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型研究

2016-05-30 10:48蒋先玲赵一林
现代管理科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

蒋先玲 赵一林

摘要:中国经济“新常态”面临过剩产能消耗缓慢、市场机制运行不畅以及出口导向型经济难持续等诸多挑战,尤其是区域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导致经济结构转型困难。文章对29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结构进行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城市化水平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最高,相关系数高达0.940 3,其次是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东南沿海地区普遍进入工业化高级阶段(Chenery第4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多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Chenery第3阶段),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建议加大对科技型、创新性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实现由政府引导为主、社会资本为辅的产业结构转型引导体系,促进区域资源整合和产业结构升级。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结构转型;区域经济增长;供给侧改革

一、 引言

自2014年经济“新常态”概念提出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双去”(去产能、去杠杆)叠加、“三低”(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并存的“新常态”,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表现为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市场机制运行不畅,出口导向型增长难以持续等问题。2015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9%,经济增速整体处在回落后趋稳的弱势状态,总量增速弹性很小,传统产业尚未找到新的增长模式,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从而导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困难。

从长期经济发展来看,“新常态”经济应该最终表现为区域产业经济圈、创新型企业成为经济主要推动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出现新的增长点,传统产业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等。然而,就目前中国经济形势而言,寻找新常态的“长征”才刚刚开始。宏观经济处于增速换挡期,劳动力人口占比不断下降,资本成本逐步上升,人力资本及产业附加值增长缓慢,全要素生产率逐渐下降,并且传统投资领域大多面临产能过剩,发展空间有限。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失衡、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是促进“去产能、去杠杆”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因此,本文基于产业结构转型视角,对“新常态”下中国区域经济结构差异化进行分析,探究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二、 文献综述

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大多对“新常态”的特征、经济表现、形成机制等进行研究,但是,对“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结构转型的研究,还缺乏实证数据分析的支持。如李扬、张晓晶(2015)从产业周期视角,研究新常态经济面临的问题,并建议通过提高创新驱动力、调整产业结构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效率的提高。金碚(2015)指出要形成“公平-效率”的“新常态”关系,促进经济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动”向“创新驱动”发展。刘伟和苏剑(2014)建议采取以供给管理为主、需求管理为辅的定向“微刺激”政策体系,促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实现。齐建国等(2015)指出,在经济增速换挡过程中促进消费、投资、进出口的“三驾马车”平稳转型长。此外,陈彦斌(2014)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微刺激”政策效果已经出现“边际递减”效用,应该加强对供给侧改革的支持力度,优化产能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此外,国内外学者围绕产业结构差异、溢出效应、增长效应及作用路径等深入研究,发现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一定联系。如Xiu等(2014)证实了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存在滞后性,城乡要素错配阻碍了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干春晖等(2011)指出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侯新烁等(2013)通过测算经济结构转变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速的影响,并建议统筹考虑周边地区的发展路径,实现“区域板块”的经济增长。袁江和张成思(2009)分析中国的经济周期与经济结构的关系,发现经济总量扩张伴随着结构转变。陈晓光和龚六堂(2005)则证实了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变之间的关系类似于“驼峰型”。项俊波(2008)将区域经济结构、投资、消费、金融、国际收支等指标纳入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指数,并用宏观数据进行论证。由此看出,新常态下我国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献仍处于空白。因此,本文将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聚类分析法对我国产业结构失衡进行研究,为区域经济格局转型提供借鉴。

三、 实证检验

1. 样本来源与选取。本文基于产業结构转型视角,选取WIND数据库中2015年我国29个省及直辖市的宏观经济数据,将影响因素设定为第二产业占比(x1)、第三产业占比(x2)、城市化程度(城市人口占该省份总人口的比重,记为x3)以及民营经济发展水平(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占该省份工业总产值比重,记为x4),建立经济发展函数为,其中Y=f(x1、x2、x3、x4)为该省份人均GDP。

