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关于十二生肖的选择,历史上有不少说法和疑问,“图腾说”无熊狼鹰,“生活说”无鸭鹅鱼,“可爱说”无象猫龟等等,通过分析生肖民俗形成的时空条件和民间信仰,十二生肖大致产生于西周时代,发源地就在黄河流域,有相对成熟稳定的民间信仰。狼、鹰、鸭、鹅、鱼没有能入选与当时黄河流域的生活环境有关,象未入选因为当时黄河流域已经无象,熊未入选是黄帝部落求同存异的结果。
关键词:十二生肖 ;民间信仰 ;时空条件
中国文化中的奇葩生肖民俗因为“人人有一个”,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关注,关于生肖选择的选择如同一个斯芬克斯之谜,千百年来不停引发人们的疑问、猜测与思考,虽然形成一些家喻户晓的学说或猜想,但总体而言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你从时空条件和民间信仰的角度,反思生肖来源的各种说法,探讨生肖选择的可能依据。
一、生肖选择存疑
关于十二生肖的选择,历史上有不少研究与说法,比较集中的有“图腾崇拜说”、“动物习性说”、“生活关联说”和“不良感觉说”。
1.图腾崇拜说
“图腾”一词由严复首次提出来, 1903年他翻译译英国学者甄克思的《社会通诠》时,把“totem”译成“图腾”,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通用译名。严复认为,图腾是群体的标志,是原始人相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十二生肖包含的动物层面非常广,哺乳类动物、爬行动物、猛禽野兽、家畜宠物应有尽有,甚至还有虚拟动物——龙。分析生肖来源首先想到图腾,是有历史传统依据的。因此,图腾文化学者王大有在《龙凤文化源流》中说:“在中国以天干地支与十二生肖配合的纪年、纪日的传统习惯(图腾遗风)中,……天干、地支、十二生肖,俱为中国远古图腾演化与遗风。”[1]
按照图腾理论,猛禽野兽最容易受到人们敬畏而成为图腾,例如虎、蛇、龙等,但是有些著名的图腾为什么不能入选呢?例如华夏始祖黄帝部落的图腾是熊,号称“有熊氏”,他们一统中原却没将自己的图腾纳入极具代表性的十二生肖,于情于理难以置信。游牧民族最崇拜的狼、鹰图腾不能入选,曾经在中原地区出没的大象没入选,也让人不可思议。
2.动物习性说
关于生肖选择因为动物习性的說法,引用最为广泛的是清代刘献《广阳杂记》转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2]鼠夜出、牛夜食、虎夜杀、狗守夜,可以理解,但是他动物的习性与时辰相关有些牵强附会。例如,日出之时属卯,因为兔活跃吃晨草,此刻正是鸡打鸣,鸡更活跃。另外,蛇、猴的出没习性也不准确。
3.生活关联说
猛禽野兽因人们敬畏而成为图腾继而入选生肖,顺理成章,猪马牛羊狗鸡入选,则是因为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是被人类驯化的“六畜”,牛马可耕田,猪羊供肉食,鸡可报时,狗可护家,都是人类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事物,成为人类的朋友。猴子因为是人类近亲,也可纳入“关系密切”,但是同样被人类驯化的“鸭鹅”、与人类生活关系不疏的“鱼”为什么没有入选呢?
4.不良感觉说
有些动物入选,既不是图腾,也不是朋友,纯粹因为不良感觉。例如,老鼠体型最小,长相丑陋,偷吃粮食,是人们最讨厌的动物。但是狡猾奸诈,猎杀家禽家畜,同样给人不良感觉的狐狸、黄鼠狼为什么没有在册呢。
5.善良可爱说
兔子既不是家畜,又不是猛兽,与人类生活关联也不那么密切,能够入选生肖,是因为其形象“善良可爱” [3]。但是同样善良可爱的动物有很多,例如力大无穷的大象、憨态可掬熊猫、朴实长寿的乌龟为什么难以入选?
