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同性恋者的个案研究

2016-05-30 03:03周睿媛金玲芬黄伟秦孟媛郭正梅
西江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同性恋心理危机个案研究

周睿媛 金玲芬 黄伟 秦孟媛 郭正梅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校园文化的开放化的趋势,高校的同性恋群体开始慢慢学会正视自己的性取向,并且试图表达自我,希望得到同学、家长和社会的认可,然而由于家庭环境或者社会环境的压力,导致部分高校同性恋者出现一些心理危机,从而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笔者结合工作中遇到的几个个案进行分析并提出出一些解决方案,希望给辅导员的工作和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校;同性恋;心理危机;个案研究

在历史上,人类对于同性恋的态度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并且对其的研究深入到教育學、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诸多领域,我国虽然对同性恋的研究相对于西方有一定的滞后性,然而近年来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如今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逐步加深,网络带来的信息爆炸让同性恋者具有更多的不稳定性和可能性,而对于肩负着我国未来的建设和发展重任的大学生其中的同性恋学生,这个研究将更具价值,而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思维活跃、更具开放性和吸收新鲜事物的能力,都使得高校同性恋的研究更具代表性和典型性。而根据张北川的调查研究,高校大学生中有近五成有过强烈的自杀冲动,而其中有一成左右的学生有过自杀行为,故而高校同性恋研究更具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个案概述

案例一

刘某,男,20岁,现为某专业大二学生,在入学之后,笔者发现其言行举止较其他同学显得比较过激,对于事物喜欢较真并且容易钻牛角尖。大一该生成绩一直保持中上游水平,并且积极参与一些社团,笔者与其一直保持这良好的联系与沟通。大二的时候,笔者发现该生持续一周精神恍惚,无故旷课,并且抵制与同学交流。笔者询问后,该生给出的理由是身体不适,但是并未就医。在笔者多次关心并且强烈建议其就医的时候,该生向笔者吐露了实情。

刘某在高二的时候,虽然成绩优异,但是在与喜欢的女生表白被拒之后就一直很孤僻。在一次与儿时关系非常好的玩伴一起跑步的时候,被其玩伴牵手表白,之后逐渐萌生了同性恋倾向,但是觉得自己很另类,就更加压抑这方面的想法,不敢与人提及。这次是在观看某综艺栏目时,被其中自己喜欢的某个同为男同性恋的艺人在节目中的言论所鼓励,遂向父母坦白。但是家人反应十分激烈,让其乘早“断了念想”,早点“洗心革面”,重新走上“正道”。该生在得不到家人支持之后显得非常痛苦,希望得到筆者的理解与支持。

案例二

张某,女,21岁,现为某专业大三学生,在我进行同性恋群体调查时认识。某日,该生突然发信息我他想自杀。笔者与其约见之后,发现其面色苍白,精神恍惚,抗拒交流。经过长时间的耐心交流与开导,该生终于开口。

该生出生在一个家境相对困难的家庭,但是其每年都通过勤工俭学和奖学金及助学金为家里减轻了很多家庭,是班里的楷模。该生在大一的时候,由于表妹一次跟自己喝酒时候说出自己是同性恋的事情之后,对该生有了较大触动,之后半年内慢慢意识到自己真的是有同性恋倾向,于是开始变得沉默起来。在后来的一次偶然间接触到了学校周边的一个同性恋群体,并跟其中的一个同性恋进行表白,并且发生了性接触,但是在三个月后,发现其伴侣与其他女同性恋也有关系,感觉感情受到欺骗,事情败露后对方主动结束了这段关系,该生十分痛苦,一度十分消沉,无法学习和生活,临近期末时,发现由于没好好学习导致很多科目来不及复习,那么如果挂科很多,今年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申请都会有问题,平时在寝室中由于感觉自己是异类,很少与同学交流。在一次家里打电话来问候之后,感觉十分的自责和焦虑,于是想到了轻生。

