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德艺融合

2016-05-30 10:48钟佩霖
艺术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培养

钟佩霖

摘要: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的德育工作成效明显,但离“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目标还有差距。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正视不足,不断创新德育路径,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开拓德育工作美好未来。艺术院校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德艺融合,就是针对当下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的有益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艺术院校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德艺融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之道,教育为本,德育为先。艺术院校担负着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的目标。要实现此目标,离不开对德育客体和德育路径的深入研究。就目前来看,对于德育的客体研究一般都是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而对于艺术院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较少。同时,在对艺术类学生德育的路径选择方面,通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德艺融合的研究更为缺乏。在当前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德艺融合研究,对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1当前艺术院校的德育存在的问题

2015年8月10日文化部公布了《北京混子》《不想上学》《自杀日记》等120首含有宣扬淫秽、暴力、教唆犯罪或危害社会公德的网络音乐产品列入网络音乐管理“黑名单”。这些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的出现,绝非偶然,也为艺术院校的德育工作敲响了警钟。那么,当下我们艺术人才德育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呢?

1.1德育理论教育和行为教育分离、脱节

“目前,我国高校的德育分为理论教育和行为教育,前者由社科部向学生传授和灌输价值观念,后者由学生处指导和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及日常生活行为,从而使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分离。”这种德育模式使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远离了被教育对象的生活,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思想动态,不能因材施教。学生和老师除了上思政课时在时间、空间上有交集外,其他方面没有任何交集,甚至学校、各个系里的学生会干部、班干部、发展学生党员都从来不会从思政课教师处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情况,更不会征求他们的意见,这种理论传输与实践指导脱节的现状必然导致德育的困境。

1.2受外部环境影响,价值观出现偏差

陶行知先生言:“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社会环境的好坏,对于大学生的道德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物质建设飞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却没有同步跟上。正在转型的中国社会,外在教育环境不断发生改变。受此影响,社会出现了金钱至上等不良社会风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的德育工作造成严重冲击,错乱的价值观、滑坡的道德、失范的行为也使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无所适从,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这些同学认为:专业学习好了,拥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可以通过表演、比赛等较短的时间内得到社会的认可,可以快速转化为经济效益,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甚至出现唯利是图的现象。而道德品行的好坏无直接有效的衡量标准,需要较长时间的认识和了解,一般也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并且,艺术院校中不少大学生的家长、一部分老师对教育的认识都比较简单或者急功近利地等同于“求知上学”,如同专业技能教育,求得生存的一技之长,较为偏颇、狭隘,而没有考虑到知识教育只是从做人教育的一部分去理解,走向舍本逐末。

1.3道德实践匮乏,知行合一不足

在艺术院校的实践德育过程中,多数教师依然把口头讲授、灌输式教学当作教学的主要方式。虽然,近几年艺术类高校普及了实践课教学环节,但多数学校因担心学生的安全及经费不足等因素,实践课教学并没有走出校外,只在校内进行,甚至只在课堂上完成。其结果是造成学生道德实践匮乏,情感体验消极,道德认知和习惯偏差。就如大学生们多有爱国的情怀,却不够深沉,所以行为上的表现还有所不足。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亲身经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祖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内心期望自己的祖国能快速实现伟大复兴。但是,在面对社会现实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时,他们时有抱怨,面对困难、解决问题、改变现状不足,较多出现思想和行为的背离。其表现有:他们对2015年9月日本强行通过新安保法案表示强烈反对,对他国染指我国东海、南海领土表示极大愤慨。但与爱自己的人民、爱自己的文化、爱自己的河山结合不够,缺乏爱国责任等理性精神的深化。近年来大学生杀人事件频发,不仅是法律的漠视,也体现出对同胞生命的冷漠。对于祖国的传统文化,好多大学生连国学经典《论语》都没完整读过。

