,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能够对对网民的意见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这种趋势之下,高校学生作为网络意见领袖,既能够引导网络舆论,同时又能够把这些舆论拓展到现实生活当中。在本文当中,我便会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高职学生 网络意见 领袖队伍 作用 发挥机制
在之前多媒体技术不高,人们并没有高度参与意识的年代当中,舆情都是由传统媒体进行引导和推动的。但是在近些年当中,随着网络媒体和手机技术的进步,新生媒体正在改变着媒体生活的常态。而高职学生一方面既具有高科技技术,另一方面又具有独立的思想和逻辑能力,因而他们已经成为了网络世界当中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点评和讨论的主体人物。也正是由于他们在社会当中所处地位的独特性,他们对于网络舆情起着一定的领导作用。反之来看,网络舆情的发展也会影响到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因而在高职学生当中进行网络意见领袖队伍的培养,并正确引导他们发挥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文当中,我便会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仅希望能够起到一些借鉴的作用。
一、高职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
1.积极作用。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塑造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期间所形成的整体观念对于他们来说有着终身指导的作用。高职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度比较高,他们对于日常生活当中所出现的群体性问题都会通过一定的媒介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而这种意见和看法的传达在同龄人当中的接受度和传播度都要远远高于其他人群。因而高职学生当中网络领袖的意见和观点能够对同处一个年代或者是阶段的人产生指导作用。就中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学生作为数量较大的群体,能够接触到的信息比较多,容易受到的信息影响相较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也比较多。因而在高职学校当中,作为青年网络意见领袖如果能够发表并传达客观且积极的言论,就既可以维系同一群体的关系,同时又能够对他们的沟通和交流进行监督和协调。
2.消极作用。网络是一个比较开放的言论和交流平台,比如贴吧、个人空间以及多种网站,在这一平台当中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发表不触犯国家法律的言论。但也正是由于这种言论自由的开放性和网民数量的增多,有些情绪悲观或者是观点极端的人也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发表看法。当然由于网络对于信息的传播速度比较快,如果网络意见领袖自身不能够规范言论,就会导致网络环境的恶化。而且在社会中有些人对于社会热点并没有自己客观评判的能力,因此他们有可能会不加区别的随意接受网络意见领袖的观点,但如果网络意见领袖所展示和传达的是社会消极面,那么许多人就会出现对社会悲观失望的情绪。况且由于部分人没有形成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因而长期人云亦云,追随领袖的脚步也会造成他们价值观念迷失的情况。
二、高职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培养方式
1.提高网络意见领袖的沟通技巧。在网络当中进行意见的表述要求领袖具有较好的沟通技巧,而在学校当中教师和辅导员作为学生生活和學习的主要引导者,他们对于高职学生意见领袖的培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在进行意见领袖选择时,教师们应当对其思想政治觉悟和责任意识进行考察,在这些基本的条件具备之后要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和积极向上的人。之后就可以对其口头表达和文体表述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在培养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让其对目前的社会热点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之后再由一部分学生提出不足和可弥补的方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意见领袖就可以全面了解到不同性格人群对社会问题认识的着眼点。这样在真正参与到网络热点问题评论的时候就可以更加客观,也才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2.净化网络大环境。由于网络的便利性和开放性,许多人都可以自由参与到社会热点的评论当中,如果不对其言论进行控制和管理就会出现网络秩序混乱的情况。而由于高职学生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不足,就需要教师和辅导员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帮助意见领袖进行网络环境的净化,有助于高职学生意见领袖提高判别是非的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的开展网络意见领袖的工作,也才能够推动社会积极健康发展。
三、结语
本文是基于我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展开的,在文章当中我首先对高职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进行了论述,之后则又从提高网络意见领袖的沟通技巧和净化网络大环境这两个方面分析了高职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培养方式。然而宥于个人知识水平的限制,在文章当中我并未能够就相关问题进行全面详尽的分析和论述,仅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娟.骆郁延.论新形势下我国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2年.
作者简介:宋存霞(1984),女,中共党员,甘肃天水人,本科,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2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