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春艳 徐绍坤 杨亚河
[摘 要] 专业设置与调整是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内涵建设的主要举措,新建本科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应遵循统一性原则、服务地方原则、发展性原则和结构优化原则;围绕“产业链、技术链”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群,新增能完善专业群建设的新专业,是专业设置和专业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完善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以服务地方为导向,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学校发展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调整和淘汰不适宜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专业设置;调整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10-0011-03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2014年中国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非常重要的战略步骤,是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近两年来,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成为教育界乃至社会关注的热点。2015年7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在中国教育新闻网发表“把握‘学校主体、地方主责工作定位积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文章,对深刻把握部分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基本要求指明了方向,其中指出:要充分调动新建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中的自主性、创造性,拿出“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变、在专业设置上调、在课程体系上改、在师资配备上动、在教学管理机制上转”的具体方案及自我评价方案……[1]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问题日益显现。
一 新建本科高校专业设置内涵的基本认识
从2003年开始,国家正式确立了五年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制度,2010年以来,主要对未参加过教学工作评估的各类新建本科学校进行合格评估,其合格评估的“两个突出”核心工作内涵是突出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确定了新建本科高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新建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特别提到的“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实际是对新建本科高校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进一步规范和要求。因此,新建本科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能否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就业需求的新变化,坚持把专业设置作为引导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切入点,打造一批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 新建本科高校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和路径
新建本科高校专业设置应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 统一性原则
坚持专业设置与调整工作与学校指导思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统一,各学院根据“调研论证、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的思路,做好专业群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论证与规划工作。
2 服务地方原则
专业设置结合地方产业链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重点考虑学校支撑地方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沿边对外开放的需要。优先设置符合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改善民生急需的产业。
3 发展性原则
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认真组织专业调研,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根据地方产业升级、转型的需要,适度超前设置专业。关注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从学校办学条件、专业发展空间、人才需求规模、学生就业等方面综合考虑专业设置。
4 结构优化原则
科学应用系统理论,合理安排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处理好一般专业与优势(特色)专业、基础型专业与应用型专业、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之间的关系,注意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支撑,形成整体优势。优先设置学科、专业交叉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优先设置支撑地方产业升级、转型的专业群核心专业。
新建本科高校专业应通过以下三个路径进行设置:
1 系统设计
目前,新建本科高校专业设置现状特点表现为:迎合市场需要的实用专业、结合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兴专业、适应科技进步的跨学科专业。[2]但如果光凭这些特点来选择热门专业申报,则有失偏颇。专业设置应从宏观层面分析,研究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根据市场调研论证和学校已有学科基础进行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坚持学校定位面向地方,形成专业结构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按照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制定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规划。根据地方产业链,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建设服务地方的专业群和专业方向,形成整体优势。通过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引导期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以应用型专业为主的专业建设新格局,限制设置与研究型综合大学趋同的专业。
2 专业开发
各教学单位根据学校总体规划制定本单位专业发展规划(包含规模发展或结构调整),学校每年申报的新专业,原则上以各教学单位专业规划为依据,如需申报规划外专业,需另附论证说明材料;在专业开发的过程中,还要密切关注省内和省外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的设置情况;专业开发还应深入调研,获取丰富而准确的信息,并充分考虑学校满足专业设置所拥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填写“拟设专业基本信息表”,含教学单位基本情况介绍,学校开设的相关专业,学校拟设专业及相关专业校内教师情况,学校拟设专业外聘教师情况,教学单位现有校内院外和校外实验条件和实习实训条件等,为进行设置阶段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前提和准备,坚持专业设置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3 专业设置
专业开发与设置的桥梁是进行充分论证[3],由学校评估单位对照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和人才培养质量,对拟开设专业进行可行性论证,从而为专业设置实现科学性、规范性、效益性奠定扎实基础,避免临时动意。各项条件审核通过后,教学单位要周密组织专业设置的各项实施工作,包括对师资进行适应“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开发体现“专业定位面向行业、课程设置对接技术;培养目标适应职业和就业、培养方案突出能力导向、培养过程产教融合、培养保障校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对开办新专业支持经费及来源的承诺等。
三 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群是新建本科高校专业设置和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
构建专业群,是指新建本科高校根据学校的地方服务面向,以优势专业为核心,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专业群,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新建本科高校围绕“产业链、技术链”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群,新增能完善专业群建设的新专业,是专业设置和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群内各专业与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密切相关,把核心专业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成果辐射至专业群各专业;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专业群平台课程,完善专业结构布局,逐步拓展符合产业链或技术链的新专业;建成相互共享的教学资源库、相互兼容的师资队伍、相互支撑的实训教学平台;把核心专业按专业硕士授权点的要求开展建设,通过论证、规划、遴选,积极开展专业硕士点申报的准备,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一般以1~2个专业为核心专业,由2~3个专业提供服务和支撑,构建支撑地方产业升级的专业群,实现一些关键技术、重点技术在地方行业产业中的应用。立足于地方,面向地方行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培养地方行业建设和发展需要的一线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四 云南H新建本科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实践探索
