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光志
提 要:写作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从“丈夫诗胆大如斗”“千古文章一大抄”“文章自得方如贵”三句话中,认为学生作文要始于放胆,行于模仿,终于创造。
关键词:放胆;模仿;创造;口头作文;剪辑组合
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一方面要不断阅读,积累语言材料,丰富头脑;另一方面还需要多观察、多思考、勤练笔。学生要做到这些,我从放胆、模仿、创造做了尝试。
一、“放胆”
“放胆”的实质是思维的拓展,鼓励学生学会从独特的视角挖掘独特的思想,久而久之,思维处于激活状态,这样也就拥有了一根“写作”的拐杖。
课前进行口头作文就是一种很好的“放胆”行为,每天的语文课安排1~2个学生课前口头作文,每周一个主题,可以是“亲情”,可以是“友情”,也可以是“爱情”,还可以是“风波”“压力”……这样学生能从丰富多彩的生活海洋里发现闪光点,找到作文的素材,同时与思考结合。
另外,在教学中我经常和学生一起“放胆”,学生相互学习,对文章的分析评价能力得到了锻炼,能够取长补短,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二、“模仿”
写作离不开对素材的合理模仿与有效移植,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广泛涉猎各类文学作品,吸取更多的营养,增加知识积累。我们常说:“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其实教师不但要有一桶水,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去找水的能力。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还得自己去寻觅,而老师必须督促他们寻觅,以便形成习惯。
学生的思辨能力需要长期渗透,这依赖于平时的教学过程,时间上分散化,内容上多样化,最主要的是课堂上随时捕捉想象的影子,随时训练好句、好段的仿写,以求达到“源头活水”之效。
三、“创造”
“创新”两字已成为评价优秀作文的一把尺子,在作文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然而,对于初中生来讲,有点难度。我认为可以让学生从素材的剪辑组合开始,我国创造学者提出了“聪明十二法”:加一加、减一减、扩一扩、缩一缩、变一变、联一联、学一学、改一改、代一代、搬一搬、反一反、定一定。按照這个法则,每周的周记我都不放过学生有可能创造的成果,只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精彩语句或语段,我就会写到小黑板上。学生看到自己创作的文字变成了粉笔字,心头乐开了花。
这样,有“放胆”为前提,有“模仿”为基础,“创造”水到渠成。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