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新探

2016-05-30 14:01柳振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10期
关键词:范增珍宝鸿门宴

在现代楚汉研究中,对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的主流看法,梁宏达的观点具有代表性:“项羽的确有妇人之仁,且不听臣言,狂妄无礼,刚愎自用,最终输给了刘邦,落得惨死乌江畔的结局。”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参书也认为项羽的悲剧性格是“妇人之仁”“没有政治头脑”等。但通过直接阅读《史记》,本人发现项羽不杀刘邦并不是他具有“妇人之仁”的性格,而是另有原因——“只羡珍宝不羡王位”。故特撰此文,以望见教。

项羽尽管是所向无敌的西楚霸王,好像胸怀天下,但他并没有刘邦那种对帝王之位的热切追求,而只是想着掠夺财货满载回家,以炫耀个人的不凡价值,毫无遮掩地表现出贪财好货的世俗性格。

当初,刘邦不意攻破咸阳,先于项羽入关。按照楚怀王与诸将的约定,刘邦应为关中王。可在刘邦想要居住秦宫享受一番时,樊哙和张良考虑到当时强大的项羽一定不会容忍刘邦据有咸阳的举动,就力劝刘邦离开关中,屯兵霸上,静观天下变动。但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愚蠢至极,看不清刘邦的领导才能,错误地认为刘邦终会被表面强大的项羽军团战败,竟然抱着为自己谋后路的想法,派人向项羽告密:“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果不其然,唯我独尊、贪财好宝的项羽听到此消息后,竟勃然大怒。在这里,“项羽大怒”是个值得玩味探究的环节,他发怒是为了王位,还是为了珍宝呢?按照常理,一个人做了某地的大王,此地所有的珍宝自然归王者所有。曹无伤只需告诉项羽“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就足以表达出事态的严重性,为何派告密者特别强调刘邦“珍宝尽有之”呢?换句话说,如果项羽最看重的是王位,那么“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就足以让“项羽大怒”,曹无伤根本没必要特意添加“珍宝尽有之”这句话。由此可知,“珍宝尽有之”这句看似可有可无的话,应是最能激怒项羽的导火线,应是最能击中项羽贪羡珍宝的性格要害的子弹。

纵观《史记》,司马迁多次通过“互见法”写到项羽贪恋财物珍宝的性格特点。《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曾向刘邦这样论及项羽:“(项羽)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玩敝,忍不能予。”这句话是说,对于那些有战功应当封赏爵位的将士,项羽即使把官印玩到破旧,也不愿给他们。《陈丞相世家》也记载着陈平在刘邦面前对项羽的类似评价:“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羽为人,表面上恭敬爱人,以至廉节好礼的人多去投奔他。但等到要评功劳、赏爵邑时,他却把封赏看得很重,舍不得给下属,因此士人不愿亲附他。韩信和陈平二人在归汉前,均投靠过项羽,跟从他南征北战,可以说深知项羽的贪婪性格。后来,此二人均不满项羽对待下属的自私做法,才毅然弃楚归汉,依附刘邦。

由此可知,项羽的贪财性格应广为楚汉双方将士所知,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在想巴结项羽时,才特别提到刘邦把“珍宝尽有之”这一点,打算刺激项羽攻打并战败刘邦,自己好从中取利。同样,深知项羽贪婪性格的刘邦在得知项伯的密告后,慌忙让项伯向项羽传达他的意思:“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刘邦所说的“秋毫不敢有所近”、“封府库”、“备他盗之出入”等行为,无一不与财货有关,他希望用此种说法承诺来宽慰项羽,不让他对咸阳的珍财担心。曹无伤用财宝来刺激项羽,刘邦用财宝来宽慰项羽,二人均就项羽的贪财好宝的性格说事,很能引得我们读者关注、思考。

其实,刘邦攻破咸阳后没有霸占财物珍宝的托词,项羽的亚父范增在鸿门宴之前就给出了印证。在得到曹无伤的告密后,范增就对项羽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范增提到刘邦入关后,财物无所取,是想用“天子气”来打动项羽,促使他立刻攻打刘邦。有意思的是,项羽所想要的并不是天子位,而是财物美姬,这充分表明身为项羽的亚父范增竟然不了解项羽贪财好宝的性格。亚父的话无形中帮助项羽确认了刘邦在咸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项羽对咸阳财物珍宝的安全一直悬着的心就落在了地上。项羽的这种心理是亚父怎么也想不到的:因担心珍宝被他人夺去而勃然发怒的项羽,竟因自己的话而消解了心中的怒气,不听从他要求攻打刘邦的建议。尽管在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示意項羽趁机杀掉刘邦,但项羽一直“默然不应”,像在装疯卖傻一样,坐失良机。其实,项羽知道在刘邦没有霸占咸阳的财物珍宝的情况下去击杀他,并不是他这个注重英雄形象的人物所做的事。表面上看,是刘邦凭着谦卑恭顺躲过了一劫;实际上,是重财而无政治头脑的项羽故意放过了他一马。

