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生态环境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远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升。但同时我国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生态问题。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第二,城市化和工业化引起的“三废”污染、噪音污染和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空气污染
曾经有一个段子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在北极,你在南极。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看不清我的样子。”这是对于中国雾霾的描述,只不过是以调侃的口吻,这其中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深的思考。空气污染的表现是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以及粉尘颗粒物不断增加,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这其中以雾霾最为受人关注。当然还有例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这样的严重事件,西方国家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们要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就要找到解决空气污染的方式方法,建设我们的绿水蓝天。柴静在其纪录片《穹顶之下》说:“在科学家的帮助下,我们把它做成了一个动画:这是中科院做的一个测算,他们有一个简单的结论,pm2.5上升到200微克每立方米的时候,我们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死亡率会增加14%到26%,如果这个数字听起来很拗口的话,那么最起码中国的前卫生长陈竺做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测算:在中国每一年,因为大气污染而死亡的人数有50万。”这说明空气污染对于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二)水土流失严重
与世界上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水土流失问题相当严重。水土流失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和饮水安全。一份由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形成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土壤侵蚀面积达到356.92万平方公里,亟待治理的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专家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当前水土流失成了重大生态问题。近几年,中国每年因人为因素新增的水土流失面积超过了1.5万平方公里,增加的水土流失量超过了3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给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危害,整治水土流失刻不容缓。
(三)森林资源匮乏,植被覆盖率低
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植被覆盖率逐年降低,森林的采伐速度大于植物生长的速度,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也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林业发展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所以说我国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
(四)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衡
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发,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世界排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国家之一。我国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衡,夏天多,冬天少,南方多,北方少,东边多,西边少。
据统计,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并且这种水资源短缺的形势逐年加重,现今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更让人忧心的是,据相关部门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的地下水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并且有着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源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而且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二、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探索
(一)人口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13亿人口。我国以世界上14%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人类生活需要能源资源,能源资源来自于外在的生态环境。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导致了人类对于资源的攫取,对生态的破坏。
(二)经济发展方式
当代改革中,与经济超速发展伴生的资源能源低效、生态环境被破坏等,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致命因素,其害之深,已成为社会共识。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都是以粗放为主,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破坏。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化石资源能源为基础,比如煤炭、石油,在燃烧过程中容易产生粉尘,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正是由于走粗放型的经济发展道路才导致我国能源消耗量极大,能源利用率低,对环境的破坏大。这种高污染、高能耗的经济发展方式不能够持续,如果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必会对美丽中国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三)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是影响环境保护的关键因素之一。除了人口因素和经济发展方式之外,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也是造成生态破坏的因素之一。很多人意识不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追逐经济利益才是最需要关心的事情。很多政府部门也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一味的追求GDP的增长而忽略了环境,这种唯GDP论的发展意识是非常片面的,最终将会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和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的做法最终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四)法律法規不健全,惩罚监管力度不够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也导致很多人污染环境而不负责任,或者污染了环境,只是受到轻微的处罚,这样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惩处力度不能够很好的保护环境,反而会助长一些不法分子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够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30-231
[2]柴静,《穹顶之下》[R],北京,优酷网,2015
[3]雪饵,《改革都有红利吗?》[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312-316
[4]吴晓波,《激荡三十年》[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249-252
[5]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57-259
[6]吴树青,《政治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12-315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49-152
作者简介:
钱红红(1991—),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艺术学,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史论。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