2. 偏相关性分析。我们对人均GDP、x1、x2、x3、x4进行偏相关性分析,得到各个指标间的偏相关系数:(1)人均GDP和第二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城市化程度以及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131 9(P=0.495 2)、0.639 0(P=0.000 2)、0.940 3(P=0.000)、0.265 7(P=0.163 6),人均GDP和第三产业占比及城市化程度具有显著较强的正相关性;(2)第二产业占比和第三产业占比、城市化程度以及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系数是-0.576 1(P=0.001 1)、-0.290 9(P=0.125 8)、0.398 7(P=0.032 2);(3)第三产业和城市化程度、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695 6(P=0.000 0)、-0.192 5(P=0.317 2);(4)城市化程度和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系数是0.179 2(P=0.352 4)。

由此看出,城市化程度和人均GDP相关系数高达0.940 3,城市化进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明显;第二产业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民营经济发展程度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城市化程度受人均GDP、第三产业发展程度影响较高,表现为显著的正偏相关系数;但是,民营经济发展程度目前主要依赖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于民营经济拉动作用不足。

3. 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探究所选宏观经济指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我们对人均GDP及自变量x1、x2、x3、x4进行对数化处理后,并进行回归分析:

LnPGDP=3.101 4+0.2733 2x1+0.204 4x2+1.734 2x3+0.289 8x4

(16.29) (2.39) (1.03) (10.27) (1.26)

R2=0.910 1,F=60.71。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方程拟合程度较高(R2=0.910 1),回归显著性较好,在影响人均GDP的宏观经济因素中,城市化水平的贡献度最高,其次分别是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这也说明我国区域经济结构失衡、民营经济对经济贡献率不足。

4. 聚类分析。根据Hollis B. Chenery(1986)提出的工业化阶段理论,对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划分如下:准工业化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化中级阶段、工业化高级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发达经济初级阶段、发达经济高级阶段)。由此,根据x1、x2、x3、x4四个宏观指标,对我国29个样本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聚类分析(采用软件为STATA),以便区分不同经济结构类型(见表1),分析结果如下。

(1)第I类包括我国三大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人均GDP都在10万元以上,已经进入发达经济初级阶段(Chenery第5阶段)。从产业结构来看,3个直辖市第一产业占比仅在1%左右,远远低于其它省份水平;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其规模已远远超过第二产业,尤其是北京的第三产业占比甚至高达79.7%。同时,3个直辖市的城市化程度普遍较高,位于82.3%~89.6%之间,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是,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不足,以北京为例,其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占比为48.7%,不及江浙地区。

(2)第II类包括浙江和江苏。作为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该两省人均GDP在2015年达到7.8万元~8.8万元,进入了工业化高级阶段(Chenery第4阶段)。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占比很小,仅为5%左右;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程度类似,所占比重均在45%左右,且第三产业占比呈现增长态势。另外,城市化程度远远低于第I聚类,处于65%左右,达到中等国家水平。但是,浙江和江苏两省的民营经济发展程度是全国最高水平,在72%~74%之间,对经济贡献率很高,是该省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3)第III聚类包括福建、广东、辽宁和山东。这些省份正处于从工业化中级阶段(Chenery第3阶段)迈向工业化高级阶段(Chenery第4阶段)的过程中,是我国重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人均GDP在6.4万元~6.3万元间,第二产业仍然处于核心地位,第三产业也具有了相当的比重。但是,城市化水平较低,在46.1%~52.8%之间。民营企业发展也十分迅速,有望成为该聚类新的增长动力。

(4)第IV聚类包括重庆、吉林和湖北,集中于我国中西部内陆地区,人均GDP在5.1万元~5.3万元之间,均处于Chenery第3阶段,即工业化中级阶段。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尤其是吉林省第三产业比重仅为37.4%、民营经济占比为28.5%。该区域的城市化程度较低,民营经济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贡献。但是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民营经济占比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省份的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速的提高。