二、生肖民俗形成的时空及信仰条件
通过分析十二生肖来历的各种猜想学说,可以发现每一种猜想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解释某些动物入选生肖的理由,但是又不能解答所有疑问,毕竟生肖民俗形成于岁月久远的年代,没有文字可考,只能根据考古成果或后代文献加以推测。不过,要是推测更加科学,离不开对生肖民俗形成的时空条件和民间信仰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
1.生肖民俗形成的时代
十二生肖与华夏的十二地支相对应,既是属相又是纪年方式,因此,十二生肖的形成年代与天干地支应属同时代的产物,天干地支传说是黄帝时期的臣子大挠氏创作,《史记》中所载黄帝“建造甲子以命岁”,“大挠作甲子”就是这类说法的反映,学者们认为这里所说的甲子就是指的十二生肖。这种传说是否可靠性没有文字可考,但是天干地支的使用不会晚于夏朝。夏朝的有名姓的国君中,有三位的名字分有天干,即孔甲、胤甲、履癸,其中履癸就是夏桀,而夏之后商王名字带天干的更多,例如商汤名天乙,另外还有太甲、小乙、武丁、文丁、帝辛(即商纣)。因此,可以断定,干支纪年方式最晚不会晚于夏朝,很有可能更早。因此,天干地支为黄帝时的大挠氏所作,应该有一定可信度。
关于十二生肖的最早而又较系统的记载应该是云梦竹简《日书》。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竹简《日书》甲种有一章标题为《盗者》,其中所记十二生肖大体近似于现在流行说法。据考证,睡虎地十一号墓下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因此十二生肖的产生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以前的春秋时期。
十二生肖与傩舞渊源密切。大傩仪式中的主角是方相氏和十二神兽。大傩仪式上选中的十二兽(或十二神)是为照应一年十二个月份,以求月月平安,驱除四方疫鬼,照应十二个方位的。对十二个方位的照应当然牵涉到十二支,于是与十二生肖挂钩,傩大约产生于周代前后,因此十二生肖大致产生于西周时代。
2.生肖民俗形成的地域
生肖民俗带有鲜明的农耕文明痕迹。农耕文明都产生于大河流域,因为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无论是十二天干还是十二生肖,都属于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三皇五帝诞生于此,女娲造人产生于此,伏羲造姓氏、制嫁娶,神农尝百草、后稷教稼穑,黄帝统一华夏的故事都发生在黄河流域。沿黄各氏族部落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生息、发展,出现了城郭、农业生产社会化、手工业专门化,创造了灿烂初级的华夏文明。夏商周时代,黄河流域不仅有丰富的五帝传说和遗迹,而且还有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国都。这一时期形成了父传子家天下的政权体制,建立了了比较成熟的国家机构,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出现了比较规范的文字,科学技术、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飞速发展,划时代的青铜文化闻名中外。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哲理丰富的《易经》等许多不朽之作。影响中国几千年的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学派也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开创了中国学术界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
有文字可考的五千年中华历史几乎都发生在黄河流域。无论生肖文化肇始于炎黄时代,还是形成于夏商周时期,生肖民俗的发源地就在黄河流域。
3.生肖民俗形成的民间信仰
生肖民俗的形成,必须有相对成熟稳定的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是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民间信仰的基本类型主要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神灵崇拜, 图腾崇拜包括动物崇拜和植物崇拜。生肖民俗是建立在图腾崇拜的基础上,中国十二生肖产生于华夏文明形成的黄帝及夏商周时代,这一时期的图腾崇拜基本成熟而稳定。华夏民族基本认可了“中华龙”,同时“麟、凤、龟、龙”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亦纳入信仰体系,“六畜”“三牲”基本定型,这些为生肖的选择提供了丰富的共识资源。
三、十二生肖选择释疑
分析了生肖民俗产生的时空条件和民间信仰,再解答某些动物未能入选十二生肖 的原因时,结论就顺理成章了 。
狼、鹰、狐狸、鸭、鹅、鱼为什么没有入选?
