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韩国对华OFDI呈现出爆发式增长,随之国内相关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却呈现出增长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内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文章将全面地分析OFDI对母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韩国对华OFDI对母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文章认为,韩国企业组织结构、韩国对华垂直型OFDI特征、在华韩国企业的集群效应等因素推动韩国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关键词:OFDI;劳动生产率;影响机制;韩国;中国
一、 OFDI对母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机制
关于OFDI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相关性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OFDI对母国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存在积极作用:J.Bitzer、H.Gorg(2009)利用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指出,OFDI对母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不同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发达国家OFDI促进国内劳动生产率,而在发展中国家,其效应不太明显。N.Driffield、P.C.Chiang(2009)通过中国台湾省企业对中国大陆OFDI分析指出,OFDI确实存在提高台湾企业劳动生产率,并其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来自于垂直型OFDI。
有些学者提出OFDI对劳动生产率的消极效应。从国内外资本流动层面,G.Stevens、R.Lipsey(1992)对于OFDI、国内资本禀赋、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指出,发展中国家OFDI的增长必然会导致相当规模的国内生产资本投入的减少,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国内资本往往用于机器购买、获取新技术、人才培养等用途,因此,国内资本减少必然导致在国内生产过程中的配套设备落后,会降低劳动生产率。
本文基于相关文献的梳理,从国内外生产关联的角度,探究OFDI对母国劳动生产率的效应机制(见图1)。按照投资产业相关度,OFDI可分为水平型OFDI和垂直型OFDI。从短期看,其对母国劳动生产率存在明显不同的效应:关于水平型OFDI,国内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通常高于其他国内企业,因此,当国内出口企业OFDI会替代出口,降低国内企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相反,垂直型OFDI对母国劳动生产率有正面影响。前向关联的垂直型OFDI使得国内企业集中于确保国内生产的技术优势,促进国内中间品、核心技术及资源的出口;后向关联的垂直型OFDI从国外获取成本较低的中间投入品,使得最终产品成本的降低,促进国内出口,总之,前后向关联的垂直型OFDI均能起到劳动生产率提升效应。
从长期看,水平型OFDI、垂直型OFDI均带动参与OFDI的企业提升技术优势。在OFDI进程中,企业在东道国进行生产,一方面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需要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质量,另一方面需要开发新技术适应东道国的生产条件。企业在东道国得到的技术改进在长期内会转移到国内,经过与国内的生产相结合,提高在国内外的生产环节中的匹配度。进而,参与OFDI的国内企业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促使国内企业调整生产规模,规模经济的实现使国内生产设备得到更有效地使用,国内外分工更为细致,最终提高国内劳动生产率。
此外,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OFDI具有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即企业将研发部门设立在发达国家,试图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不同的生产、技术、市场等环境因素,发达国家先进技术通过国内企业吸收,并应用到实际生产,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因而,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长期内才能转化为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二、 韩国OFDI与韩国劳动生产率的趋势性特征
从韩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看,1963年~2014年韩国三次产业单位产出均呈现出正增长趋势,其中,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得到两次跨越式增长,从韩国OFDI发展历程与韩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动态变化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以下两点较为相关的特征:
从韩国整体OFDI发展历程看,韩国效率导向型OFDI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密切相关。1986年以前韩国OFDI规模较少,由于韩国资源缺乏,其投资集中于林业、采矿业等资源导向型OFDI。此外,韩国经济采取的是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韩国OFDI的目的局限于扩大出口市场、获取生产所需资源。1987年以后,应对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全球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等国内外的双重压力,韩国企业以全球经营为目标,积极采取效率、市场导向型OFDI,一方面使得技术密集型产业吸纳发展所需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由此提供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国内企业更集中于具有优势的核心技术研发、重要零件制造等生产环节,推动其核心资源的全球市场扩张。
