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曦 王斯琪 王家平 和清
摘 要:本文在查阅文献基础上,以医学生困惑的几个方面着手,设计问卷,从职业目标、求职途径、求职心理、权益保护、就业政策、个人自我能力的评级等六方面对昆明医科大学应届临床医学生进行调查,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逐一描述。从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困惑;建议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186-02
参考汉语词典,困的字面意思是:陷在艰难痛苦里面;惑的字面意思是:是指不明白对与不对,就业困惑的定义应为:医学生在面临毕业时,对未来的就业选择陷入了一种艰难痛苦、不知所措的状态。对于人生的关键转折点,学生往往会表现出疑难迷茫等状态。之所以产生困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折射出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就业能力不足,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就业能力培养是医学院校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各个高校都有针对性的开设了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从各方面为学生提供就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就业基本素养。结合文献调查,国内不同地域的医学院校就业工作开展的程度存在差异性,学生就业困惑的情况和程度也不尽相同。比如在职业目标定位、就业渠道认识、就业心理认识、就业准备认识和自我认识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1]寻找出医学生就业的困惑点,才能针对性的提高就业能力。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5年4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从昆明医科大学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同学中抽取350名同学作为调查研究对象。
1.2研究内容与方法
查阅了医学生就业困惑方面的资料后,进行整合并制定了《医学生就业困惑调查问卷》,问卷从医学生的职业目标、职业目标、求职途径、求职心理、权益保护、就业政策、个人自我能力的评级六方面进行了调查了解,发放问卷前对测试者说明了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学生独立完成并遵从自愿原则,共回收有效问卷264份,被访学生平均年龄为(21.35±1.50)岁,男生106人,占比 41.2%,女生158人,占比 59.8%。
1.3统计学方法:
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分析
笔者查阅文献,发现当下医学生就业困惑主要有5个主要的方面: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不足,多数学生认为自身疏于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导致就业时自我定位不清,就业目标模糊;当下学生会有意识通过一些新媒体获取就业信息,但大多数时候存在惰性,过分依赖于就业指导中心联系的用人单位信息;在就业心理方面,大多数医学生由于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性会表现出茫然或自我挫败感增强;在就业基本常识和素养培养方面,很多医学生平时疏于关注,整体掌握停留在了解层面;在就业自我认知方面,存在自我认知过高、过低、基本匹配三种情形,继而影响医学生的系列就业行为。结合文献,笔者结合本校实际从以上几个共性方面来解剖、探索影响医学生的就业困惑问题。
2.1职业目标
问卷从以后从事行业、目标单位、岗位信息选择、工作地点、就业规划、创业几方面来分析医学生的职业目标。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医学毕业生以后会从事临床医生,并希望到大城市,进入综合三甲医院工作。有近3%的同学选择以后的职业与本科所学医学无关。但也同时存在少部分毕业生,仍缺乏对自己职业的大方向的把握。只有不到1%的同学选择留在基层工作,近半数的希望留在综合三甲医院。在岗位信息选择上,大部分的同学会将地域纳入考虑,并且有近半数的同学会选择发达或省会城市,选择基层地区的人数不到4%,存在近10%的人未考虑过工作地点的问题。在就业规划方面,大部分同学有明确的规划,并且会遵循规划或随时调整,少部分同学持随遇而安的心态。就创业而言,大部分医学生未想过创业,有些会因求职不顺转而考虑创业,只有个别同学将创业纳入自己的职业目标中。
2.2求职途径
问卷旨在考查医学生利用医院招聘信息及学院就业情况寻求职业的情况。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同学对于以上两种途径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非常了解的人数较少,或有部分同学未利用以上途径来求职。
2.3求职心理
问卷就自我分析、就业心理素质、成为社会工作者的心理准备、自信心、就业受挫时的心理、提升自己就业面试的有效行动、改变形象几方面列出了医学生的求职心理。从调查结果来看,就业前充分认真地进行自我全面综合分析,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会更加思路清楚,不会迷失方向,但是同时存在近一半的同学并无主动自愿进行全面的自我分析,或仅是为完成作业。三分之一的同学表示非常自信,大部分同学有一定的就业心理素质以及对于即将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是不够健全,需要在过程中锻炼完善,也有少数同学表示完全不具备心理素质。绝大多数人对于成功就业有充分的自信心即使是就业不顺时,也不会丧失信心,更好的表示自己可以到大城市大医院,但仍存在少部分同学缺乏自信,恐于面对。在面临即将到来的求职路上,大部分同学会积极的通过各种方式做好准备,这其中向毕业的学长学姐询问经验以及向相关老师、专家咨询最受推崇。有不少同学愿意为求职成功改变形象,但大部分同学表示,会适当改变,但基本上还是会做自己。
2.4权益保护
该方面问卷列出了受访医学生对于就业相关法律常识的了解程度及面临纠纷的自我保护方式,从调查结果来看,医学生对就业相关法律常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深刻,在面对纠纷时有意识向相关司法机构寻求帮助,但人数不多,大部分仍是而是希望通过自己借助法律工具来解决问题。
2.5就业政策熟悉程度
问卷列出了受访者对于就业政策的了解情况及对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认知情况。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医学生对于就业政策及规培有一定的了解,但真正深刻解读国家政策的人不到五分之一,仍有少部分人不甚了解,甚至不关注。在面临就业、规培、考研的选择时,由于地域因素(我省有部分地区医院未要求医生具有规培资格),大部分毕业生希望在工作稳定后,再接受规培。一部分毕业生已将规培纳入到职业规划中,并由于规培政策的原因,放弃找工作,转而决定考研,在这期间同时接受规培。