我国许多民族都有十二生肖文化,例如壮族、彝族、黎族、傣族、蒙古、维吾尔、柯尔克孜有“十二兽”,与汉族十二生肖的基本一致,明显是受到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但有的民族在接收汉族生肖文化的同时又产生了一些变异,哀牢山彝族同胞在十二生肖系列中,以穿山甲占据了龙的位置;新疆柯尔克孜族十二生肖中以鱼代龙、又以狐狸代猴;海南黎族同胞以十二生肖纪日,其次序以鸡起首,猴煞尾;生活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以黄牛代替牛,以山羊代羊,亥的属相不是猪而是象。从以上变化中大致可以看出,各民族在选择十二生肖动物时,都要与生存环境相联系,选择了最亲近的动物作为生肖动物。
中国目前流行的十二生肖,主要是汉民族十二生肖,也就是产生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因此十二生肖的选择也是当时黄河流域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狼、鹰、鸭、鹅、鱼没有能入选十二生肖,也是与当时的生活环境有关。
狼、鹰、狐狸在中原地区虽然也有历史记载,在黄河流域也能生存,但是这两种动物的生活领域主要在北方广袤的草原地区,因此它们是游牧民族的图藤而没变成农耕民族的崇拜物,没有入选十二生肖也在情理之中。
鸭是水禽,家鸭是从野鸭驯化而来的。从考古材料来看,鸭的驯化远较鸡要晚得多,而且主要出现在长江流域。目前最早的发现是湖北省天门县石家河遗址出土的陶鸭、福建省武平县岩石门丘山的陶鸭,其中最早的是石家河陶鸭,但也只有4000多年而已。商代甲骨文虽然未见“鸭”字。《吴地志》:“吴王筑城以养鸭,周围数十里。”说明养鸭业主要分布在江南水乡。鹅是从野雁(鸿雁)驯化来的。其驯化年代较晚,但至少在商代就已驯化成功。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就出土过三件商代玉鹅(图一七)。山东省济阳县刘台子西周墓中也出土过玉鹅。先秦古籍称鹅为舒雁(《礼记》)。鵝字首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宋公子与华氏战于赭丘,郑翩愿为鹳,其御愿为鹅。”《尔雅·释鸟》注:“野曰雁,家曰鹅。”鸭鹅驯养的时代落后于生肖形成定型的时期,所以不会出现在生肖行列。
鱼,主要是江河湖海产品,虽然在中原地区也不乏见,但毕竟不是主要经济作物,不是生活必需品,因此没有纳入中原文化主流。
1.大象为何落选
地处黄河流域腹地的河南简称“豫”,含义就是一个人牵着一头大象,说明这里曾是有大象的地方。传说中,舜在历山时,大象为他耕地。1935年,河南安阳殷墟就发现了一座象坑,坑内埋有一头大象和一个象奴,看来大象已经开始被商代先民驯养了。1976年,在殷墟妇好墓出土了象牙杯。在甲骨文中,屡有象的记载。殷墟出土的一块甲骨上,就明确记载某次打猎获取大象一头。进入西周后,大象逐渐退出黄河流域,河南有象的记载也少起来。直到汉代,大象的出现变成了艺术形象。在河南南阳和登封,出土了诸多有大象造型的汉画像石《骑象图》和《驯象图》。
2004年,英国人伊懋可(Mark Elvin)出版了《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他认为古代黄河流域水草肥美、植物繁茂、气候温润 ,后来气候变冷导致大象难以适应严寒,一路朝南迁徙,直至退居云贵高原。[4]有资料显示,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850年,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气温陡降4度左右,加之森林减少和人为捕杀,黄河流域的大象急剧减少,近乎绝迹,此时正是生肖民俗在中原形成定型的时期,大象消失在人的视线中也就理所当然了。
2.熊为何不在册
熊确实曾经是黄帝轩辕氏部落的图藤,但黄帝统一黄河流域以后,为了体现各部落的团结统一,各部落又有了新的图腾,这就是中华龙。汉代学者王符说:“龙形有九,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类。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头上有博山。”[5]闻一多先生说过:“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鼠的尾、鬣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6]由于龙图腾的形成,华夏民族得以形成,各部落曾经的图腾被统一的中华龙所取代,轩辕氏作为部落联盟的盟主肯定要率先垂范,主动放弃原来的图藤,树立新图腾的权威。熊没有入选十二生肖也是黄河流域华夏民族求同存异、团结统一的佐证。
参考文献:
[1]王大有.龙凤文化源流[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2](清)刘献廷.广阳杂记[M]中华书局 ,1997.
[3]大中国文化编委会.大中国生肖文化[M]外文出版社,2012.
[4](英)伊懋可(Mark Elvin).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
[5](宋)罗愿. 尔雅翼[M]黄山书社,1991.
[6]闻一多.神话与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作者简介:
李长林(1966.3—),男,河南省西华县人,中原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长期从事中原地区文化与民俗研究。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