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春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121-01
小学生刚刚走进校门,简单的数数和进行数字加减计算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孩子喜欢上数学应该让孩子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因此教育者应重视构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一、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喜欢上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让知识和日常生活交融。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彼地学习。
一是利用生活场景导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很多孩子没有独立购物的经历,往往在元、角、分进行换算时会出现障碍,很多孩子在计算这种类型题出现问题,有的只顾计算没有变换单位,有的在变换单位时没有统一单位等一系列的问题造成孩子非常吃力。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创设超市购物情景,把孩子分组进行活动,把学生从家里带来的物品进行标价,运用学生学习用钞,让学生进行体会,课下还可以开展跳蚤市场活动让孩子们进行相应练习。逐渐的学生心中就会有了运用货币的概念,形成自由换算的能力,让学生们通过活动培养兴趣。
二是利用创设的问题感悟新知。例如在“平均分”引入新课时,我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拿出大小不一五个苹果,让学生把它们分在五个盘子里;再拿出五枝相同的铅笔,把他们分给五个小朋友。让孩子体会怎样分是均匀的,怎样做是不均匀的。接着让学生每人也来分物品(各自准备),要求分得一样多:人分物品,“人→分→份(得到份)”,分得一样多(每份同样多),这叫“平均分”。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二、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入手,让学生掌握数学技巧
一是用数学思维,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你自己的身边。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中,我设计了这样一段: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此外教师还可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一些“调查”“体验”“操作”等实践性强的作业,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二是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锅盖、脸盆的圆心在哪儿……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周围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并不神秘,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进而激起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科学的思维方式发展,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通过这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学生兴趣倍增,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数学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