1.4个人自我意识强,社会责任意识弱

首先,当代的大学生多数出生于90年代,社会物质丰富。由于从事艺术专业孩子的家庭往往是物质上相对富有的家庭,也由于90后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从上幼儿园到读大学,更多家庭的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强调得更多的是学习,常告诫自己的孩子要刻苦学习,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找个好伴侣。家长们这种教育观念的逻辑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自己。因此,他們常常在无意识中忽视了对孩子们责任意识的培养,忽视个体对社会的奉献责任。例如,笔者对自己所教的一个年级的班级大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调查发现:大学生们寒暑假里回到家里能长期坚持主动帮家里做拖地、煮饭、洗碗等家务的不到一半。其次,艺术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教学方式,专业教师们的好恶、感悟多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也强化了学生的个人自我意识。

2艺术院校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德艺融合的必要性

以上问题的出现,说明我们艺术院校的德育工作离“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目标还有差距,还需要直面问题,不断拓宽渠道,发展创新,开辟新局面。艺术院校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德艺融合是拓宽德育渠道、创新德育方式的有效路径。

2.1有利于端正价值观,保证艺术创作的正确方向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出人民的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艺术院校大学生专业实践创作和表演,首先要解决作品为谁而创作,表演为谁演绎的问题。只有深入民间、深入社会、扎根人民的生活,才能贴近群众,贴近现实,创作出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为人民表演,艺术作品才有生命力。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而塑造人的灵魂的核心就是德育,它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等系统心理成分构成。在这个系统中,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是核心,决定着道德意志的形成、道德行为的发展。而德育成功的重要方面和集中体现就是受教育者不断为祖国社会,我们的艺术创作者的审美只有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创作出真正美的作品。因此,将美育贯穿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可以使美育、德育和智育和谐一体、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例如,在欣赏我国司母戊鼎、鹗尊、四羊方尊、大盂鼎等古代青铜器时,学生们惊叹于我国古代精湛的冶炼金属技术、灿烂的文明的同时,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国奉献、为社会建设、为人民付出。德育融入艺术院校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是让受教育者知情进行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促进德和艺的结合,实现艺术实践与服务社会的统一。

2.2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开辟德育新路径

“加强队伍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方法举措,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大而深远的战略任务。”相较于普通的大学生,艺术学院的大学生在心理、思想以及专业学习等方面具有明显不同。因此,要做好艺术院校大学生德育,既要遵循高校德育的一般规律和普遍原则,更要关注艺术院校德育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艺术院校,专业教师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受尊重程度是其他思政课教师、文化课教师不能比拟的,这在艺术院校是普遍现象和事实。这就为艺术高校整合固有德育资源,充分利用专业教师的有效力量为开展德育提供了天然条件。艺术院校专业教师与学生亦师亦友、兴趣爱好相似,生活关联度较多,只有在充分尊重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与个性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理念、创新教育路径,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才能提高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是我国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艺术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积极探索艺术院校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路径,对于丰富和发展高校德育理论,创新德育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3有利于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针对艺术院校普遍的实践教学走不出校园的困境。要解决此问题,可以试行对艺术院校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德艺融合。在当前大的教育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在艺术院校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加强德育是一条非常有效的路径。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协同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处、团委与相应的院系将暑期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解决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遇到的安全、经费等困难,又增加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内容,实现艺术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效统一。这样做既有利于贯彻实践育人、劳动育人原则,体现生活教育的理念,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机结合,又节约了实践教育的专项经费,也无安全之虞。另一方面,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增进德育教师、专业教师和学生在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中互补、配合和协调一致。

3如何开展艺术院校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德艺融合

德艺双馨是艺术人才的成长目标,德和艺的培养应当是融合、交织和并行不悖的,也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中教育、教育中生活的真知灼见。