(5)第V聚类主要包括我国的中西部省份,其中西部省份4个,中部省份1个,人均GDP在4.0万元~4.8万元之间,尚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Chenery第3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在8.6%~23.1%左右,尤其是海南的第一产业占比高达23.1%,该比重在全国仅次于黑龙江的46.4%;第二产业对区域经济贡献率较高,内蒙古及陕西均超过50%。此外,民营经济对经济贡献率不足,严重阻碍了经济结构的转型,经济发展欠缺新增长点,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低。

(6)第IV聚類包括我国7个东中部省份,包括黑龙江、河南等。这些地区人均GDP在3.5万元~3.9万元之间,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Chenery第3阶段),且第一产业占比较高,尤其是作为东部老工业化地区的黑龙江,第一产业占比高达46.4%,是全国最高值;第二产业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除黑龙江占比20.5%外,其余的第二产业普遍占比在40.1%~51.5%之间;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城市化进程处于中西部的平均水平45%左右。总体上,这些省份经济发展水平较沿海地区低,且私营企业发展停滞,经济仍以重工业为主,结构化转型难度较高。

(7)第VII聚类包括贵州、云南和甘肃,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人均GDP仅有2.6万元~3.0万元左右,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的起步期。第一产业占比普遍高于10%,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在15∶55∶30左右,工业经济较为落后。同时城市化水平较低,民营企业占比仅在26.6%~32.6%左右,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工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四、 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均GDP、第二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城市化程度以及民营经济发展程度进行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1)偏相关性结果显示:城市化程度和人均GDP相关系数高达0.940 3,城市化进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明显;第二、第三产业、民营经济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性;城市化程度受人均GDP、第三产业影响较高,但民营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刺激作用不足。

(2)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在刺激区域经济发展上,城市化水平的贡献度最高,其次分别是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

(3)聚类分析显示:北京、上海、天津已经迈入发达经济初级阶段(Chenery第5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浙江和江苏是工业化高级阶段(Chenery第4阶段),民营经济发展程度最高;其余省份多處于工业化中级阶段(Chenery第3阶段);贵州、云南和甘肃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的起步期,普遍以第二产业为主,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对当前“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果转型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发挥产业结构优化在改善区域经济失衡、刺激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优化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同时,建议完善中西部地区的生产力布局,依照当地资源优势建立支柱产业,推动民间资本对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拉动作用。

第二,放宽对科技型、创新性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加大优惠政策的鼓励力度,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便利的融资渠道和产业引导,特别要鼓励民企通过联营、参股、控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联合国企,形成混合型企业集团。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如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的投资,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第三,以改善供给结构为重点,促进社会资源从劳动密集型产业流向知识、资本密集型产业,加快区域资源整合。在技术要素供给方面,提高企业的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和研发能力;在资金要素方面,实现由政府引导为主、社会资本为辅的产业引导体系,促进民间资本对产业升级的带动,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陈晓光,龚六堂.经济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5,(2):583-604.

[2] 陈彦斌.中国经济“微刺激”效果及其趋势评估[J].改革,2014,(7):5-14.

[3]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16.

[4] 侯新烁,张宗益,周靖祥.中国经济结构的增长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J].世界经济,2013,(5):88-111.

[5] 金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工业使命[J].中国工业评论,2015,(2):10-14.

[6] 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2015,(5):4-19.

[7] 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4):5-13.

[8] 齐建国,王红,彭绪庶,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3).

[9] 秦天程.新常态下影响经济转型的制约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5,37(3):34-37.

[10] 项俊波.中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新华文摘,2009,(1):23-29.

[11] 袁江,张成思.强制性技术变迁、不平衡增长与中国经济周期模型[J].经济研究,2009,(12):17-29.

[12]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学位论文,2010.

作者简介:蒋先玲(1965-),女,汉族,湖北省潜江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货币银行、国际金融;赵一林(1991-),女,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公司金融。

收稿日期:2016-07-16。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增长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
我国民间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