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如何给力“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政策?

2016-05-30 10:48:04丁德科孙永涛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师队伍

丁德科 孙永涛

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鼓励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根据乡村教育实际需求加强本土化培养”。2015年年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五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在谈到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思路时指出,下一步将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薄弱环节,建立省级统筹补充乡村教师机制,鼓励地方大力培养“一专多能”的本土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可行之处在哪里?地方师范院校如何给力这一政策?日前,记者就此话题专访了陕西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渭南师范学院院长丁德科。

记者:丁院长您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为此,《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鼓励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根据乡村教育实际需求加强本土化培养,鼓励地方师范院校大力培养“一专多能”的本土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师补充机制的一种,您认为“本土化教师培养”这一举措的可行性大吗?

丁德科: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把发展教育事业、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出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经过以师范院校为主的集中培养和长期不断地补充,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短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同时,通过推进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大学化、教师教育体系开放化、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吸引了大批优秀考生报考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极大地优化了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结构,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但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向城市的流动加剧,大批优秀教师流向城市学校;加之近几年属于基础教育教师退休高峰期,各地政府受事业编制数量的限制,每年招聘的新教师人数往往赶不上退休人数,从而导致广大农村中小学,主要是条件艰苦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面貌日益“萧条”,教师短缺现象严重。同时,现有教师的学科专业结构性缺员现象异常突出,英、体、音、美等专业教师短缺现象十分严重。很多远离城镇、规模小的农村中小学,特别是教学点的上述问题更加典型。

国家在短时间内培养大批教育硕士、免费师范生等优秀师资充分补充农村中小学是有难度的。并且在城镇中小学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的趋势下,这些优秀的师资很难“下得去、留得住”。因此,通过引导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根据乡村教育实际需求加强本土化培养,大力培养“一专多能”的本土乡村教师,来缓解上述困境,这一举措非常可行。

记者:要想让此举“生根发芽”发挥作用,您有何建议?

丁德科:一是建议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科综合化转型,使之学科门类有所增加,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形成相互支撑的格局,文理基础学科(包括教育学科)的研究水平大幅度提高,特别是把科学研究引入到师范生培养过程。地方师范院校已为开展研究生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建议教育部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给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或协调具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与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建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示范站,尽快全面在地方师范院校开展教育硕士培养,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更多的优秀师资。

二是建议地方各级政府加强对地方师范院校发展的支持,充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协作,推进协同创新和共同发展;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协调地方师范院校与当地中小学校的合作关系,构建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协同培养教师的良性机制。一些地方师范院校建立了区域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做法值得推广。

三是建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工程,设立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促进师范院校卓越教师培养的改革探索。

四是建議国家扩大免费师范生招生和培养范围、规模,使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涉足免费师范生,吸引更多的优秀考生报考师范专业,定向西部、基层、农村学校就业。

五是建议国家在高校开设辅修专业、第二学位专业政策上给予支持,解决第二专业、第二学位证书信息网上注册、查询等问题,支持地方师范院校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六是建议地方政府在中小学教师招聘中,优先招聘当地师范院校的毕业生。

记者:地方师范院校是我国师范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农村教师本土化培养举措,您认为地方师范院校的作用该如何发挥?

丁德科:地方师范院校在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处于主体地位,是当地农村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

我认为,地方师范院校要想给力新政,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应该以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为己任,着力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突出教师教育办学特色,提升服务引领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能力;二是应该创新师范生培养模式,加强教育理论教学,使师范生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强化从教技能培训,增强职业适应能力;三是应该加强师范生通识教育,增加专业方向课程和选修课程,实施主辅修专业(第二学位专业),拓展师范生的知识面和跨学科知识能力;四是要特别重视师德培养,教育引导面向西部、服务基层的意识和奉献精神;五是应该转变“关门办师范”的现状,坚持开放办学,构建“高师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机制。

通过这些方面的改革,完全能培养出学科专业理论系统、专业技能强、教育理念新、从教技能强、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师资,符合对“一专多能”教师的要求。既能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又能有效解决“下不去、留不住”问题。

记者:渭南师范学院是一所省属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贵校在培养“下得去”和“一专多能”的优秀教师方面的做法。

丁德科:好的,谢谢。作为一所省属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近年来,我院始终把突出师范性、服务基础教育放在首位,积极探索培养“一专多能、下得去、留得住”的卓越教师教育模式,构建校地协同培养新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搭建协同培养平台。我院率先成立秦东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专门负责联系、协调和推进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的合作。为了使师范生毕业后能够尽快进入职业角色,我院在渭南、铜川地区建设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

二是“双专业”培养齐头并进。师范专业具有“双专业”属性,即要求教师在学科专业方面是学者,在教育专业方面是专家。我院改变只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的传统做法,增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等教育类必修课程;开设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研究等10门教育类选修课程,同时开设名师名课欣赏等案例分析模块课程。此外,还加强书法与书写技能、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艺术鉴赏等课程。

三是实施卓越教师培养工程。我院2014年制定《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选定汉语言文学等11个师范专业,设立首批11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从每个专业的大三学生中分别遴選30名专业基础好、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组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班,进行重点培养。

四是加强师范生的通识教育。我院结合当前高中过早分科、大学生普遍重视学科专业学习而忽视拓展一般文化知识的现状,紧扣新型教师知识结构中一般文化知识的重要地位,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不断加强通识教育,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80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分为六大类课程,要求学生选修总学分达标的同时,各专业都要选修2个学分体育艺术类课程;并要求文科专业学生至少选修2个学分自然科学类课程,理工类专业学生至少选修2个学分人文社科类课程,艺术类专业学生至少选修2个学分人文社科类课程;师范专业学生还须选修2个学分教师教育类课程。

五是强化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我院探索构建 “四年不断线”的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体系,一年级进行教育基本技能训练,二年级进行教育专门技能训练,三年级进行教育执教技能训练,四年级进行教育综合技能训练;同时,对师范生的实践教学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以指导实践工作开展并作为考核的依据。

六是提高教育类课程教师水平和服务地方教育的能力。根据师范生规模和课程教学需要,我院及时充实教育类教师队伍数量,每个师范专业配备若干名具有学科教学论专业背景且有基础教育工作经历的“双能型”学科教学论教师,同时聘请5-8名实验区基地学校一线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建设起了一支数量充足、专兼职结合的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我院与临渭区教育局共同制定《校地共建“课程专家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定期选派教育类课程教师到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为期2年的挂职实践,担任挂职学校的校长(园长)助理、教导主任助理,促使他们全面深入了解基础教育实际,收集教育教学案例,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服务及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能力。

我院近年来的改革探索取得了显著效果,师范生树立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理论和技能水平提升明显,他们毕业后扎根基层,服务基础教育,多数已成为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一大批毕业生获得省、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和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涌现出邓健、张岱莎、姜小卫、郗莉、吴海洋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欢迎新闻媒体和教育同仁来校详细了解。

记者:好的。谢谢丁院长接受我的采访,祝您身体健康、工作愉快!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师队伍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22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5:04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