为了曲笔表现项羽的贪财重宝的性格,司马迁还让刘邦的侍卫樊哙在鸿门宴上演绎了一场“仆救主”的经典剧。在气氛看似紧张的鸿门宴席上,仅是一介武夫的樊哙,竟然当众犯上斥责西楚霸王项羽的不仁义,道出先破秦入咸阳的刘邦“亳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并没有冒犯项羽,不应受到项的攻击。攀哙说的这句话在文本中重复多次,它进一步稳定了项羽不必担心咸阳财物被刘邦所取的心情,从写作意图上讲是不容小觑的。其中“故”字,释为“特意”要比“所以”更佳,写出樊哙也知道项羽只是在意财物珍宝,而非重在王位。

鸿门宴上特别值得读者玩味的是,刘邦乘如厕期间快速逃离,只留下张良致谢礼,而项羽得知刘邦逃跑后,却没有一丝一毫的生气。项羽想必是认为,刘邦因害怕才逃走,这更增强了他对咸阳珍宝必归自己的自信心。因此,面对张良拜送的礼物,项羽“则受璧,置之坐上”。“则”“于是,就”,写出了项羽心安理得地接受刘邦馈赠的一双白璧。而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只关心王位的范增,却把刘邦赠给的玉斗掼在地上,并拔剑砍破它。一双白璧虽然价值很小,处于战备状态的项羽竟坦然接受,这不能不表现出项羽对珍宝来者不拒的贪婪性格。

鸿门宴后,“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焚烧宫室,并不仅仅表达出他对秦统治者的愤恨,更能说明他在掠夺完珍宝后,就连空空的秦朝宫阙也不让别人占有。项羽这种极端贪婪的性格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项羽掠取完咸阳宫室中的货宝妇女而东归,正是他一心炫富(“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的表现。何谓富贵,财多为富,位高为贵。此时,项羽已是西楚霸王,位贵已极,但所乏者,唯财物珍宝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项羽手下的著名大将黥布也有着和项羽类似的性格。《黥布列传》记载楚国令尹在刘邦面前这样评价黥布:“布本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黥布经过自己的奋斗,成为大国的君主,他的全部作为,都只是为了自身,不管身后如何,更不考虑百姓的长远利益。

人常说,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项羽虽为楚将门之后,但“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羽这种学任何本领都不肯用心的粗疏性格,无疑是造成他目光短浅、贪婪自私的根本原因,也是他霸业难成的根本原因。

司马迁欣赏项羽,以本纪的形式为项羽作传,并置于刘邦本纪之前,但他对项羽仍有着恨其不争的批评:“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司马迁指出,项羽虽能通过武力经营天下,但贪婪的性格注定不能使他成就帝业。项羽的贪婪性格导致他人生的悲剧,正是荣格所说的“性格决定命运”的现实版演绎。最可悲的是,面对失败,项羽不去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认为天在亡他,这不能不令后人唏嘘不已。

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多数读者认为项羽对刘邦有情有义,有妇人之仁,其实这样的解释是十分乏力而苍白的。因为《史记》多次写到项羽只要遇到反抗就攻城必屠的残暴行为,这一点也不像是具有妇人之仁的人所干的事。鸿门宴上,贪财的项羽不但看到了刘邦的顺从,更是确认了咸阳的珍宝并没有被刘邦所掠取后,才任凭刘邦乘间逃离而不管不问的,这才是项羽不杀刘邦的合理解释。

日本文化达人茂吕美耶在《历史是知识推理游戏》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许多知名事件,交织其中的人物角色、来龙去脉,大家耳熟能详,却找不到掩埋在深处的‘真相,结果早已凝冻,但其过程、因素却隐藏着无数种可能。借助知识存档,凭着知性推理,我们可以以一千种方式与古人相遇。”

想到此,笔者是不是也在以千种之一的方式与司马迁相遇?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梁宏达.老梁数英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

柳振华,教师,现居江苏灌南。

猜你喜欢
范增珍宝鸿门宴
差点成为“羊二代”
丢不掉的珍宝
“硒”世珍宝惠人间
鸿门宴(二)
鸿门宴(一)
离奇的珍宝窃案
珍宝派对
军师范增的短板
《鸿门宴》中一个几十年来一直被译错的句子
谋士范增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