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社会工作教学实践的影响

2016-05-30 11:44覃志敏
亚太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消极影响积极影响

覃志敏

摘 要: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主张学习过程是学生能动选择、主动意义建构的过程,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真实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技巧并重的学科。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在社会工作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社会工作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会对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专业知识的体系化带来消极影响。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社会工作教学;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246-02

一、建构主义的哲学和心理学渊源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为结构主义,兴起与20世纪90年代,由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认知规律深入研究而产生。建构主义学习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是人类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1]通常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具有哲学和心理学两中渊源。

(一)建构主义学习的哲学渊源

从建构主义观点看,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建构主义教学的成功范例。然而,更多的学者支持将建构主义观念与哲学家维柯(Giambattisatlico)以及康德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综合相联系,认为这些哲学思想更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色彩。维柯和康德也被共同奉为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的先驱。例如康德在其理性批判哲学中,从认知、实践等不同角度建构个体主体性思想,认为主体不能直接通向外部世界,只能利用内部建构认知原则去组织经验和发展知识。[2]另外,近代科学哲学理论、科学社会学理论也对建构主义提供了理论素养,如库恩强调知识是个人的理解为建构主义思想发展提供有力支持。[3]

(二)建构主义学习的心理学渊源

与建构主义的哲学渊源相比,学者们更为认同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的心理学渊源。心理学理论和流派演化成为认知主义向建构主义理论发展的直接原因。[4]其中的学者包括了瑞士学者皮亚杰(J.Piaget)、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以及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V ygotsky)。皮亚杰认为,认知是一种“自我建构”,个体思维的发生过程是儿童在不断成熟的基础上,在主客体互相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与社会经验,从而试图不断地协调、建构的过程。[5]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研究。[6]维果斯基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指出个体认知是在特定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因而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对认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看,学习过程也是一种“社会建构”。[7]

(三)建构主义的流派与观点

建构主义思想内容丰富,流派林立。国内学者对建构主义理论流派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个人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及控制论等流派,其中以激进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影响最为广泛。激进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认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能动性建构的,建构过程是认知主体新旧经验的互动过程,认知的功能是适应,它有助于认知主体对经验世界的体验。社会建构主义认同学习是学习者自主“建构”过程,但强调该自主“建构”过程离不开学习者与教师、同伴等他者的交往与互动。个人建构的、独有的主观意义和认知,只有与社会和物理世界“相适应”时,才有可能得到发展。学习的社会情境、学习者与外部的互动、协作等在学习者的自主“建构”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一)建构主义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批判

尽管建构主义内部有不同的分支和分歧,但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认识和批判比较一致的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8]

一是课堂的话语权高度集中在教师手中,教师的知识权威在学习者和授课者中都得到一致认同。教学活动的知识传递是单向度的,学生被动地接受与复制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

二是多数教师以教材为纲,严格按照教材的内容和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向学生传递的信息与教材中的知识完全一致,教材中的知识和观点成为学生获取的唯一答案。因而传统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是多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考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多数教师在师生提问互动环节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掌握了“正确”的答案,并没有努力协助学生独立思考,也不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不同学生思维的差异性。

(二)建构主义的主要教学理念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反对客观主义反映论,认为知识是对外在表征的一种假设或解释,它会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变化,因而知识不具有唯一性,也不存在外在实体性。学习者在成长过程中已形成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背景。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自己的经验/知识体系基础上,通过在一定情景中的互动、合作、协作等方式,对外部信息进行能动性的意义“建构”过程。因而学习者的知识是个体化、情景化的产物。[9]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能动性、主体性。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10]

2.建构主义的学习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知识的增长不能直接通过简单接收外部刺激把知识机械地从外界搬到记忆中来实现。个体知识的累积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和学习情境中,通过互动、协作、合作等方式进行主动意义建构的。需要营造有利于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活动情境。倡导以内容丰富的故事场景形式来呈现问题,促进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

