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明�オ�
[摘 要]素材积累与运用在作文教学中问题比较突出。不少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素材积累习惯,缺乏素材搜集积累的有效方法,有了素材不能灵活有效地运用。重视培养学生日常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多维积累素材的方法途径,指导学生学会素材运用的加工处理技巧。
[关键词]中学语文 作文教学 素材积累与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30037
从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素材贫乏是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内容空洞、题材陈旧、套路雷同、创新不足,成了普遍性问题。彻底扭转作文教学与训练中的根本问题,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我们共同协作,上下联动,全方位出击,从教学理念、方法策略、过程实施、效果评价等多方面全力推进。本文仅就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的问题,从学生良好素材积累习惯的养成,素材积累方法途径的掌握,素材运用的加工技巧几个方面做一探讨,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想法和策略,以求对教学能有所帮助。
一、重视培养学生日常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
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一直是阅读教学,无论教学时间的耗费,还是精力重心的倾斜,都是如此。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要阅读的教材文本(包括各门功课)至少有几千万字,为什么在作文时仍然缺乏素材?分析学生作文素材贫乏的深层原因,关键还是不注重日常积累,没有养成良好的素材积累习惯,教师也没有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任何问题的出现,内因是根本。鉴于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反思现状,改变教学的策略,优先在培养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良好习惯上下点工夫。
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素材意识,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把一些富有哲理睿智的名人名言、诗文佳句,感动人心的人物故事、历史事件,蕴含思想光华的精彩文段、生活感悟,关切生活的科技发明、探索故事,鼓舞人心的时代英模、身边亮点等有意搜罗整理,分类归纳,作为作文素材储存起来,以备后用。这种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坚持不懈,天长日久,就会成为一种潜在的行为意识,终身受用。正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二、引导学生掌握多维积累素材的方法途径
作文素材的积累是一件耗费精力的事情,面对大量的阅读材料,要从中去搜集、筛选、整理素材,很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克服惰性,教会学生运用各种方法途径进行高效积累。
目前,在作文素材积累中有许多比较好的方法和途径可以借鉴。方法得当,事半功倍。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围绕类型积累素材。如以海明威和他永不言败的“硬汉形象”、“5·12”大地震中的大爱、哥白尼不畏教廷坚持地圆学说、居里夫人经受人生挫折终获诺奖等为内容的成长励志类,以感动中国人物、丛飞夫妻、狼爸狼妈、暴走妈妈、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故事等为内容的感动感恩类,以读好书活动、传承国学、经典诗文诵读等为内容的审美鉴赏类,以《论语》热、名人名言、哲理故事等为内容的哲理思辨类。另一方面,可以围绕学科教材分类积累。如语文中的名言名句、诗歌警句,数理化中的科技发明发现、探索故事,政治历史中的感动人物、精彩事件,等等,都可以入文。再一方面,可以围绕文章的构思积累素材。如纵向的历史素材,横向的中外人物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等相关联的素材,等等。这些都可以分门别类,成为素材的宝藏。
三、指导学生学会素材运用的加工处理技巧
有了素材不一定就解决了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的普遍性问题,还要会用、用活、用好。这就涉及作文素材向作文题材的转化。素材必须经过加工处理才能进入作文,要根据作文的主题表达需要、文体要求及应考规程做必要的角度转换、繁简修改、筛选提炼和文风调理等。
素材的加工处理要讲究一定的技巧。一要根据主题立意与文体要求,对素材做必要的扩展和压缩。常用的扩展方法是强化和阐释,压缩的基本方法则是摘要和改写。比如,一些故事、事件类素材进入作文时,在叙事抒情性文体中需要进行必要的描写、叙述、抒情性加工,使其通过扩展更加充分完整,凸显故事情境和细节特征;而在议论说明性文体中则要根据素材蕴含的“意义”和文章的“立意”进行概括、评析、补述,使之适应文体要求,更好地为文章观点服务。吴晗先生的《谈骨气》一文对这一点体现得非常典型。文中文天祥的故事用了概括的引述方法,嗟来之食的事例用了评析的方法,闻一多的事例则用了补述的方法。二要进行必要的筛选和提炼。有许多原始素材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在进入作文时,必须根据主题进行筛选或提炼。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表现了母爱、生命、挫折、反思等多元主题,在作文时要根据自己的文章角度进行材料的筛选和意旨的提炼,否则就会观点与材料脱节。三要进行素材的化用和组合。比如,大量的诗文、名言、名人故事需要选准角度,巧妙化用,引入文章;对符合题意的大量素材要围绕文章的构思以最佳的角度进行组合,成为文章的题材。
总之,只要养成有意识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方法日积月累,通过有效的技巧进行加工处理,作文言之无物、素材贫乏的问题就可以得到根治。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