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喆
摘 要:我们所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而非西方“普世价值”所标榜的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和传承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元论述”,凸显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属性,对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1-0030-0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就是说我们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而非西方“普世价值”所标榜的价值观。我们所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举着马克思主义旗帜的,这个问题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讲清楚,更要狠下功夫研究清楚,就是要研究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不同,搞清楚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就必须要深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的论述,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属性,对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培育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的内核是马克思主义,而非西方资产阶级所标榜的价值观。当今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思潮呈现出多样、多变、多化的特征,在价值取向上不同人群不同阶层也表现出多姿多彩、变化无常甚至标新立异。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必须要凝聚和构建起最深层、最持久的民族精神力量,寻求全社会最大公约数,即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世界观。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事业的指导思想,具有强大的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向。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半点的含糊和动摇。如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动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发生倾斜,就会动摇全党全国人民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导致维系社会团结、民族和谐的精神支柱就会倒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失去灵魂[1]5。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始终旗帜鲜明地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在当今时代,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我们都明白了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教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最宝贵的品质,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关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对这个问题就讲清楚了:“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376-37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诞生至今已经一百六十多年了,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实践无不是“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因此我们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来引领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探寻社会价值层面的最大公约数,从而团结社会各阶层人们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牢牢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真正把握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和传承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在不同历史时代,人们就有不同社会需求,也会形成不同的社会利益和社会立场,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就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式,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就整个社会而言,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在不同的社会或群体中,价值观念总是在不断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在传承与创新中迎接新的挑战。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419-420。这就说明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一方面要坚守和传承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同时也要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挖掘、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的论述,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厘清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目标(国家层面)、价值取向(社会层面)和价值准则(个人层面)的指导意义,从而正确处理当前社会现实中出现的思想多样性与政治统一性、时代观念与传统观念、功利价值与道德价值、外来价值与本国价值的矛盾,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引领和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元论述”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形势下,面对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我们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元论述”,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本质属性,解决它们之所以“即‘此(社会主义性质)非‘彼(资本主义性质)”的问题。分析随着时代变迁,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如何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其理论的载体,著作中概括提炼出来的基本原理不过时,那么这个载体——经典著作也就有其历史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有关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走向“富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工人革命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2]421,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追求无产阶级国家的“富强”,正如有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后指出:“特别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哪怕革命任务千头万绪,应当始终不忘发展生产力,千方百计为改善人民的衣食住行条件而努力,因为离开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离开了人民物质生活条件的高度完善化,任何社会进步都难以持久或甚至成为不可能”[3]497。后来邓小平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时提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没有国家的富强,就没有最终的共同富裕。
民主就其本质、内容、形式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并不存在唯一的、绝对的、普遍适用的民主模式。因此可以说就民主的本质、内容、形式而言,社会主义民主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民主,资本主义的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是金钱的民主,财富的民主,实质上是拥有金钱的人的民主;而社会主义的民主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是广大人民的民主。对于文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既批判封建时代的文明,也批判资产阶级文明。马克思形象的把资产阶级文明概括为:“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2]772-773。马克思主义向我们表明,今天所要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既不是古代封建时代的文明,也不是资产阶级的文明,我们今天所要开创的文明是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马克思主张的和谐是全面的和谐,是均衡的和谐,是完善的和谐。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自由是摆脱了资本束缚的自由,恩格斯所描绘的未来社会的自由是“消灭了阶级的社会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4]342。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法律上人人平等就是在“富人和穷人不平等的前提下的平等,即限制在目前主要的不平等的范围内的平等,简括地说,就是简直把不平等叫作平等”[4]353-354。
如上所述,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元论述”,旨在凸显马克思主义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指导地位,彰显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姓“马克思主义”而不姓西方标榜的“普世价值”。
参考文献:
[1]田淑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阎孟伟.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野中[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4]复旦大学法律系国家与法理论,历史教研组.马克思恩格斯论国家与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