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芳 乔兆林
摘 要 从德育环境的角度,客观地分析了社会转型期发生的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的负面影响。具体分析了家庭教育环境、校园周边环境、网络文化环境、影视书刊传播媒体等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学校德育 环境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044-03
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指出“如果在儿童的早年,不能合理地教育儿童,使儿童养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将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愈来愈高,而作为人的道德发展首当其冲。因此,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所在,也是党和国家为培养优秀的人才的重要保证。
一、社会大环境给学校德育带来的影响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观念的变化、社会体制的变化和社会文化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产生,积极的影响是,人们的观念更加开放,谋求发展与合作,平等竞争,经济和文化繁荣,社会高度信息化等。而消极影响方面则是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抬头,欺诈哄骗假冒伪劣盛行,封建残渣和低级、媚俗文化泛起等。社会大规模的裂变、分化和重组,从而造成了过去不曾想或不敢想的东西出现了;过去大加批判和反对的东西,现在得到认可;过去习惯了的东西,现在变得不习惯;长期形成的理论、观念和认识,现在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不良行为比比皆是。
二、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学校德育建设的重要性
1.在开放条件下,西方价值观念在青少年中的影响日益增长。青少年大量接触港台文化和西方文化,又缺少必要的引导和分析,只有少数青少年能够正确认识,并自觉抵制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这必然使一部分青少年的价值观发生混乱和倾斜。学生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学校也并不是世外桃源。社会中流行的“不论手段如何,只要达到目的”的错误思潮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投机行为给学生造成不良诱导,使学生沾染上作弊撒谎等坏习惯。
2.中学生尚未自立,本应养成节俭朴素的作风。由于文化生活商品化和社会上高消费的影响,一部分中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文化生活上出现超前消费现象。零用钱主要用于满足娱乐、购买零食和赠送礼物的需要,形成了崇尚讲排场、摆阔气的作风。许多同学在校园里带上了手机,给同学买礼物出手阔绰。据调查,近几年同学间交往的消费增长最为显著。反映出中学生受商品经济影响,注重人际关系,趋向用物质的方式表达个人的友谊和情感。在这种思想支配下,艰苦奋斗的精神被冲淡,享乐主义、讲实惠的思想有所发展。不少中学生羡慕由一支歌走红的歌星;有的同学参加劳动要先考虑有无报酬;个别的甚至采取欺骗的办法谋取金钱,发生越轨行为。
3.家庭教育的忽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环境是社会文化的产物,而家庭环境又有其独立性的特征。因而,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人,往往受益终身。而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对子女教育重视不够或教育方法不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三、教育对象的变化给学校德育带来的影响
在个人和社会关系上,很多学生追求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无私奉献的观念开始淡化,甚至难以理解。他们希望拥有,而不愿为别人作出奉献和牺牲;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而又不懂得体谅别人。
求真求实,是当代学生的又一显著特点。他们判断是非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是否合乎实际,他们敢于怀疑,然而这种求真求实离开了高尚的人生理想导向时,往往陷入追求实惠的狭隘天地之中。他们的经济意识明显增强,理想观念趋于淡化,择业取向偏重于个人发展和经济利益等,这些都是当代中小学生思想变化的一个重要趋向。
现在的学生独立意识增强。他们在思维方式上由求同转向求新求异;在思想观念上,由接受灌输转向独立思考、平等探索;在集体生活中,由被动追随转化主动参与;在审美需求上,由他择转向自择;在家庭生活中,不再把父母教导奉为行动的指南,自己怎样想就怎么办等等。由于他们涉世不深,他们的独立性十分有限也不彻底,他们在思想和言论上和与行动上的反差很大,往往在顺利时他们的独立意识表现得很充分,当遇到挫折或在大是大非面前,往往又表现出很大的软弱性和依赖性。
四、解决不良文化环境对德育建设的威胁的对策
(一)统一规划优化社会环境
1.在各级党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地制订社会文化发展的三、五年战略规划,把学校德育纳入文化发展战略的轨道中去。
2.协调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鼓励文化艺术、出版部门以及广播电视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
3.进一步加强文化的立法工作。1988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强调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一切从事精神产品的部门,要把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营养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使之具体化。进一步进行社会主义文化的综合治理,加强对网络、图书、音像出版的“管理,深化开展扫黄打非”活动。
(二)促进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相结合
1.完善社区教育网络,使社会、家庭、学校协调一致,共同担负起教育青少年的责任。
2.进一步发挥少先队和共青团的作用,以社团为依托,争取社会、家庭的多方支持,开展各种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
3.发挥各群众团体在学校德育上的作用,在人力、物力上能给予保证,电视、杂志能够有计划地宣传家教知识。
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1.深入宣传“八荣八辱”的荣辱观,要以此作为对青年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教育学生知荣知耻,摒弃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切腐朽思想和道德,树立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道德。
2.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加强德育工作、素质教育工作力度,不能因为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放松德育,对教育部门和家长来说,应改变狭隘的教育价值观、片面的质量观和陈旧人才观。学校应当主动发挥自身德育的主渠道作用,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纪律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文化生活,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3.抵制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增强学生参加社会文化活动的可控性和指导性。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抵制不健康的流行歌曲、影视剧、网络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利用法制教育,使学生懂得社会文化中那些消极的东西是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鸦片,从而提高同学的免疫力;控诉社会上的不良环境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广大教师要担负起指导学生社会文化的任务,首先要提高自己。德育工作中,某些老师的一句话,很可能把其他老师辛辛苦苦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教育工作化为乌有。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应该是一个整体工程,需要全体教职工的积极参与和配合,这就必须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总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社会文化生活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多方面而深刻的影响,将日益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因素。
(责任编辑 陈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