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黎明
【摘要】:十八大以来,党的历次会议对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不断持续提升。创新创业已经成为高校必须参与的一门课程。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并且对全党提出“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的要求。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以编者所在的学校云南师范大学为例,学校近年来积极推进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在学校建设了大量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配套完善了许多创新创业的基建设施,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创新创业实践的必要条件,同时在此基础之上,学校还建立了就业处创业实践科,专门对创业园区的实践团队提供创业的资源使用咨询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思想,因为创业行为本身需要大量的意识方法上的指导,否则学生创业就会陷入自我幻想的误区之中,也不能唯物辩证的看待创业的各项基本条件,凭空幻想自己的创业实践情况,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时间和资源浪费,从而增加学生和学校支持学生创业的负担,本文就上述问题探讨研究目前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工作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情况。笔者同时在云南师范大学就业处任创新创业工作助管一职,对于高校智能部门在创新创业工作中的相关职能作用有自己的工作和认知上的见解,并做此文予以分析。
【关键词】:云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思想政治教育
一、党组织和国家各级政府对创新创业工作的希冀和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教育部2013年6月14 日召开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部署《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工作,推动高校全面提高创业教育质量,促进更多大学生自主创业。
当前,我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快推动创新创业,人社部牵头实施创业型城市建设,江苏、上海等众多省(市)正在推进创新创业型省份建设,人社部2014年提出用四年时间扶持80万以上大学生创业。可见,国家高度重视创业,并把大学生创业列为重要民生工程。作为人才培养源头的高等学校,探索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二、高校创新创业是一个复杂的难题
高校本是学术的前沿、知识的阵地、理论的海洋,尤其是文科类、师范类的院校。这些种类的院校从专业角度出发,和实际联系并不密切。而创新创业的预期目标是通过具体的实践,为大学生的个人理想,建立团队,甚至注册企业,实现产品和服务创新,以致树立品牌,解决自身和他人就业,最终承担社会责任。这是一条漫漫而修远的道路。数据统计,大学生创业平均失败2.3次才有可能成功。
高校自身并不具备良好的创业导师、高超的程序技巧和理想的创业环境。这源于高校师资储备的必然考虑和其他不可变更的历史原因。高校的青年教师,据统计99%不具备创业经验,可以试想由研究生而教书的经历是不可能具备丰富的企业管理、经营和创新经验的。自身不具备条件,只能向外求索。虽然历年来,高校不断强调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但是知识、能力和素质兼具的“校外导师”也属凤毛麟角,不易聘请更不易“传道”。
高校學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基础工程,要保证两者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必须要做好两者的相互融合和有机统一。高校要加大投入,打造一支既能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能了解就業工作业务的专业化队伍。同时,逐步完善配套的分级管理、相互配合的体制,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保障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素质教育背景下,为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学校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端正认识,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新举措,深入钻研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创业教育理念的融合,开创一条“创业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道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三、 就业处在高校创新创业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既不可忽视思政教育而单纯谈就业创业,也不可只谈思想不讲理论。随着世界发展的开放性越来越明显,思政教育因为重要性的与日俱增,如果能把思政教育做好,培养大学生稳定、完整、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重视技术传授而忽略了思想政治引导,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轻者可能无法在创业路上走远,严重的极有可能为利益出现道德偏差,危害社会。所以,加强就业创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就业处是高校各管理环节中最贴近创新创业的管理者,所以在高校创新创业的工作中,就业处责无旁贷地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党的领导下,就业处应当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组织保持高度一致。不断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激发学生的创新理论。
云南师范大学就业处率先转变教育观念、整合校内外资源、规避自身劣势,发挥地域优势、优化外部环境、提高人员自身素质,对创业型人才及其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并已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云南师范大学就业处下属一个特殊的科室创业实践科专门分管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具体实施,这个部门的职能在别的高校职能部门中,一般是归于校团委中的某个职能部门进行分管,更多是由团委中的学生进行管理和操作,但是在云南师范大学中却归结于就业处,这个设定在很大程度上是结合就业处会对毕业生的职能性和创新性,以及会接触到相关的创新型企业的招聘工作而产生相关的政策和指导,所以就业处比校团委在职能上更贴近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更能让大学生切实感觉到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企业的实际需求。
四、 注重学生自主创新