案例三

李某某,女,22岁,现为某专业大三学生,经一个同性恋学生介绍认识。找到我的时候脸色苍白,精神状态很萎靡,说很迷茫,希望得到一些建议。在我的询问下,很有条理的讲出了他的过去。

该生在很小的时候家里就把他当男孩养,家里希望得到一个男孩,她也很希望自己是一个男孩。初中的时候在一次学校周边的旧书店买到了一本关于写同性恋的书籍,慢慢的有了同性恋倾向,但是觉得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就一直不敢表露,虽然如此,依旧由于其说话腔调和动作不太女性化,所以偶尔会被风言风语。到了大学之后,本来想着重新开始,将自己同性恋的事情压在心底谁也不告诉,结果到了大三喜欢上了隔壁班一个女生,在表白被拒绝之后,那个女生居然将这件事情大肆传播,一时间风言风语,她的一些大学玩得好的朋友都开始有意无意的疏远他了,周围的甚至不是他本班的同学都开始用异样的眼神看他,他感到很痛苦,不知道怎么解决,茶饭不思,已经三天没吃饭了。

二、个案心理危机原因分析

笔者在对三个个案进行了横向和纵向分析之后,将个案的心里危机原因总结如下:

2.1 家长的过激反应

在案例一中我们看到,刘某将家人的态度看得很重要,在收到综艺节目鼓励之后第一个想诉说的就是给家人听,然而得不到支持和理解,甚至得到很多过激的用语,这对于刘某无疑是非常大的打击。而在案例二中,张某也是因为怕考试不理想给家里带来负担,我们可以看到,家人的态度在高校同性恋者的心中是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2.2对性爱的迷茫和焦虑

无论是在以上三个个案还是笔者直接接触的一些高校同性恋者,在对于同性性爱时都有一种复杂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同性性爱给他们带来身心的愉悦,但是另一方面,同性性爱又让他们觉得十分的羞耻,同时也对未来的一些问题感到担忧,如同性恋是否收到法律保护,未来孩子的问题,是否会得艾滋病等等。这些难以启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会一直压抑这同性恋者的心,让其迷茫焦虑的同时也会增加其心里的不稳定性,更易产生心理危机。

2.3对爱情的渴望和失望

通过沟通和了解,三个个案都有过一段时间频繁跟换伴侣的经历,一方面,因为同性恋爱情短暂性的固有特点,另一方面,据调查,很多同性恋者都有过在同一时期同时跟几个同性伴侣保持关系的经历,这样对于期望得到纯洁爱情的高校同性恋者来说是加速感情破裂的一个不稳定因素。如案例二中张某所经历的就是因为发现对方对爱情不够忠贞而导致的感情破裂,而因为同性恋情的隐蔽性,导致对方移情别恋更不容易被发现。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式因为社会和校园环境对于同性恋的态度不够宽容和认可,导致很多同性恋者的恋爱只能暗地里进行,这对于其感情的发展明显非常不利。

在案例三中,李某某表白被拒,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因为同性恋者的隐蔽性和小众性,导致很多同性恋者无法确定对方是否是同性恋,导致表白被拒,或者是因为感觉周围没有同性恋群体,只有向异性恋表白,甚至转而加入社会上的一些同性恋群体来寻求引导,这无疑更加危险。

2.4 外界的压力与内在压抑的双重爆发

在案例二中,张某因为临近考试了,感觉拿不到奖学金和助学金,对家人的负罪感被无限放大,而又在失恋阴影中难以走出来,才有了自杀倾向。在案例三中,李某某也是在感觉周围舆论压力和内在的自我否定双重折磨下终于崩溃。这些高压本不应该是还处于高校的青年们能够承受或者应该承受的,然而他们不但承受了,而且无处诉说,只能到某一个点爆发或者崩溃。

