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其俊
【关键词】 新课程;实施;做法;困惑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2—0075—01
新课程的教学变化是巨大的,它与传统的教学无论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面对新课改,要落实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就必须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会科学思维,掌握正确方法,培养理性精神,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要达到上述要求,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更新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本文结合笔者实践谈谈在小学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一、实际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1. 吃透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即课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新课程提出课程知识不是由专家、学者发展出来传递给教师,再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
2. 明确教学要求的变化,把握好教学中的“度”。与过去依大纲写的教科书相比较,很难用教学的要求是“降低了”还是“提高了”来简单地回答,也不能简单地回答“理论性的东西降低了”“实际应用性的东西加强了”。如鸡兔同笼问题应该是理论性很强也是应用性很强的问题,由于过去受计算方法的制约被人为地降低了,现在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它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
3. 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团队作用。每周固定集体备课活动时间,确定一位主讲教师,就上一周的教学中好的地方、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法和措施,下一周的教学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例(习)题的编排等进行主讲,然后全组教师进行讨论,最后定案。
二、 新课程教学的反思
1. 教学开放过度。表现在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是否知道,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要求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开放并不等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但却并没有获得知识。
2. 合作流于形式。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便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与后排互动。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不能充分利用这一时间,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反思:作为新课程倡导者的四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
三、教学过程中的困惑
1. 如何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使用好新教材。新教材中教学内容多,受使用旧教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哪些内容要舍,哪些内容要降低难度,降到什么难度不好把握。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便于操作的、既取舍分明又深浅度明了的实施方案或说明,让教师有所适从,让师生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 课堂如何既能体现新课标理念又有实效。新课改以来,听了一些专家有关新课改的专题报告和各种新课程观摩课。专家的报告很精彩,观摩课也各有千秋,但总觉得这些新课堂里体现“新”的地方仍不多,仅仅是多一些提问、换一些术语而已,有些课堂依然容量过大,抽象难懂,有些课堂虽有新课程的味道,但例、习题安排得太少。还需探讨以什么标准来上既能体现新课改理念又高质量、有实效的课。
3. 应如何拓广新课程中数学教学内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除了完成对教材本身的教学任务,一般都要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拓展与加深,如在课内增补一些相应的知识点,增加一些例题等。但是怎样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与加深,什么知识点可以适当拓展,什么样的知识点不必拓展,在什么时机进行拓展与加深,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盲目拓展只会给学生的学习增加困难,教学不易进行,出现教师用延长课时来弥补的不良状况。
4. 如何有效地使用配套练习。目前我们选用的配套练习,用了之后普遍反映不好。其中反映的问题如下。
(1)整体要求偏高,基础性体现不够,有些章节在基础训练中出现了类似高考题的综合性题目,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增加了他们的课业负担。
(2)题量分布不均。在某些重要章节题量偏少,不能达到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技能所必需的训练量。
(3)题型不全面。某些传统的、典型的数学题有很好的训练效果,而配套练习未能给予足够重视,使学生的解题能力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
发现问题、反思教学、总结经验教训,是一线教师的根本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相信学生将由肤浅的、稚嫩的学习,逐步走向深刻的、成熟的学习,教师也会在使用新教材的同时,逐步走向成熟,新课改将会有完美的结果。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