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慧敏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研究发现中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以下误区:①问题设计缺少科学性;②提问实施缺少有效性;③提问后不注重评价和反馈。针对这些误区,本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①问题的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和导向性;②提问的实施要具有可操作性;③问题设计应由“学术形态”向“教育形态”转变;④设计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和时间。
关键词:课堂提问;误区;有效性;对策
课堂提问是以提问为手段由教师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是教学中不能忽略的一种方法。然而,在实际的常规教学中,还是在公开课、展示课、评优课这些精心准备的课堂中,提问教学仍存在很多误区,表面上课堂提问频繁,师生互动热烈,但实际上大多数时候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中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
1.问题设计缺少科学性
(1)提问次数很多,但答案多显而易见。阎承利曾指出课堂提问的设计要优选问点,问在关键处,问题设计要能够起学生思维的发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案例1:师:等腰△ABC中,吗?
生:是。
这些问题的答案很显然,教师基本都已经给出了答案,大多数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这样的问题设计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教师把问题换为:“在等腰三角形中你能发现边和角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吗?”这样的问题就可以促使学生从之前的认知图式中调取相关知识进行思考。
(2)问题信息量不合理。所谓"合理"就是指经过学生的思考可以回答的问题。原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认为,提问的方法是一个很值得去研究的问题。他提出了“教育上合理的提问方法”。如果一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书本上找不到答案,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这个问题就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就算是一个“教育上合理”的提问。
案例2:师: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作几个平面?
生:一个。
很显然,它不是教育上一个合理的提问。应为这个结论在书本是已经写好的,学生往往会直接回答,不经过思考。问题如果设计为:“经过三点可以作几个平面?”,学生找不到答案,便会自己思考,这个问题也就变成了合理的提问。
(3)问题指向不够简明扼要
案例3:师:观察这两列数列,你发现了什么特征?
生:……
这个问题显得含糊不清:教师是问这两个数列分别的特征呢,还是它们共同的特征呢?是问整体变化趋势呢?还是具体的变大、变小,抑或是变化的倍数关系?这样的问题,学生根本没办法进行回答。还比如,“看到此题,你能想到些什么?”诸如此类的提问,学生根本没办法回答。
2.提问实施缺少有效性
(1)提问的对象过窄。课堂提问必须要具有普遍性,教师提问的机会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思考,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2)候答时间过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推理性都很强的科目,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之前,学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和计算。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大致估计出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所用的时间,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时间思考。合理的分配提问时间,才能准确地获悉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更好地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3.提问后不注重评价和反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提问被认为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只有被动地回答问题,并接受教师的评价,现在这种模式已经不符合新课改对数学课堂所提出的要求,课改后的课堂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置疑,并提倡由学生自己解决,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思维调动到极致,使他们获得更广泛的思考空间,这也是我们数学课堂应该追求的更高境界。
案例4:圆的弦以点P(3,1)为中点,求直线的方程。
师:有人想好没,请举手!(学生思考仅几秒钟,教师便提问)
生:设直线的方程为……
师(学生还没讲完):我知道你想表达什么,但是你的这种思路很麻烦!可不可以利用平面几何的知识做?谁可以?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只是解释了麻烦,但并没说明麻烦在何处,并且把自己的思路直接灌输给了学生。在学习中,适当的试误其实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二、优化中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对策
课堂提问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艺术,针对上述提问误区,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問题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性。
2.提问的实施要具有可操作性。
3.问题设计应由“学术形态”向“教育形态”转变。
4.设计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和时间。
总之,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学过程中,提问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境而异,因时而异,因问而异。这一切都需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阎承利.教育最优化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2]韩龙淑.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