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洋
【摘要】:摘要:我们在儿童绘画时总是鼓励其想象、创造,让其自由發展,长期如此,儿童画作品中便会呈现出明显的“图式化”问题,需要教师及时提供引导,带领学生暂离“想象”、关注“现实”。本研究针对小学低年级儿童画中具体的“人物单一图式”问题进行教学探究,通过提供多种材料、方法引导学生观察与分析具体对象,再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使其改“单一”为“多元”。
【关键词】:观察力;发散思维;教学方法
一、儿童画中的人物图式现象
笔者近期在教学时发现,小学低年级学生在经过一年的绘画学习之后,画作中的人物较未接受训练之前依旧不见其“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以简单的线条勾勒,缺少细节,经常出现“无耳朵”的人,组合人物动态通常呈“大”字形一字排开。从整体上看,学生的每张画作似乎都各有不同,但事实上,无论教师提供的情境与主题如何改变,学生画作上的人物形象“始终如一”,这种“换汤不换药”的绘画现象在低年级学生群体中十分普遍。
二、问题思考
许多美术教育观念提倡教师要遵从学生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并在其需要帮助的时候谨慎地提供指导。一些教师可能因此选择让孩子“自由生长”,不作任何干预。但是当低年级学生所画的人物已经成为了一种无须经过大脑意识的图式,缺乏对绘画内容的思考与对事物的观察时,教师应该敏锐地发现这一问题,并主动进行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正如美术教育家尹少淳教授在探讨儿童“本真”问题时指出,“儿童是要不断发展的,其一生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文化的影响,教育应当努力保持特殊个体的自然本性,同时也要赋予其特殊的社会性。”
因此,面对低年级学生绘画中的单一人物图式现象,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发展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材料、方式进行合理适度的引导,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三课时的单元课程进行教学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学生通过针对性的指导后,是否能够改变单一图式、学会通过观察与思考进行人物的多元表现。
三、教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教学课型】造型·表现
【设计课时】3课时
【课程分析】本课从学生兴趣出发,针对学生绘画中出现的人物单一化问题设计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根据自己设定的情景创作出动态多样、富有变化的人物造型。因此,本课的重点不在于对人物形象完整的、细致深入的刻画,而在于帮助学生拓展思维,鼓励表现多种人物形态,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基本造型能力。
【学生分析】二年级学生,他们喜欢画人物和不同的场景,但往往“以人物装饰场景”,而不是用场景表现人物,且所绘的人与景之间缺乏整体的关联。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观察与思考;知道用形状去分析与表现人物及人的不同部位;能够根据不同的场景绘制不同的人物造型。
2.过程与方法:从人物动态、人物头部以及不同的情景设定三个方面安排课时。课时1以火柴人的方法为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作体验与练习等,学会表现不同的人物动态。课时2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观看动画演示、讨论分析与练习等,让学生学会用形状分析与元素替换的方法,创作不同的人物造型。课时3通过欣赏不同的作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所见的场景,重点分析画面人物与场景的关联方式,并能够针对自定的场景画出相对应的不同人物造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生活,能够关注身边的人、事、物,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并在观察与发现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人物的特征、人与景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依据不同情景表现不同人物。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观察、分析与表现个性人物造型,让人与景依情境进行关联。
【具体教学过程】(略)
四、教学结果与经验总结
经过三课时的实践之后,学生在人的表现上有了明显进步,他们开始主动观察人、事、物,开始思考画面中人与景的关系。综合分析,本次教学实践的经验如下:
1. 以基础技能带动发散思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
笔者认为,世间所有的神怪事物都不是凭空想象,一定有其现实依据,同样地,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挥也不能完全脱离知识的启迪与技能的学习,因此,欲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能力,首先要锻炼其观察与分析具体事物的能力,辅之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再在此基础上给予其自由空间进行创意发挥。
本次教学设计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笔者将它们概括为三种方法。
(1)火柴人动态法。用火柴人画人物动态是美术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它能快速表现不同的人物动作,易于理解与掌握。低年级学生对形象的把握比较偏向于抽象性、概念化,因此针对学生所绘人物动态呈单一“大”字形的问题,笔者在课时1选用画火柴人的方法讲解人物动态,演示过程中邀请了一些同学摆出不同的造型让其他学生观察与思考,学生通过对自己肢体的感受、对模特的观察与对应的练习,逐步懂得了简单的“应物象形”,并能够在观察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
(2)形状分析法。课时2讲解人物头部特征时,笔者带领学生用不同的形状来概括脸型、发型、眼睛等各个部位,帮助学生化繁为简。选用这种方式的原因在于,形状对儿童来说是一种十分简化、明确的图形,最能体现事物的基本特征。通过对不同人物头像进行各部分的形状提取与拆解,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敏锐的分析能力,从而为发散其创意思维奠定基础。