2.5意志力薄弱和自我认知不足

在上面的案例和一些笔者过往的案例可以看到,很多发生心理危机的校园同性恋者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自我认知不足和意志力薄弱,鲜有明确的梦想和目标。当然,很多大学生在面临毕业的时候也会迷茫,然而在高校同性恋者本身就自我压抑的心理上很有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自我认知不足主要体现在,对同性恋和同性恋群体的认知不足,缺乏相关常识,同时对自我的认知也不足,容易將因为同性恋倾向而引发的消极态度附加在自我评价上,容易导致自卑、懦弱和被动的个性。一旦遇到问题,由于心理风险抵抗力差,又没有梦想来作为精神依托,更容易引发心理危机。

2.6校园舆论和社会舆论

不难看到,现在社会对于同性恋者并不算宽容,而在理应更加开放的校园中却一样得不到应有的正确对待,在一个调查中我们看到大学生中认同同性恋的仅仅只有五成,而如果周围的人都方案,那么依然能够坚持支持同性恋的只有3.1%。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在案例三中,李某某因为这种舆论压力导致没法正常学习与生活,对身体的精神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产生厌食,逃避公共场合,夜不归宿等一系列问题。

2.7感情挫折难以愈合

同性之间的感情和异性之间的感情在本质上其实是没有区别的,真要有区别无非是一旦失恋或者感情受挫会来的更加难以排解和渡过。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同性恋感情受挫之后无法找到人诉说,只能一个人承受,其次,同性恋感情受挫之后,由于同性恋者的小众性导致很难快速建立新的感情寄托,最后,由于校园同性恋者社会经验较少,人比较单纯而感性,易冲动,所以一旦发生情感挫折更加容易引发心理危机。在案例二中我们不难看到,由于对方的移情别恋,张某某一度消沉然而却没有找室友或者朋友诉说,而进一步引发学业上的危机,从而导致其心理危机爆发,有了自杀的念头。

三、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

笔者将从宏观和微觀两方面来提出方案。宏观上,笔者从个人到学校、家庭、再到社会提出一些方案与对策。而在微观上,笔者通过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案例来试图一出一套具有普适性的方案和沟通技巧。

从宏观上来说,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提出方案。

首先,做好高校学生的自我认知。首先帮助高校同性恋者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其正确的认识同性恋和同性恋群体。解开其负面情绪,让其真正意识到除了性取向,自己和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能做的更优秀。并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有点和长处,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帮助他们树立短期目标,向内挖掘自己的梦想。

其次,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系十分重要。在案例中可以看到,刘某和张某对于家人的态度十分的在意。辅导员应该多与家人进行沟通,同时家长自己应该也要学习相关的知识,防止家长自己将错误的认知强加在本来就备受痛苦和煎熬的孩子身上。只有家长能够正确的对待,平和的去引导孩子,有同性恋倾向的孩子才能更加健康的成长。

再次,高校方面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以班干部到辅导员再到年级主任,同时联合各科老师,全面的观察和深入了解学生的诉求,提高心理危机预防能力,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防止恶性时间的发生。老师自己也要做好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与同性恋倾向学生沟通的技巧和能力,并非只依靠学校的心理咨询师一个人来努力。同时要做好有关同性恋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对于同性恋有着更加正确的认识,消除一些误会,从中积极的引导,为高校同性恋群体营造更好的更健康的环境。

最后是社会方面,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引导好社会舆论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缺乏十分有效的网络监管,网络言论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并不完善,导致针对同性恋的重伤和侮辱性的言论并不鲜见,而高校同性恋者看到之后只会加重心理负担。在缺乏法律保护的时候,保护这个特殊群体更加需要依靠更加包容的主流文化和更加健康充满正能量的舆论环境。

从微观上来讲,笔者从下面四个步骤来进行开导,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首先,建立初步信任。这个步骤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要支持和尊重当事人,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平等的环境下进行的对话才能更真实更加具有参考性,表达对其的支持与理解也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不要操之过急,这样容易适得其反,这个阶段当事人对于笔者都是有着强烈的防御心里,无论是肢体动作还是言语的欲言又止都是因为还不够信任,这个时候应该进行更多的引导,而不是直奔主题,懂得适当的表示关心和支持能让这个过程事半功倍。另一方面,一定要遵循保密原则,让对方知道这个谈话不会有第三个人看到,同时,初期的时候笔者是采用QQ和微信和当事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等到取得了进一步的信任之后才主动告知对方自己的地址和联系方式,这样将一部分主动权交由对方可以让当事人更具有安全感。

