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勇
【摘 要】应用数学是一门自然学科,而这门学科形成的意义就是为了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在应用中得到完善并不断进步和发展。应用数学发挥作用的方面非常广阔,几乎贯穿于日程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在生活中发挥着很关键的作用。知识本身并不是数学的本质,数学的精髓,重要的是隐含在知识层面下的思想、方法还有付诸实践的统筹应用。数学本来就来源于生活,也应该真正地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是应用数学真正意义所在。本文通过阐述对我们学习、工作等方面应用数学的运用和意义,从而分析应用数学在生活中的统筹应用。
【关键词】数学 生活 应用
1 应用數学的内涵和起源
应用数学这门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形成的,也反过来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数学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文化的起源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数学的发展使得数学这种作用表现的愈发明显。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印记,应用数学在生活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购买生活用品时对商品重量、价格的计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除此之外,在家装建筑、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也要用到数学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应用数学的适用范围很广泛,不管是学习工作还是家庭生活都需要数学。当然,应用数学能够不断进步发展的原因也在于其不断地吸取生活中的经验和灵感。
在远古时代应用数学就出现了,并且被认为是很有用的学科。他们的“涉猎计数”与“结绳记事”中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让我们惊叹古人的智慧和数学的魅力,也可以看出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是源远流长,而它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生活。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学的作用更加显著,它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生产生活方面的难题,数学俨然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实用性工具,运用这些工具处理和解决的问题不计其数。文化思想的发展使得对数学的应用也不仅仅局限于生活方面,在人文领域也有涉猎。
2 应用数学在学习、工作及日常生活方面的运用和发展
应用数学在人类学习、劳动工作、日常生活方面都有很深远的影响。首先可以用来处理工作中的数据,其次可以利用建模等数学方法来展示自然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也很密切,是很多学科发展和进步的基石。除此之外,人类的许多技能和潜力都是由数学知识开发出来的,应用数学可以帮助我们去解决一些抽象的问题,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证明和推理能力,提高创造性。从本质上来看,应用数学不只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它的很多内容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的发展也是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实现的,要求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即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生活也是数学知识的源头,数学模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生活中就要用数学的眼光来看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在探索和创造方面的潜质,培养用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和意识。其实这种方法的优点也在于,当用书本上的知识加以转变和利用并在实际问题中付诸实践,自身也会有价值感和成就感,就会对以后的发展起积极作用,提高对创造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变成社会实用型人才。
应用数学在学习生活中也有着相当广泛的应用。正确而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联系生活实际,以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真正去自己观察、独立思考,让他们亲身感受应用数学的趣味性,产生了兴趣才能够更深入的学习这个学科的知识。久而久之,就会发现应用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处不在,在实践中产生亲切感。”其次要把教材中的死板知识用一种生动形象地模式来展示,这样不仅接受起来更容易,还能更深入地引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知识的生活化一向是一种教育的正确方式,在课堂上把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实际中,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
要想正确而全面地认识数学,就不能只关注和了解数学本身,而是要在数学运用的过程中去实践和体验。新世纪的先进理念应该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对数学的学习和应用要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活力还有情感,让人们体会到有活力的数学知识。
3 结语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的本质需求就是能够做到在生活中的统筹应用,真正为解决现实问题而服务。应用数学的知识便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中的,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实践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地把生活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迸发新的思想火花,促进现代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在对应用数学的统筹运用中体会到数学真正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崔晓红.浅谈数学教学与生活中的应用数学[J]社会科学(引文版),2015
[2]孙美凤,孙志军.浅谈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