基于以上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探讨,云南省H新建本科高校在实践中迈出了新的步伐。自2006年学校编制“十一五”规划开始,明确提出“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2007年底,学校制定《关于实施质量工程、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若干意见》,提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评建工作为主线,以提高质量为主题”的工作思路;在此基础上,2008年,学校制定了“十一五”规划补充意见,提出了“立足本土,汲取滋养,升腾本土,服务发展”的理念,确定了“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的特色发展定位;2010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能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H高校在审视自身的教育经历中,积极开展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工作,以主动适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2014年获批为省级新建本科高校首批转型试点高校。在近两年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实践探索中,具体的改革进程与措施包括:
1 优化专业结构,建立对接地方产业链的专业体系
自“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口号的提出,新建本科高校“舵船”航向从此得到了进一步明确,H高校未雨绸缪,做出了示范引领和表率。专业是一所大学立学之本,教学之范,专业结构的合理与否,能够体现其办学的水平和特色优势,H高校借转型发展之机,逐步优化专业结构,应用技术型特征日趋显现,结合学校2014年工商管理、工艺美术、环境生态工程三个专业的申报实践,探讨新建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新专业设置要考虑的几个方面。
根据“调研论证、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的改革思路,(1)以处理好基础型和应用型关系进行专业选择。工商管理属基础型专业,但它是管理类学科群形成的支撑基础和核心,为管理学科统领专业,能够对学校现有的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统计学和酒店管理六个本科专业学科发展构建更为合理的框架,为重点面向区域经济的管理类学科奠定坚实基础。尽管工商管理(专业代码120201K)属国家控制专业,专业论证复杂艰辛,H高校两年前专业申报失败后仍能吸起经验,认真做好规划和部署,深入开展专业调研,并对校内师资、实习实训场所、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等方面有效整合以达到新专业开设的教学要求,而不是一味去追求应用性特征明显的专业。(2)瞄准国家战略性文化产业进行专业选择。工艺美术是一个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体现精深文化内涵、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文化产业,H高校所处地域有着丰富且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孕育了紫陶、锡工艺、根雕、民族民间服饰等众多独具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产业门类,紫陶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我国四大名陶之一,素有“文人陶”之称的紫陶无论是传统工艺,还是文化艺术层面都有着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为振兴地方工艺美术经济,发展地方工艺美术产业,H高校选择工艺美术专业作为新设本科专业申报建设,其专业方向选择陶艺设计、金属工艺设计。(3)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进行进行专业设置。云南省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均列全国前列,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迅速扩张,对资源开发和环境改造的强度越来越大,导致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生态灾难和水土气候等环境介质污染事故频繁发生,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恶化,严重制约着云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对环保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陆续设置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但多年的生态环境治理实践表明,仅靠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已经无法解决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而生物修复、生态治理正逐渐成为重要手段。因此,我们选择教育部2011年增设的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该专业集合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等高新科学技术,旨在培养能够利用生态学原理与技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2 根据地方经济产业链,构建专业群,新增完善专业群建设新专业
H高校借转型发展之机,依托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专业群建设项目和学校转型发展子项目等开展支撑产业升级的专业群建设,集中学校资源建设好、社会有需求、办学基础好的专业集群,提高特色优势专业的集中度和产业对接服务能力。围绕省级“机械化自动化专业群”和学校转型发展子项目“高原特色农业专业群”产业链、技术链构建专业群的建设需要,新增能完善专业群建设的新专业。(1)机械化、自动化专业群。以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为核心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提供服务和支撑,实现重点技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地方工业产业中进行应用,紧密围绕“应用性”和“地方性”的人才培养定位,探索并实践“大专业、多方向”的专业建设思路,以地方矿业、电力、化工等支柱产业为依托,深入思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核心专业及专业群起到人才培养的示范引领作用,并对其它专业建设起到带动作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专业加强实验实习实训条件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平台和物质保障,为社会服务提供支持,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应用对整个工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能够起到显著的优化作用,使得整个工程从设计到运行变得更加科学高效。2015年选择申报的自动化专业能够为专业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进行强有力的支撑与促进,体现学科整合优势,培养交叉型、应用型人才,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群。(2)高原特色农业专业群。高原特色农业的内涵是要充分利用云南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等条件,围绕产业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2014年H高校所处州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高原特色农业,打造绿色生态战略品牌,如做强蔬菜产业,做大花卉产业,做优烤烟产业,做特林果产业,做新生物资源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凝聚力和竞争力。十二五期间生命学院通过广泛调研和组建有行业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梳理了农学(核心专业)、植物保护、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人才目标岗位群,针对岗位群确定了专业核心能力、技能和知识。根据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链的特点初步构建了以生物科学为基础,做好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资源保护与挖掘以及生态环境的修复与重建(产前);以生物技术专业做好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农业生物技术;以农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和植物保护三个专业做好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产中)的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专业群。
3 构建专业预警与淘汰机制
专业结构调整是高校提高自身适应力、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按照“招生随就业,办学跟市场”的原则,吸纳地方企事业、行业专家参与到学校专业建设中,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统筹规划全校专业建设。围绕“应用型专业占全校专业75%左右,应用技术型特征明显”目标,实行就业情况、招生计划、地方需求与专业发展挂钩,对第一志愿报考率低、就业率低的专业实行预警,对初次就业率低的专业实行减少招生数、隔年招生,甚至停止招生。通过完善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以服务地方为导向,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适合学校发展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调整和淘汰不适宜专业,以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大良.积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N/OL].
中国高等教育,[2015-7-9].
http://www.edu.cn/edu/renwu/shengyin/201507/
t20150709_1286684.shtml.
[2]王瑛,喻道安.地方普通高等院校新专业建设的困境及
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0(9).
[3]李峻峰,米岩军.职业学校新专业开发与设置的策略研
究[J].江苏高教,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