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传统思想政治课的挑战及其应对

2016-05-30 02:13朱玉芹徐祖迎
亚太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新媒体

朱玉芹 徐祖迎

摘 要:新媒体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在为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要注重培养高校教师的媒体素养,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塑造主流意识。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课;媒体素养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109-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课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新媒体。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教学网络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新媒体也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

一、新媒体及其特点

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它通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相对于传统的媒体而言,新媒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交互性与即时性。传统的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为代表的媒体缺乏多人的即时互动性,读者(或观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往往是线性、单向和单维度的。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借助于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多人即时互动性,是一种多对多的传播方式。

2.海量性和多享性。新媒体更易实现人的视觉、听觉乃至整个中枢神经的延伸。信息时代,海量的信息能够通过新媒体批量生产,并同时被消费者共同消费。正如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而言,“电子媒介造成的重新部落化,正在使这颗行星变成一个环球村落”[1]P76。传统的媒体把世界划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阵营,我们不是作者就是读者。而新媒体加快了信息的生产和消费,我们即是读者,同时也是作者。我们是信息的消费者,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

3.个性化与社群化。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生产和消费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不需关注他人的感受。同时,新媒体也具有社群化特征。每个人在互联网上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网站和内容,从而极易出现“群体极化”现象,即“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倾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2]P47。“群体极化”反映了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社群化倾向。

二、新媒体对传统思想政治课的挑战

新媒体是把双刃剑,在为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大学生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和平与发展业已成为世界的主题,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竞争将长期存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和平演变也从未间断,最基本的方式就是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对我国群众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新媒体时代,这种渗透的方式更加间接和隐蔽,形式也多种多样。“在目前乃至于今后一段时间,互联网的信息源都将依赖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数据库。这种依赖也必将导致西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的大量渗透”[3]。大学生具有接收新鲜事物的强烈兴趣,但是尚不具备一定的分辨能力。因此,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精心包装的意识形态推销方式,大学生往往容易受其蒙蔽,而丧失方向。

(二)大学生面临着各种相互冲突的价值观

新媒体环境具有隐蔽性特征,“在互联网上,没有人可以知道其他人的真正面貌——他们是男性还是女性,或者生活在哪里”[4]P597。由于身体的不在场,各种各样的价值观相互冲突。在新媒体环境下既有各种积极的价值观,引导人们的行为。同时存在宣扬黄、赌、毒等各种封建糟粕思想,也有诸如自由至上、人权高于主权等各种西方价值。这种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势必会使得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某种动摇和偏向,从而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新媒体挑战了大学生的道德底线

由于身体的不在场,从而削弱了受社会惩戒的担心,大学生极易不受各种道德观念的束缚,各种不道德行为经常出现,甚至会严重地触犯国家的法律。在互联网的虚拟场域,援交、骗捐、骗贷、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各种各样的不道德甚至违法行为时常发生。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鉴别能力,往往把其当作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以及前卫的表现,严重地侵犯别人的隐私以及各种权利。新媒体使人们在丰富多彩而又模糊不清的网络情感世界中也自动化、精确化而缺少人情味。

三、新媒体下加强思想政治的对策

(一)培养高校老师的媒体素养

新媒体虽然给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是新媒体的运用也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运用得当,新媒体也会促进和改善我国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老师不仅不能逃避运用新媒体,而且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推进教学效果的改善。高校教师的媒体素养表现在紧跟时代步伐,主动开始博客、微博、QQ群、QQ空间等,为开展新媒介德育实践活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同时,高校老师也应该对大学生开展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能力。

(二)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弘扬主流意识

新媒体下各种价值观相互冲突,源于人们观念上的混乱。因此,高校老师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而不能主动放弃占地,让各种非社会主义价值观在高校横行。当然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塑造不能仅仅依靠强制力量,而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以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弘扬主流意识,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战斗力,使思想政治工作从“封闭”走向“开放”,变“单向传输”到“双向互动”。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

[2]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人民出版集团,2003.

[3]徐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对互联网负面影响的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4]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东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新媒体
PBL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探究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