从韩国对华OFDI发展历程看,韩国对华OFDI与韩国第二产业生产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1992年~2001年韩国对华OFDI以中小企业为主导,倾向于劳动密集型轻工业的转移为特征,2002年~2014年韩国大企业开始积极进入中国市场,韩国优势产业在维持韩国国内生产的基础上,对成品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即,下游产业进行扩张性转移。以1998年东亚危机为转折,韩国对危机根源地东南亚地区的OFDI骤减,相反,韩国企业进一步增强对华OFDI。2002年~2014年韩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长期保持强劲增长,与韩国企业正开始进行大规模对华OFDI、在华生产规模扩张的时间段完全一致。2002年以后,韩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升并拉大與第一、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意味着在韩国企业的国际生产链中,在华OFDI的作用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更加突出。
三、 韩国对华OFDI对母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1. 韩国大企业的金字塔型产业组织结构。在经济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落后的韩国经济发展初期,韩国政府充分调动国内要素资源,大力塑造了韩国大企业,使韩国大企业在韩国OFDI、韩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承担主导作用。1975年韩国政府将三星、LG、现代等13家韩国大企业指定为“综合贸易商社”,向这些综合贸易商社提供贸易补贴、财政金融、信息等经营支持,鼓励韩国大企业的国际化。从此,韩国国内生产企业将海外出口业务委托给韩国大企业综合贸易商社,并专注于出口产品的生产,大大降低产品出口的交易成本,提高其生产效率,初步形成了以大企业为主导的韩国经济发展模式。
从韩国重工业的发展历程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韩国国内电子、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链已形成了以大企业为核心,以多层转包制为加工制造体系的金字塔型产业组织,如三星、现代、LG等为金字塔型产业组织的核心大企业,驾驭着众多韩国国内中小企业。韩国大企业在国内企业生产链中集中于技术研发、成品组装、品牌营销等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环节,将其他零件、小技术生产环节转包给国内中小企业。韩国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如产品、技术、资金、人员等生产要素的长期交易,使得新技术、经营诀窍在企业生产链中传播,这种韩国企业的金字塔型产业组织结构,逐渐形成了专业化程度极高的分工配套机制。此外,这种国内企业之间的分层承包体系具有长期相互交易的特征,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在这种系列化的交易关系下,大企业往往同时向几家零件生产中小企业订货,在多数零件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大企业能得到最有效的产品供应,韩国大企业以国内稳定高效的分工机制,能有效克服全球市场的竞争与技术水平提升等经营难题。以微观企业为例,可知韩国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三星电子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向国内300多家合作中小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出资派遣到发达国家引进先进产品技术,加强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生产效率;现代汽车建立自动化学校向中小企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教育,培养具有技术优势的合作企业,提高整体生产链的技术水平。此外,大宇、LG等其他韩国大企业在自身优势产业中培养优良的国内合作中小企业,提高自身企业产品质量。
韩国对华OFDI可以看作韩国金字塔型生产链的扩张性转移,韩国大企业在华从事成品组装、产品营销等下游产业,国内总部集中于研发、计划等高技术环节,国内中小企业对大企业在华子公司提供零件、原料等核心资源。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看,电子、汽车等资本、技术密集型重工业,产业生产链长,辐射效应较大,有明显的前后向关联效应,其中韩国电子、汽车等产业的下游产业对华OFDI产生的规模扩张效应值得关注:第一,需求效应。韩国对华OFDI可以利用国内上下游产业的高关联性,推动韩国国内零件、中间品等产品的出口,最终国内相关产业带来资本积累,韩国企业通过资本积累可实现规模扩张,并实现需求量的增长,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第二,供给效应。电子、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耗能源、耗资源,针对全球产品市场,扩张国内生产规模不宜于资源缺乏、劳动成本较高的韩国国情,韩国企业对华OFDI,经过中国组装通往全球市场,一方面在中国获取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可以满足当地生产要素供应,另一方面,韩国对华OFDI,使得国内企业更注重于核心技术、核心零件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大大节省了国内稀缺生产资源的滥用。
2. 韩国对华垂直型OFDI。韩国对华OFDI呈现出垂直型特征,韩国企业建立国内总部与国外子公司之间垂直型分工体系,同时加强知识资产的运用与控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在电子、汽车等主导产业拥有技术、人力资本等相对所有权优势,据此,韩国企业发展成为垂直型跨国企业。韩国对机械、电子等产业的投资较多,投资倾向于公司内贸易,即国内企业掌握核心资源,而将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从韩国进口原材料、零件等要素,经过加工后的产品返销到第三国。这一事实从韩国对华OFDI与中韩进出口贸易的产业分布的一致性可以得到证明,从中韩机电产品贸易看,韩国一直都处于顺差,并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其贸易顺差额从2007年130.52亿美元增长为2015年的632.9亿美元,大约增长了4倍。