其次,给予精神支持,引导情绪宣泄。在遇到感情危机的时候,笔者发现同性恋者需要更多的精神支持。笔者通过轻松的话题和适时的关心营造一种稳定而信任的谈话氛围,然后组织几次宣泄性的谈话,从学习到考试,从生活到经历,从爱情到人生,从目标到梦想,多方面多角度、由浅入深的的对当事人进行应到,让其把内心的一些负面情绪表达甚至发泄出来。这个阶段应该以引导为主,注意控制节奏和营造氛围,加深信任感和依赖感。

再次,帮助当事人重新对同性恋进行认知,解决其一些压在心底平时难以启齿的疑问。让其知道有很多人在为了同性恋者的更好的生活而努力进行这研究和维权,也有很多同性恋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做的很出色。引导个案分析自己的问题的根源,将同性恋带来的不便与自己的态度造成的问题合理的区分开。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其向内寻找自我,寻找生活的目标,前进的动力和发掘值得追求的梦想。帮助发掘更多的精神寄托和健康爱好,提升勇气和抗挫折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自认为的同性恋或者双性恋在真正客观的看待同性恋之后发现自己其实并非是同性恋,从而找到自我,不再迷茫。

最后,直面心理危机,具体解决问题。可以先引导当事人提出他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加以一些建议。比如在以上三个案例中,案例一中,笔者联系上其家长,通过数次电话终于让其家人平静下来,并且预约了见面时间,再一次与刘某家长的面谈中,让其真正客观认识到同性恋这个群体,并且愿意一起商量看看怎么引导刘某回归正常的生活。而在之后与其家长的沟通合作下,刘某不但回归了正规而且成绩和精神状态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在案例二中,笔者在前面的步骤中帮助起暂时走出了失恋的阴影,然后联系了他所缺课的老师和班上一些学习好的同学,将其所缺的课开小灶补上了,在加班加点全力以赴的追赶下终于在考试前追上了进度。在案例三中,笔者组织了一些有关于同性戀的一些活动,普及了一些关于同性恋的基本常识。并且让学生自己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同性恋群体。李某某之后说明显异样的眼光少了,而且也交到了几个不在乎他是否是同性恋的朋友,感觉很开心,现在准备报考说是研究生,每天很努力的生活和学习。

从以上个案可以看出,在社会与文化日渐开放的今天,高校同性恋的相关研究十分必要和重要,高校同性恋群体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包容,也需要更多的理解与支持。相信随着我们不断的去更加客观的深入了解这个群体,会让这个社会更加公正和谐和更具包容性,这不止是一个群体的进步,更是整个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卫媛. 北京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同性恋内容及效果调查[J]. 中国性科学,2013,08:86-91+104.

[2]唐传英,孙振祥.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及其对学生教育管理的思考启示——基于北京市12所高校360名大學生的抽样调查[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1:134-136.

[3]陈佳钏,刘劲宇. 高校辅导员对同性恋者的态度调查与分析[J]. 中国性科学,2012,11:88-91.

[4]瞿艳,杨瑶,周文刚,沈凌,唐松源. 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调查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2015,01:107-110.

[5]陈祝金,史梦晶,朱盈盈,张恩卫,施晓蕾,邹若男.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念——基于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认同现状调查[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0:144-145.

猜你喜欢
同性恋心理危机个案研究
小学课程整合模式的个案研究
高职高专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调查
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以及应对策略浅析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
台湾同性恋题材电影现状初探
从《道熙呀》看韩国电影的女性主义色彩
浅析《蝴蝶君》中的同性恋因素
ICF-CY在学前融合教育中的应用探索——个案研究
孤独症倾向儿童强化和示范作用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