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历与经验,注重学生已有经验、经历在新知识学习中的基础作用。强调学生的学习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而逐渐完成。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从这种相互合作中主动开发自己的思维品质,完成自己的知识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强调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的重要性,通过在一定情境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思维。强调要针对学生具体学习活动,通过设计不同的环境类型,如抛锚式教学、微型世界、建构包、情境学习、问题解决等,逐步启发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学习的反思能力。[11]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社会工作教学的影响

作为日益兴起的全新教学理念,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自形成以来,对高校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社会工作专业是高校中起步较晚的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既强调理论学习,同时也强调专业技巧与应用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积极影响

1.促进社会工作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结合

社会工作专业兴起和形成与西方发达国家。国内社会工作专业的建立和相关研究的起步比较晚。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和思想主要基于西方社会发展现实而形成。社会工作教学活动以教师介绍国外社会工作理论和经验为主。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专业学习依赖于自身的已有认知经验基础和具体的学习情境。而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认知习惯都与本土的社会实践相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兴起后,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教师和教学研究者在对社会工作教学的反思中将理论与本土实践结合作为重要突破路径。如有的学者认为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匮乏限制了社会工作理论教学的实际效果,努力发展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是增强课堂理论教学效果重要抓手。[12]针对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脱节的矛盾,一些教师开始在教授知识前增设由学生操作的真实案例模拟环节。[13]

2.提升学生专业学习能力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和主动方,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方。教学实践通过知识灌输,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的“影像”和记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还是延续了高中阶段的学习模式:课堂上忙于记笔记,期末花短期时间背笔记以应付期末考试,考试也能通过甚至拿了高分后。这种突击式的学习过程,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期末突击记下的知识很快就被遗忘。建构主义教学实践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强调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的经验和知识,通过课堂演练等多情境建构方式将学生带入实践操作与模拟之中。这有利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模拟演练中进行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因而,学生不仅通过记忆学习专业知识,还在现场的模拟与思考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二)消极影响

1.教师教学难度增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学生基于原有的经验和背景对所学专业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然而,每个学生的原有经验和知识都存在差异性,因而也会有不同意义的建构。然而,社会工作专业是体系化的知识,其专业中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等知识相对稳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很难做到将这些相对稳定的知识与每位学生具有的经验和知识结构进行对应。另外,强调学生对知识意义建构的独特性忽视知识学习的统一性,也给教师评价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质量带来了困难,即对不同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效果缺乏比较依据。

2.不利于学生社会专业知识的体系化

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就是说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应用于实践的操作性、具体性的知识,两类知识构成了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整体。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操作化的知识容易通过场景和故事情节得以体现,并引导学生在相关情境中思考和解决问题。而理论性的知识更为抽象和概括,不易与通过场景再现和以故事形式呈现。因建构主义学习过程中,理论性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很难做到实践性知识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对比中也更容易更偏好实践性知识学习,而对理论性知识学习缺乏兴趣。这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吸收社会工作专业知识。

即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构主义教学观下行动反思模式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探索——以《社会工作评估》教学为例》(项目编号:2014JGA10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6]陈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学术交流,2007年第3期.

[2][7]杨维东,贾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理论导刊,2011年第5期.

[3]严云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15期.

[4]田严明,王淑杰.认知心理学与外语教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0-28.

[5]刘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缘起、基本观点及反思.中国学校体育,2008年第4期.

[8]刘昕.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探析.中国学校体育,2008年第6期.

[9]丁远坤.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及其启示.高教论坛,2003年第6期.

[10]赵耸婷.建构主义:一种后结构主义学习理论.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1]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12]李航,陈晓东.高校社会工作的理论教学及其问题探析.文教资料,2014年第1期.

[13]俞宁.行动反思模式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的运用——以《个案工作》教学为例.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猜你喜欢
消极影响积极影响
网络民粹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解析情景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
论基尼系数降低的法律完善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英美原声电影对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积极影响
自媒体传播的文本特征及其消极影响
论新自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消极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