韩国电子、汽车等优势产业的垄断优势是韩国对华OFDI的优势所在,但垂直型OFDI同时推动中国的产业升级,因此,逐渐缩小中韩之间的产业水平差距,从而削弱了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的动力。这使得韩国企业对技术研发的投资力度扩大,维持自身对东道国的技术、资源方面比较优势。国内企业集中于技术研发、核心技术等核心环节,进一步增强优势,使得垂直型对华OFDI能够继续下去,防止水平型分工发生的可能性。韩国对华OFDI于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等下游产业,为推动中间品出口、国内就业扩大等国内产业发展造成有利局面,不断强化国内环节与海外环节之间的连接性。
3. 在华韩国企业的集群效应。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韩国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纷纷进行对华OFDI,经历了1998年东亚危机后,韩国大企业积极进行对华OFDI,并得到长期发展。起初韩国企业在集群内部进行交流,大大降低了在华企业经营相关交易成本,并且,这种社会网络使得信息传播更为迅速和有效,据此,韩国企业以扩大中国市场为目标,不断进行OFDI,形成了企业集群。集群内企业存在与中国企业的经济交流比较少的特征。在华韩国企业的集群作用,有效形成了企业之间高效率的分工合作,同时加强了企业之间的经济交流。在华企业集群建立了良好的国内外分工体制,降低了组织内部的交易成本,尤其是,韩国企业之间的合作减少了国际合作带来的文化冲突,降低了跨国管理的困难。此外,强大的社会网络对韩国国内企业产生吸引力,使得韩国对华OFDI规模不断增长,随之,其集群效应更加明显。
在华韩国大企业与国内外韩国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值得关注。如乐天、现代、CJ等韩国大企业已在华展开全方位OFDI,特别是经历长时间的投资建立起的在东道国有形(如仓库、运输网络)、无形(如品牌知名度、人力资源)战略资源具備了一定的经营优势,韩国国内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利用韩国大企业在东道国的战略资源,在东道国进行营销活动。在国内减税、补贴等制度支持下,韩国大企业为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向中小企业分享自身的优势资源,例如,向国内中小企业借用海外办事处,提供中小企业在东道国的经营活动空间;东方CJ等在华韩国大企业支持韩国国内中小企业产品进入在东道国的电视购物频道,提供韩国产品推销平台。
四、 结论:对中国的启示
本文的实证分析支持韩国对华OFDI与韩国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正相关的观点,进而,基于韩国对华OFDI的趋势性特征,初步探讨了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韩国大企业的金字塔型产业组织结构、韩国企业对华垂直型OFDI、在华韩国企业的集群效应的三个因素,直接推动了韩国国内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韩国对华OFDI推动国内劳动生产率的成功经验,对中国OFDI在新常态下更有效地推动国内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目前中国制造业OFDI的比重为20%左右,这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投资水平。由于中国国内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中国企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需要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企业生产链,积极利用国内外产业的关联效应,中国国内企业掌握核心技术、资源等关键要素,增强与国外子公司之间的合作,可以推动国内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Jurgen Bitzer. Holger Gor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Competition and Industry Performance[J].World Economy,2009:(32):221- 233.
[2] Markusen J.R., Multinational Firms and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M],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2002.
[3] Nam-Suk Choi,The Impact of Korean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Outward FDI on Intra-Industry Trade:A Dynamic Panel Data Analysis of Electrical,Electronics and Motor Vehicle Industries[J],The Kor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12,(60):99-136.
[4] Nigel Driffield, P.C.Chiang, The Effects of Offshoring to China: Reallocation, Employment and Productivity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Business,2009,(16):19-38.
[5] Yong-Joon Jang, Hae-Jung Hyun, Industry Specificity, Outward FDI and Employment: Evidence from Korea[J], Journal of Korean Economic Studies,2012,(30):99-119.
[6] 李輝,侯铁珊.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对韩进出口关系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10):44-52.
[7] 唐东波.垂直专业分工与劳动生产率:一个全球化视角的研究[J].世界经济,2014,(11):25-52.
[8] 池晚珠,韩国企业的对华投资[M],韩国:Politeia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姜昊求(1983-),男,韩国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2012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
收稿日期:2016-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