(3)元素替换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表现方法后,还需要引导其发散思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课时2选择以形状分析为基础,进行局部的元素替换,以获取新的形象,比如画脸型时,将方脸换成圆脸,画眉毛时,将粗眉画成换成细眉。通过学习,学生惊喜地看到自己创造出了许多不一样的人物,纷纷沉浸在这种替换的乐趣之中,它让学生在一种近似于游戏体验的状态下不断产生出新的想法,不断进行尝试,因此,元素替换法是一种可用于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教学方式。
2. 审慎选择教学材料,活用材料
(1)选用动画片人物分析教学重点,引起学生经验感知
随着影视媒体的飞速发展,动画片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课时2属于三课时中难度较大的一节课,为了保证重难点的有效解决,笔者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除了以班级学生做“实体模特”,还选取了学生所熟知的动画角色做“平面模特”来分析人物特征,拉近学生与课堂内容的联系,引起其经验感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知觉意识还处于平面抽象化阶段,动画片相较于人物照片简化了许多细节,贴合学生认知水平,更易于学生分析造型。
(2)选用学生作业进行评价与纠错,帮助学生客观分析问题
学生在每课时的作业中总会存有一些普遍问题,教师如果直接指明问题,学生可能“只听未懂”,依旧不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现阶段的学生比较偏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当他们发现自己的作业成为老师教学课件的一部分时,会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与紧张感,因此,笔者将本班学生的作业按不同程度的问题进行分类,以对比放置的方式直观地呈现于PPT上,让学生观察、思考并说明哪一组效果更好?好与不好的原因各是什么?让他们自发地做出客观的评价,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进步的方向和好作品的参照标准。
(3)选用大量同龄人作品进行欣赏,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人是儿童画中十分常见的表现对象,在欣赏作品环节,笔者选用了大量的同龄学生作品作为参考,这些作品是同处于小学阶段的不同年级、不同主题的学生优秀作品。此外,由于学生个体发展存在差异,其绘画能力也会存在不同水平,因此,笔者在选择学生作品时,按照水平分类,以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参考作品中找到自己能够达到的水平的参照。学生通过观看同龄人作品要比观看教师提供的范画更有亲近感与认同感,还能避免因教师范画带来的“集体临摹”现象。通过欣赏这些作品,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引导其发散思维,也能培养学生对同龄人的认可与尊重,欣赏他人的优点,取長补短。
3. 善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的使用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之一,但是许多教师过度依赖课件完成教学,既不利于学生发展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事实上,课件等多媒体资源始终只是辅助教学的一个工具,在有条件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如果能善用多媒体设备,“取之有度”,将“好钢用在刀刃上”,不仅能够为整个教学氛围增添活力,而且可以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重点、分析难点。因此,在本课的3个课时中,笔者以课时2为主,使用了适量的动画效果演示人物头像各部分形状的提取方法,并通过动画又将这些提取出的形状进行有步骤的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简化形象。这样由“整体——部分——回归整体”的动画演示过程让学生直观清晰地明白了人物个性头像的表现方法。此外,在元素替换的环节,笔者也通过动画有序地向学生演示了如何进行局部替换,并得到新的人物头部形象。我们平时习惯于提供大量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话”,但其实在必要的时候通过多媒体进行“动静结合”的素材展示,一方面可以刺激学生兴趣、加强学习动机、唤醒感官体验和激发创意思维,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营造一个生动、轻松、高效的课堂氛围。
4. 课程内容循序渐进
本次教学是针对学生单一人物图式问题所设计的一个单元式课程,在课程结构上,遵循“由整体到部分,针对部分做练习,针对整体画作业”的原则,即先引导学生从人物整体动态进行调整,再针对可以进行创意变换的部分如头部、服装、道具等进行元素替换的单个练习,最后又从整体上进行综合创作,让学生自己选择场景,绘制场景中的不同人物。
先从人物动态进行引导是由于学生已经习惯了自己所画的人物形象,如果过于专注局部地让他们“改正”,不仅会引起抵触情绪,也会挫伤其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改变一种习惯或意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因此笔者在课时1中引导学生从他们的“大”字形人物动态上进行变化;在完成这一步骤之后,课时2再聚焦到比较能代表人物个性的头部进行创意变换的小练习,此课时的最终作业不仅要表现头部,还要结合课时1的人物动态进行组合,做到温故知新;当学生基本能够进行单组人物的个性表现时,再通过课时3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所见的不同场景,及场景中的不同人物造型,让其明白绘画中人物与背景的关联性与整体性,此时,便完成了由浅到深、由小到大的整个学习过程。
最后从学生的作业效果来看,这次的单元课程的实践效果非常可观。由图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能够画出不同的人物造型,且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将人与背景相关联,画面整体、美观、丰富多变。因此,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敏于发现问题,敢于尝试实践,当预知学生的“学习之舟”即将“遇到沙洲冲滩搁浅”的时候,及时采取手段,帮助学生 “调整航向”,助其继续顺利“远航”。
参考文献:
[1]尹少淳. 现代儿童观与儿童美术教育[J]. 中国美术,2014,06: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