云南师范大学就业处在其管理的创业园区内实行“竞业上岗”的竞争政策,广泛听取学生意见的同时,对各创业团队进行精心的考评、引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用优秀的思想鼓舞人,优秀的理论打动人,实际的行动团结人。
在不触犯学校大的管理制度的情况下,积极组织并支持学生在学校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工作实践和计划,在学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学生及其团队最大程度上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积极开展各类讲座,让知名的企业和学校创新创业的代表给所有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各种形式上的创新创业思维的拓展和引导,使学生能自主进行各种创业和创新的思维迸发,使优秀的创业点子可以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五、 注重创业平台建设
云南师范大学就业处极其重视平台建设过程,在各方主体协同性不够、共识度不高的情况下,运用党的民主集中理论,打造实践平台明确发展定位,包括发展理念、专业方向、服务内容、实训对象等,突出创新创业服务功能,打通科技创新到成果转移和产业化的通道,谋划多样发展、错位发展、可持续发展。在平台建设之初即明确各方职责、运营制度、实践与教学衔接方式等,有效规避发展后期的各种问题。
云南师范大学信息类创业园始建于2011年9月,至今已经发展至第五个年头,在学校学生创业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了诸多的尝试和实践管理,从最初的就业处直管,到中期的放任式管理再到目前的优秀团队进行创业引导式管理,进行了很多优秀的实践管理尝试,并总结了很多优秀的管理经验。
根据目前信息类分类产业园的经验,在今年将继续引导创建理工类分类产业园和艺术传媒类产业园,在诸多环节上能和时代的需求相结合适应,组建最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分类产业园区,给相关创业项目的学生更多的选择性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指导。
六、 注重宣传创新理论
就业处和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密切合作,参与学分和团学积分制度建设,在日常宣传活动中加入面向广大低年级同学普及创业知识、宣传创业理念的活动,有效组织讲座、竞赛等多种活泼生动的校园活动,在创业团队自我宣传的同时,起到了发掘新人、带动下一届的作用。
学校创新创业宣传在学生创业实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构成作用,因为大学生创业的时候,宣传的渠道普遍比较窄,有效的宣传渠道对于创业初期的成本压力也比较大,对于一般创业的学生或者团队来说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负担,所以学校的职能部门在这方面对于学生的帮助就显得更加重要,云南师范大学就业处在这方面做出的尝试是将学生创业的项目放到网站上进行统一的宣传和展示,在统一的条件下进行宣传和采样,组建了云南第一个专业的大学生创业实践网,将园区的相关情况和条件放置于其中,让更多的学生和老师,以及对校园内学生创业感兴趣的企业和政府单位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和探討。
七、 以活动为契机,调动学生创业积极性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业类竞赛,承办高校为国内著名大学。 “挑战杯”系列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是目前国内大学生最关注最热门的全国性竞赛,也是全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导向性的大学生竞赛。
就业处准确把握时机,建立校内外大学生科技创业协同机制,实现创新驱动、实训试验、孵化转化的良性互动。坚持创新驱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创新。明晰组织领导保障,加大扶持力度,深化对学生和教师的双奖励机制。其中推出云度设计团队,取得佳绩。
八、 逐步建立长效机制
云南师范大学就业处不断协调与各学院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经过筛选和努力,决定依托优势学科和实验室,重点遴选出一批创新实验项目,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创新为核心、以兴趣为驱动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注重自主实践,重在过程,促进创新训练与创业训练、创业实践和市场转化有效对接。
强化实验实训,提高学生科技创业意愿与技能。一方面,开展创新创业实训。依托已有校内实训平台将整体的创业教育理念、思路、内容融入工程實践中去,增强学生对创新项目的创业转化意识。开展创新创业系统培训,在不能提供专项资金的情况下,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协调专用教学教室和创业实训场地,提升学生创业精神与素质。
进行规划,着期开展创业专项实训,投资建设创业之星模拟实验室等模拟创业平台,为有创业意愿的同学提供模拟创业训练机会,如开展专项创业培训等。
开展创业试验。筹备成立优质创业项目库,通过立体化的网络平台与实体宣传平台,依托二级学院和创业联盟加强创业项目征集,建立基于行业类别的创业人才汇聚、创业项目开发互动平台。要全面培育试验项目,推进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遴选文化创意、软件开发、节能减排等技术服务型和产品开发型项目进行创业训练。在团队转型企业过程中,大力推动孵化转化,成功孵化巨阙工艺品公司、轻立方等团队。
参考文献
[1]李守香 范树成:《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杨安、夏伟、刘玉:《创业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3张英 郑洪刚:《 高校政治辅导员激励机制研究》,西安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
[4]李文玲 秦惠民:《从创新的视角探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5]曹胜利、雷家骑:《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09年。
[6]钱贵晴、刘文利:《创新教育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9年。
[7]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2年。
[8]罗志峰:《试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9]赵明媚:《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
[10]段丽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11]廉永杰:《创业教育及比较研究》,科学出版社,2015年。
[12]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创业教育在中国一试点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13]王文东:《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策略》,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14]王铮:《充分利用传媒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
[15]袁林鹏:《创业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趋势》,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