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丹
摘要:在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中,红色是倍受喜欢的颜色,象征着喜庆和欢乐。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的古典诗词,其中不乏颜色词“红”的使用,并且被诗人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文章主要从生态翻译学中文化适应性选择转换的角度来探讨古典诗词中颜色词“红”的英译,从而让英文读者更好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内涵,以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红;古诗词;生态翻译
一、引言
人类生活在各种各样的色彩之中,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因此,颜色词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然而各种颜色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
汉语中的“红”与英语中的“red”,并非完全对应。在表指示实物颜色时,基本对应;而其联想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差别的。汉语中,“红”是喜庆的颜色,多表示好的事情,如“红运”、“红人”、“红榜”、“红利”等;而在英语中,虽然red也可以表示喜庆,如贵宾来了要铺红地毯,但red更多的时候会让人联想到血腥、暴力与愤怒。这与中国人对红色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二、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申教授在全球视野的生态思潮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翻译学的研究路径。该理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指导,探讨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所进行的适应和选择。从生态学的角度对翻译标准、翻译方法和翻译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胡教授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2004:120)翻译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multi-dimensional adaptation and adaptive selection)(2004:129),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原则上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维度的适应,继而作出适应性的选择。翻译的方法为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具体说来为:译者对语言维(即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上进行的,这其中包括译者对语言形式、修辞风格等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认识到翻译时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交流过程,注意克服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障碍,从而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最后,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除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的转换外,还应该关注交际层面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很好的体现。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反映,在英译古典诗词时,不应该只是简单的传达诗词的字面意思,应该更专注于意境的传递,使其原有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品格得以弘扬。也就是说,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译者应更关注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正如文化学派学者勒菲弗尔(A. Lefevere)所说:“Yet on every level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t can be shown that, if linguistic considerations enter into conflict with considerations of an ideological and/ or poetological nature, the latter tend to win out.”(Lefevere, 1992:39)也就是说,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翻译应实现文化功能的等值。下文拟从生态翻译学中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的角度来阐释中国古典诗词中颜色词“红”的英译。
三、中国古典诗词中“红”的英译
笔者阅读了大量许渊冲教授所翻译的中国古典诗词,除表示实物颜色的“红”可直译为“red”,大部分是根据文化的不同而翻译为其他词语。第一种情况是根据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可以将“红”转译成英文中的“pink/ rosy”等词。
例一: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许渊冲,2013:56)
译文:Beyond green willows morning chill is growing mild;
On pink apricot branches spring is running wild.
例二: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许渊冲,2008:235)
译文:Pink hands so fine,
Gold-branded wine.
Spring paints the willows green palace walls cant confine.
例三: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谢真元,2007:347)
译文:I write in it on the farewell we bade;
My deep love impearled thrown a shade.
On rosy papers and they fade.
上面三个例子中,“红”都没有被译成red,而是译成了pink或是rosy。首先看下例一中的“红杏”,如果译成red apricot,表面看来是对等的,但凡见过杏花的人都应该知道,杏花是粉色而不是红色。因此,从翻译的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出发,译者将其译为pink apricot,恰当的传递了“红杏”的文化内涵。接下来再看看例二,这是陆游写给唐婉的《钗头凤》中的句子。词中的“红酥手”被译成了“Pink hands so fine”,若译为“Red hands so fine”英文读者非但不会联想到年轻女士粉嫩的双手,反而会觉得恐怖,因为他们联想到得是沾满鲜血的双手,而和暴力联系起来,就更无法理解满是鲜血的手如何能和“fine”联系起来呢?因此,这儿译者恰如其分的的将“红”转译成“pink”,既译出了表面意思,又译出了其联想意义。最后,例三中的“红笺”源于中国古代年轻女士写信所用的信笺多为桃红色。因为在中国,桃红象征爱情。在翻译时,从文化维出发,译者选择了西方与中国的桃花意义相似的玫瑰红。因此将“红笺”译为rosy papers,译语读者能从rose得到源语读者从peach获得的相同的美好联想,即有关爱情与漂亮姑娘的联想。
此外,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在不同的场合,诗人和词人还喜好用“红”来指代花或是美女等。这时,应将“红”所具体指代的内容译出,才能更好的传递原诗词的文化内涵,以便让译语读者更好体会诗词的意境。
例一: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许渊冲,2008:107)
译文:My tearful eyes ask flowers but they fail to bring.
An answer. I see blossoms fall beyond the swing.
例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顾正阳,2013:46)
译文:She is a peony sweetened by dew impearled.
Far fairer than the Goddess bringing showers in dreams.
例一中的“乱红”是指零散飘落的花朵,这儿“红”用来指代花朵,诗人为了创造出意境美,用“乱红”来指代漫天飘落的花朵。如果直译成“red”,译文读者是很难理解这首诗的意境的。这儿译者译成了“blossoms”,很好的把握了原诗的文化内涵。只是如果译者能进一步用“blooms”来代替“blossoms”,从语音上更能表现诗歌悲伤的意境。因为“blooms”较“blossoms”在发音上更具悲伤色彩。例二中的“红艳”是用来指代牡丹花,在中国牡丹花向来被称为花中皇后。因此,诗人在这儿是借牡丹来指代杨玉环。从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出发,译者没有将“红艳”直接译出,而是直接抽出其中的意象——牡丹,并用sweetened来修饰,强烈的刺激读者的嗅觉,使读其生无穷的联想。诗歌的意境也得到了恰当的传递。
最后,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酒红”、“颜红”是指人由于饮酒或是高兴而脸红,由于诗词讲究用词精炼,诗人、词人多将其表达为“酒红”或“颜红”。此时,从文化维的转换出发,译者应译出脸红的原因而不是直译成“red face”或是“the wine is red”,才能使译文读者更好理解诗词文化内涵。
例一: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许渊冲,2013:8)
译文:Seeing my crimson face,my son is glad Im fine;
I laugh,for he does not know I have drunken wine.
例二: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许渊冲,2013:22)
译文:Time and again with rainbow sleeves you tried to fill
My cup with wine that, drunk, I kept on drinking still.
例一中的“酒红”是指诗人酒喝多了,导致脸红。正如前句诗中讲到的,儿子回来后看到诗人面色红润,以为诗人身体安康,并无大恙,之后才发现是酒喝多了,所以看起来面色红润的。因此这儿的“酒红”译成了“drunken wine”。这样,译文读者能很容易体会诗歌的意境。同样,例二中的“醉颜红”也是指酒喝多了,故译者也没有将其简单的译成“red face”,而是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译出了颜红的原因。
四、结语
在翻译中国的古典诗词时,译者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把字面意思传达给译文读者。我们提倡从生态翻译学出发,从传承中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问题。用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来更好的传递古典诗词的意境,让译文读者能和源语读者获得相同的阅读体验。通过古典诗词的外译,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在丰富世界文化的同时促使中华文化得以保持和发展。
参考文献:
[1]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许渊冲.唐宋词一百首[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3]谢真元.一生必读的宋词三百首鉴赏[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4]许渊冲.古代诗歌1000首宋词(下)[M].海豚出版社,2013.
[5]许渊冲.古代诗歌1000首苏轼诗词[M].海豚出版社,2013.
[6]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8]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商务印书馆,2013.
[9]顾正阳.古诗词英译文化理论研究[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