2.6自我能力评价
问卷列出了医学生对于自身能力的评价情况。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医学毕业生对于医学知识、临床操作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程度、应聘能力、创新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对于自己有很好或较好的能力,目标岗位和个人的综合素质匹配及寻求就业的主观能动性方面,除个别同学外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在创新问题上,有近五分之一的同学表示自己缺乏此方面的锻炼,但是也有相同比例的同学表示自己做得很好,大部分人给了自己适中的评价。大多数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趋于良好,有可提升空间。
3.讨论及建议
针对数据分析,为了有效缓解医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困惑,从以下方面给以医学院校一些建议:
(1)以课程为核心,以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拓展,多渠道做好学生职业目标的认知定位工作。做好职业生涯课程的设计,从职业目标的定位入手,从医学基础教育阶段就以职业目标的教育为起点,通过临床医师身体力行的教育,案例分析,解读国家医疗体制的新政策,为入门的医学生勾画出医生发展的路径图,让医学生找得到专业发展的节点、终点,从而能明确自己每个阶段任务和重心,避免盲目性。 以就业指导课程为终点,与生涯规划课程形成呼应,做到瞻前能顾后。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多渠道为学生打造不同平台,以上海交大医学院为例引入了班导师制度,让大一新生能够及早进入实验室、临床科室,与在学术有较高威望的专家教授建立导师关系,很多观念、技能、知识能够提早接触,极大的缩短了医学生的成长周期,让同学及早发现问题,结合自己的家庭、兴趣、特征有的放矢的发展自己。
(2)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基础教育阶段多开展一些医疗改革政策的解读宣讲环节,让医学生有所闻、有所知,多增设一些基层医生的励志事迹分享学习会,让医学生知晓基层医生的酸甜苦辣,通过基层医生走入课堂和医学生利用假期联系基层医院参与见习实习,增加医学生对基层的认识,从实践和基层的从医氛围带动影响学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积极为基层服务的意识。医学院校也可以从基层医院里选拔一些医师与学生形成结对,建立长效联系制度。
(3)加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就业权益自我保护意识,就业基本素养的培养需贯穿到整个医学教育阶段,基础阶段扎实推进,临床阶段重在解决矛盾克服困难。医学院校要采取一些措施及早发现医学生就业时产生的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及时疏导和干预,进行毕业前心理普查,进行建档筛查跟踪反馈机制,针对考研就业时期的焦虑和不安进行团体训练和讲座,[3]使医学生能够从容化解压力,平稳度过焦虑期。
(4)加强医学生的自我能力综合培养,有效提升就业竞争力,引导医学生形成“欲善其事、先利其器”的职业理念,端正自身态度,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己的专业竞争力,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4]平日加强引导,正视实习过程,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多观察实习医院、目标科室的总体情况,做个有心人,为今后进一步实现就业打下基础。[5]加强医学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素质,医学就业指导课程涵盖职业生涯规划、形势政策教育、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及结合医学特色开展的一系列医学人文课程,该课程体系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树立正确的求职观,结合实际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从而对自己的医学道路做出理性选择,[6]而现实中很多从事课程的教师是兼职上课,多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重在对理论的灌输,他们很多缺乏医学的教育背景,对医学生的职业发展道路并没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经验,因此带给医学生的触动影响较小,很多课程容易流于形式。因此引入医学教师承担课程或者加强思政教师的医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再者,加强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的校外培训,促进与名校的交流,通过专题培训、实践考察、进修学习等多种方式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才能不断与时俱进。
(5)注重就业新渠道的宣传和引导,注重新理念的灌输和实践,注重接近基层的社会实践,普及医学生的创业意识,大多数医学生受到传统观念影响,缺乏创业意识,缺乏先就业再择业的认识,认为初次就业重要,表现得较为谨慎,[7]不拘泥于创业课程的课堂教育,倡导“走出去、下基层”多渠道挖掘有创业潜质和实力的医学人才,注重过往创业成功典型励志故事的宣传,引入资金、鼓励开展创业课题的研究,拉动资源建立校内、校外创业孵化基地,建立符合专业特色的创业人才生产链,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邓佳富.大学生就业困惑调查及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22:332-334.
[2]郭志文,宋俊虹.就业能力研究回顾与发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86-91.
[3]韩奇生.高职生就业困惑心理产生原因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4,12 :107-108.
[4]李锋清.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对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2.25(10):95-97.
[5]耿华.从就业困惑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0,30(10):39.
[6]赵敏,冯磊,倪守建,李印龙.医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3,36(3):217-220.
[7]陈炳权,廖云峰.医学院校非医学生就业的困惑及其对策[J].南方论刊,2009(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