3.1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们的“人师”的影响力

专业教师首先应当在思想上培植自己“人师”的定位与责任。《礼记》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即做“学高为师”传播知识的“经师”容易,做“身正为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品性道德一辈子给学生们示范的“人师”困难。大学生专业实践是学生最为重视的教学活动之一,培养艺术院校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指导者是专业教师,专业教师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均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走出校园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专业教师不仅要展示出“学高为师”,更要体现出“身正为范”。邓小平同志曾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在艺术院校,专业老师不能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艺的“经师”,更应当是“人师”,真正体现“学高为师、行为世范”。因此,艺术院校要探索专业教师的“人师”认定、成长、考核及奖惩机制,充分利用其对学生的独特影响力,在教学生学会做人上多下功夫,使艺术院校更多的学生受到道德光芒的照射,使社会拥有更多的艺术大师,而不是艺术匠人。

3.2将现代学徒制在艺术类高校中试点和逐步推广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民间还是宫廷,艺术领域的乐师、画师及能工巧匠等以学徒制传承技艺,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其实,古代的学徒制里的师傅就是名副其实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既教徒弟知识,也教徒弟做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里强调待老师,如待父亲一样尊敬,学习老师专业技术和道德为人,学习老师说话的逻辑、方式和技巧。即使是只作了你一天的老师,也要终身当作父亲一样尊敬。由此,可见一斑,中国自古就非常强调德育,强调学生要有感恩之心,把做人的德性放在第一位。2014年9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现代学徒制……;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基于艺术院校的专业特性,将现代学徒制在艺术类高校中试点和逐步推广是可行和有益的。

3.3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保证大学生作品方向正确和持久生命力根本保证。坚持在艺术院校大学生专业创作实践中开展德艺融合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有力、有效措施。“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艺术院校大学生专业学习与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走进田间地里、走进农村街道、走进寻常百姓家,了解他们的生活,体察他们的情感,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捕捉真善美素材,创作出集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和社会性于一体的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在艺术院校大学生专业创作实践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除艺术作品的展演和传播唯市场票房、唯视听率、唯点击量的思想,以弘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为原则,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明白艺术作品“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在艺术创作专业实践活动中注重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情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展示由内而外的美,从而达到提升人生境界,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光荣历史使命。

3.4将培养感恩之心贯穿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

“每一个人从妈妈肚子里孕育生命开始,到健康成长,到成长成才,此过程经历了风雨、危险、艰辛和磨难等,有包括父母、老师等无数人为之的付出和奉献。”提升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与修养要从培养他那颗感恩之心开始。在艺术院校大学生的专业实践中将感恩内化于心,将责任外化于行,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中不断深化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例如,我校的大学生在参加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的各项文艺活动中,激起、唤醒、培育他们珍爱和平、反对战争、保家卫国的历史责任感和抗战精神;在参加2008年汶川大地震及2013年芦山大地震后的艺术创作及表演活动中,培育大学生的爱我故土家园、爱我民族同胞、团结向上、不屈不挠的抗震精神;在每年暑期开展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培育大学生以艺术回馈社会的情怀,记得自己从群众中来,还要回到群众中去。

3.5将美育贯穿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

“总体上看,美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美育是对审美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鉴赏力、感悟力、创造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所以审美是社会现象,是后天获得的。美育不是简单的教学生画画、唱歌、跳舞和弹琴等。就如,《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础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艺术院校的专业教育是美育內容的核心部分,艺术实践是美育的重要形式。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历史来看,凡是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创作才是真美,才能打动人、感染人,具有长期的生命力。好的艺术作品,一定是体现着的高尚的社会思想、社会道德,崇高的人生价值、人生追求与理想。道德是人类社会存续的基本社会规则,只有不违背社会道德的东西才谈得上是美的。在当下中国社会,我们的艺术创作者的审美只有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创作出真正美的作品。因此,将美育贯穿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可以使美育、德育和智育和谐一体、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例如,在欣赏我国司母戊鼎、鹗尊、四羊方尊、大盂鼎等古代青铜器时,学生们惊叹于我国古代精湛的冶炼金属技术、灿烂的文明的同时,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猜你喜欢
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名师培养与名师成长探析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