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伟
摘 要:近年来,全国很多地方开展中小学布局调整,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均衡、可持续发展,无疑是件好事;对此笔者不敢妄加评论。但我从身边“撤点并校”的事例中看到,草率“撤点并校”,存在一些不妥之处,值得商榷。
关键词:农村小学;撤点并校;思考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226-01
一、“撤点并校”主要原因
自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实施以来,农村小学“麻雀学校”的办学布局难以适应教育发展需要,广大农村地区实行“撤点并校”。农村小学实行撤点并校政策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生源数量越来越少
农村孩子由于受地域条件的制约,普遍存在着接受教育不规范的现象;加之城镇教育优势的诱惑,使得大量学生外流。许多留守儿童被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带到城镇就读,农村学龄人口锐减。为了改变生源数量少,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山村小学”走上了撤并的道路。
(二)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首先,农村小学教师多数属于民转公,知识结构老化、专业技能薄弱、学历水平偏低,与新课程改革要求不相适应,严重影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其次,由于农村学校布点分散,小班额班级比例大,甚至出现一师一校的现象。一个人既要进行学校安全管理,还要负责营养改善计划,且不用说发展素质教育,恐怕完成教学任务都已经是个问题。
通过科学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整合资源,集中办学,将生源少、效益低的学校撤并,初步实现规模办学,无疑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好途径。
二、“撤点并校”的负效应
农村“撤点并校”改变“哪里有炊烟,哪里就有学校”的办学方式。这一政策推行以来使得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地整合,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老师为此叫好。然而,“撤点并校”带来欣喜的同时,也带来不少烦恼。
(一) 山区农民负担增加
云龙乡属于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引水济昆的原因,水源区内禁种禁养,经济收入有限。撤点并校之后,许多原来就近上学的学生因寄宿产生了伙食费、交通费等;每年数千元的开销给家长造成一定的经济压力。
政府减免学杂费,减轻群众负担,可让一二年级的孩子到很远的地方去上小学,虽然实行了寄宿制,不少家长选择陪读。要知道,这在贫困落后的农村,上个小学一、二年级就得付出这样的代价!
(二)道路安全隐患增多
云龙乡山高坡陡,部分村寨相隔较远,被撤并的学校一般都是偏远村寨,交通本身就不方便,最近的都在七公里以外,有的甚至超过四十公里。一旦并校,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学生上学返家的交通安全隐患。
且山路崎岖,学生上学返家乘坐农村客运,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湿滑;部分驾驶员法治观念不强,超员超载,家长为了减少乘车费用,心存侥幸;一个超载,一个少交钱,拿安全作赌注!
(三)师资安置难度较大
我乡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存在着区域总量过盛、学科结构失衡、年龄分布不均、学历层次偏低等诸多结构性问题。
由于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撤并校点的教师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教师,这些教师跟不上“新学校”的教学节奏。安排作后勤人员、生活教师,老教师们碍于面子,不肯也不愿意承担新的工作任务;富余教师工作安排问题成为新学校新的难题。
(四)不利普及义务教育
撤点并校又让“辍学生”有所抬头。有些家庭因病致贫,因灾返贫,学生辍学在家;学校想尽办法动员学生返校,竭尽全力帮助解决学生生活费用问题。隔段时间,家里拿不出乘车费,学生再次辍学。老师反复动员,好话说尽,也无济于事。许多贫困家庭由于负担不起必要的生活费和交通费,辍学率反弹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当然,农村学校的撤并遗留问题远不止这些。任何一项改革都是一把双刃剑。也许,我列举的这些问题只是特例,不具有普遍性。
三、撤点并校应对策略
针对农村小学“撤点并校”遗留的问题,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安全卫生教育
做好传染病的预控工作,对于流行传染病要早发现,早送诊,并制订预控措施。加强校园卫生管理,铲除卫生死角,教育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不坐无证无照的车辆。邀请派出所干警进校园讲解法制知识。邀请电管站工作人员到校宣讲安全用电常识,家用电器的正确使用操作方法等。
学校定期召开安全教育主题会。印发安全教育材料,包括安全知识,安全简报等;进行防震避险、安全逃生演练。利用VCD光盘、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宣传安全知识。
(二)集中整治农村客运
地方政府要妥善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上学返家乘车难问题,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学校要认真当好家长的参谋,支持家长联合雇用专车,并制定“学生乘车守则”和“司机守则”,让学生、司机认真学习,严格执行,沿途定时间、定地点接送学生。
对于路途较远,需要家长接送的中低年级学生,签订《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书》;对路途较近,有能力自己往返学校的学生,要组织学生结伴而行。
(三)抓好学生思想教育
并校前对家长和学生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有比较充分的心里准备。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期,受学校、家庭环境影响较大。由于孩子们过早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难以适应新学校的生活。有些孩子因不适应集体生活,特别是苗族小学生,胆小怕事,难于融入集体;有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造成性格上的偏执,甚至出现逃课、捣乱课堂秩序等问题。
学校必须选派一位心理辅导教师,主抓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工作,及时调整学生心理;委派专人管理学生生活,让他们尽早实现与学校和教师的真正融合。
(四)政府履行必要职责
并校实际是地方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和新机遇。撤点并校之路并不轻松,教育资源整合是对政府行政能力的考量。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调整中小学布局时,对条件尚不成熟的农村地区,要暂缓实施布局调整,自然环境不利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原则上暂不撤并。对必须保留的小学和教学点,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撤并学校必须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防止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
对待“撤点并校”这一政策应着眼于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撤并既是民情的拷问,又无情地考验着政府解决问题的魄力及地方财政的承载能力。只有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的原则实施,“撤点并校”政策才会不断健全和完善,教育发展才会一路走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财政部.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3]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4]周美丽《对农村教育资源整合现状的思考》
[5]王 芳《关于农村中小学撤并的利弊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