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精神文化评价体系建设

2016-05-30 04:32郭艳
亚太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精神文化创新人才大学

郭艳

摘 要:大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和知识创新的最高水平的体现,传播科学文化的渠道,是孕育前沿学术成果的摇篮,因此,如何引导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有计划的、全面的、科学的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建设的分析来推动相关研究的进展。

关键词:大学;精神文化;创新人才

一、大学文化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载着为国家培养精英的历史使命。它代表了我国文化发展、科学研究的最新水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建设良好的大学文化有助于引导健康社会文化发展。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大学作为社会主义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载起了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文化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重视大学文化建设是充分发挥高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增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当下通过何種路径建立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文化显得尤为迫切,大学文化建设也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研究的一项课题。

我国对大学文化的内涵外延之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现有的文献资料显示,研究人员确实高度重视“大学文化”,但是大部分研究只是关注与大学文化的基本概念、功能、特征以及它的重要性等方面,研究都是一些高屋建瓴之论述,而从细微之处出发,如何在操作层面解决大学文化建设之困境鲜有论及,也就是具体实施方案偏少,缺乏大学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实践,更没有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来探讨大学文化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因此,从现有大学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中汲取经验,着力研究大学文化建设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的操作性、实用性,不失为一种新的先进视角。因此,建设高等学校大学文化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文化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在这个系统结构中,通过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和有机组合,形成综合建设水平。因此,高等学校大学文化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子系统、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子系统、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子系统以及校园精神文化子系统。在各个子系统下面再设置各自的指标群。本文仅就精神文化建设评价子系统的建设予以分析。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评价子系统的建立

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是大学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源泉。大学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大学使命、办学宗旨、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内容。所以,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办学理念。包括实施方案、办学宗旨、办学目标、一训三风、学校精神等方面是否齐全。实施方案制定:学校大学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是否有切实可行。办学宗旨建设:办学宗旨是大学对自身定位、存在价值、教育理想、建设目标、办学行为、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等重要问题的高度概括,是指导学校整体行为的特殊精神。办学目标设计:办学目标明确,育人目标准确,办学思路清晰。一训三风建设:“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主题词规范、科学、标志醒目,师生能理解其含义,并运用在教育实践中、内化为师生的行动。校训是大学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一种精神引导,体现者学校的育人目标、办学理念与特色思想,对师生的言行举止起着综合规范作用。校风指的是高校在日常运行中,全体师生的道德情操、精神风范与人格品德修养的综合表现。是大学精神的具象化。

2.群体道德观。包括:师生个人修养和师生道德素养两方面。师生个人修养:是指师生个体内心的自我认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与自我提升的过程,其主要体现在一所学校的师生通过不断主动学习和实践,有意识地改善自我的言行举止、增强意志品质、树立正确崇高的信念等。师生道德素养:道德素养反映的是全体师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综合水平,包含了全体师生的道德修为和道德情操。

3.文化符号建设评价。文化符号是大学校园的一种基本形态,是装载和传达意义的象征物。加强文化符号的设计、提炼、编制、挖掘、充实和创新,使学校文化得到深刻解读与广泛传播。校徽校歌:校徽设计应当图文并茂、含义深刻,能够反映出本校特点;校歌的内容应当积极健康,有朝气。校报校刊应当体现学校特色,反映师生文化生活现状,定期刊出。文化用品:学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对文化用品的设计创意、文化内涵和工艺水平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把学校的历史文化、物质景观和校名、校徽等多项元素融入大学文化用品(例如信封、信纸等)之中,体现学校文化用品的使用要规范化。

4.校史文化建设。陈列室、荣誉室,资料齐全,物品分类摆放,保存完好,内容具有保存价值和教育意义,定期开放。

5.校长个人魅力。主要包含校长的个人品德、管理能力、社会声誉等方面的内容。个人品德:校长个人首先应具备较强的人格魅力,并有意识地不断提升自身的个人修养和道德素质。管理能力:应掌握学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正确协调好学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重大问题,保障学校具备较高的组织管理效率,实现师生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共同进步。社会声誉:指校长的工作和个人形象应受到学生家长、相关部门机构及各界社会人士的一致认可。

三、结语

“钱学森之问”背后反映的是教育之于中国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和重要地位。这样的“问”是对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追问,本质上是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反思。对这样的“问”的解答需要一个渐进过程来实现,大学义不容辞。我国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肩负重任。从大学文化的评价体系建设入手,从细微处起笔,只有这样才能把高校培养人才的重任发挥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以大学文化带社会文化,以社会文化带经济发展。本位从大学精神文化评价体系建设入手,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朴雪涛.大学文化范式的转换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研究,2001,(5):46-49.

[2]王冀生.文化是大学之魂[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5):17-20.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猜你喜欢
精神文化创新人才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立人教育成就教师的本土化发展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