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荣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形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数学学习不能仅仅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设置活动情景,让活动走进课堂,让数学走进活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生活即数学,生活即生活。数学中处处有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個世界的数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教学中要常常利用课前、课中、课后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
比如,在教学《图形的平移》时,教师课前可以这样设计:
(1)同学们去过游乐场吗?有没有坐过游乐场内的“小火车”和“摩天轮?”在这两项动中,哪项运动属于物体的平移?哪项运动属于物体的旋转?
(2)播放视频:手扶电梯上的人、轨道上的列车、传送带上的物品……都沿着某一方向平行移动。
提出问题:手扶电梯上的人,轨道上的列车、传送带上的物品……在沿着某一方向平行移动时,它们的形状、大小是否会发生变化?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
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避免了教师空洞的说教,不仅使学生感知平移现象,而且使学生体会平移的性质。
又如,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后,课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带有两种温标刻度的温度计:
(1)让学生自己观察温度计上两种刻度之间的关系,采集数据填表。
(2)在以T为横轴,F为纵轴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以表中每组对应值为坐标的点。
(3)观察这些点在一条直线上吗?若在,就用直尺画出这条直线;若不在,就用透明直尺的边缘在这些点之间移动,画出一条与各点都比较接近的直线。
(4)求出这条直线所对应的函数表达式。
(5)根据所得到的函数表达式,求:①T=100°C时,求F的值。②F=58°F时,求T的值
实践证明:学生确实从活动中找到了数学的素材,感受到活动中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学知识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二、引导学生走进数学“实验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不但物理、化学课有实验室,数学也应当有“实验室”,数学学习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动手去“做”,感受数学,探索知识和结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或条件,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提高数学能力。还是在《图形的平移》教学中,在学习平移的定义和性质后,应安排一个学生用平移的知识创作图案的环节,通过图案创作活动,巩固平移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又如,在“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测量每一组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分别算出极差、方差和标准差,比较哪组学生的身高、体重更整齐。
其次,组织数学兴趣活动,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比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测算旗杆、教学楼、路灯的高度,既促进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新知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情境,就能引导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想、类比、比较,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总之,让活动走进课堂,让学生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通过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感悟数学的真谛,发展数学的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我们数学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崇高境界。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