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中的语境关系顺应

2016-05-30 11:27张文珍
科教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心理环境社会环境口译

张文珍

摘 要 Jef Verschueren所提出的“顺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有赖于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现象,口译过程即译者作出语言选择,达到顺应交际需求的过程。因此,本文以朱镕基总理答记者问的中英文本为例,选取语境关系顺应这一研究维度,分析著名女译员朱彤如何做出选择,顺应口译过程中的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及物理环境,希望能对口译实践的提高发挥指导作用。

关键词 口译 语境关系顺应 社会环境 心理环境 物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4.070

Abstract Jef Verschueren's theory of Adaptation argues that the use of language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of making choices. Such choice-making is dependent on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variability", "negoti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As a special form of language use, interpretation is a process in which interpreter weighs and decides on his/her choices of language so as to adapt to the demands of communication. Hence, taking the Chinese-English interpretation of Premier Zhu in Press Conference as the case, this thesis tries to analyze,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how the renowned interpreter Zhu Tong makes her choices and adapts to the social world, mental world and physical world in interpretation. By so doing, the author hopes to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future interpretation.

Key words interpretation;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social world; mental world; physical world

0 引言

国际语用学秘书长Jef Verschueren将语用学置于语用学综观的研究框架下,提出了著名的顺应理论(Theory of Adaptation)。他认为语用学涉及语言中能表达意义的各个层面,应当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整体综观出发,开展语用研究。

在Verschueren(1999:55-56) 看来,语言的使用“是一个经常不断的、有意无意的、受语言内或语言外因素左右的的语言选择过程”。交际中,人们之所以能作出恰当选择,是因为语言具备以下特性: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变异性为选择提供各种可能;商讨性则使得选择不是机械地按照某种特定规则进行,而是可以高度灵活地作出选择;顺应性指交际者从变异性赋予的选择范围中,灵活决策,以满足交际需求。

“同一切语言交际活动一样,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宋志平,2004)。口译作为特定语境下特定的翻译传播行为,其实质也是译者不断进行语言策略和语言形式的选择过程。译者需在众多可供选择的译法中,灵活地作出選择,最终给出顺应交际需要的译文。龚龙生(2008)博士通过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外语水平越高的译员、学生,应用顺应论的频率也越高。显然,顺应理论对于口译实践具有很强的阐释和指导作用。

顺应论为语用描写和语用解释提供了四个维度,即语境关系顺应(the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结构客体顺应(the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动态顺应(the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和顺应过程的特性(the 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正如前文所述,口译是特定语境下的特定翻译行为,“语境中的各个因素都可能影响口译员对原语的理解及对目的语的表达,会影响译员在内容、表达方式、表达手段等方面的选择,也会影响译员对译语受者的考虑,从而关系到口译成功与否”(马霞,2006)。因此,本文选取语境关系顺应这一角度,通过对朱镕基总理答记者问的汉英文本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揭示著名翻译朱彤如何通过有意无意的选择,达到顺应目的,以期有助于未来的口译实践。

1 语境关系顺应与口译

语境关系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交际语境顺应”(何自然&于国栋,1999)。交际语境包括社会世界、心理世界、物理世界。社会世界指社会场合、社会环境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做出的规范。在所有社会世界因素中,文化因素尤为重要,因为语用学所谈论的语言使用者不是抽象化、理想化的语言使用者,而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文化中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言语行为自然会受到社会、文化规范的种种制约。心理世界指的是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愿望和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物理世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时间指称主要包括事件的时间、说活的时间和指称的时间。空间指称既包括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所处的位置,也包括与言语行为有关的体态语,如身体姿势、手势等。

下面笔者将从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三方面,考察朱彤口译过程中的顺应行为。

1.1 口译中的社会环境顺应

口译过程中,译者往往面对的是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因此,理解原语时,要将其放在原语文化背景中,挖掘深层含义。表达原语意思,要兼顾译语文化特征,考虑不同的译文选择可能产生的不同的交际效果。

例一:所有跟我们中国领导人会见的外宾,很少有不谈人权问题的,好像不谈中国的人权问题回去就不好交待。

“交代”这个词用在这里具有很浓烈的中国色彩,等同于“交差”,指的是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此处,“不好交代”是说由于没有问到人权问题而感到难为情。朱彤的译法“find it hard to justify themselves”不仅翻出了这层意思,也符合西方文化中上下级间的平等,下级有权在上级面前为自己辩护。

例二:印度新总理的当选我昨天已经给他发了贺电。我很希望,将来在适当的时机同他见面,向他请教。

我们都知道,中文里有很多客套话,比如本例中的“向他请教”,是中国人崇尚谦虚品质的表现。此处,不能将其直译成“learn from him”,这一译法从西方文化的角度看,并不符合朱总理的总理身份,而是应该译成“exchange views with him”。

1.2 口译中的心理环境顺应

口译时,译者既要传达说话人的真实意图,也要兼顾听者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译语语体既要“顺应原语语体”,也要“顺应听者的接受性”(曾文雄,2005)。

例三:而且只有我们才知道在中国如何才能够实现保障人权。

此句,朱彤译为“And only we know best how we can best preserve and protect human rights in China.”朱总理的这句话,主要是想表达只有中国人自己才能解决好自己的人权问题,翻译时,如果不考虑这层含义,只机械地译成“Only we know how we can preserve and protect human rights in China.”就会给听众留下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印象,不仅不能准确传达总理的意思,反而可能在“人权”这个原本就很敏感的话题上引起纷争,使交际不能成功进行。而在译文中增加两个“best”,就巧妙地化解了这一问题。

例四:朱总理:我们在人权方面的工作每天都有进步。

朱彤:Progress is being made every day on the issue of human rights.

中文多用主动句,英文多用被动句,这是因为西方人更注重描述的客观性。如果把上例也处理成主动句,就会让听众,尤其是西方记者产生朱总理在“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心理,怀疑这句话的可靠度。

1.3 口译中的物理环境顺应

真实的口译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各种突发状况,这就要求译者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出灵活处理。

例五:朱总理:最后,我还要讲一句,就是本届政府认为,科技兴国是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科教兴国。

朱彤:Finally, I'd like to add that this government maintains that to revitalize China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will be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for the government.

譯者一般是在听完整句甚至整段后才进行译介,这样的时间差,使得译者不难看出句中的“科教兴国”显然是对前文“科技兴国”的纠正,因此,译出正确的部分即可,没必要也不能刻板地对应翻译。

2 结语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顺应理论的核心概念,指出顺应论与口译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可用于阐释和指导口译实践。接着,选取语境关系顺应这一研究维度,以朱镕基总理答记者问的文本为例,分析了女译员朱彤在口译中如何顺应社会环境、物理环境、心理环境,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通过开展此种案例分析,笔者希望能有助于提高译员口译过程中的顺应意识,尤其是语境顺应的语用意识,以促进未来的口译实践。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and New York: Arnold,1999.

[2] 龚龙生.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3] 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J].现代外语,1999(4).

[4] 马霞.口译:选择、协商与顺应——顺应论的语境关系在口译中的应用[J].中国翻译,2006.27(3).

[5] 宋志平.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4.25(2).

[6] 曾文雄.从顺应理论看口译语体的本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1(5).

猜你喜欢
心理环境社会环境口译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开放式角色游戏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环境教育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向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尝试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悲观意识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浅析社会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基于人才培养的学生教育环境研究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