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忠芳
【关键词】 语文教师;语言文明;尊重;容纳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8—0085—01
所有的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都有一个语言文明问题。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中用语粗暴、生硬、低级趣味,甚至语带侮辱之意,那么他的教学水平无论多高,其效果都是令人担忧的。相反,一个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专业知识丰富,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同时能注意语言文明,用语既不失幽默又有文化品位,既礼貌大方又不失师生之谊,那么这样的教师的教学效果将远远超过那些用语不注意文明效应的教师。语文教师较之其他各科教师,语言的文明程度应更高一筹。因为,语文教学除了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能够很好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的语言应用程度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一个人(民族)的文明程度。语文教师除了以典范的语言运用材料(课文等)训练和影响学生,还必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语言运用(这里主要指语文课堂上的语言运用)中尽量做到规范、优美、文明。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语言文明问题。
一、尊重学生
从教育学原理角度讲,学生应尊敬老师,老师应热爱学生。但是如何“爱”学生,这则是个学生观问题。正确的学生观应当是把学生当作人来看待,而在教学中,应当把学生当作讨论问题的朋友来对待,而不是把他们当做一群什么也不懂的愚童对待,更不能像对待奴隶、对待下人那样任意指使。总之,要使教学正常进行下去,就必须尊重学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语言运用中务必谨慎启齿。在教学语言中,有一种语言,我们称之为指令性语言。这主要指那些让学生准备学习用具、进出教室、起立坐下,指名回答问题等用语。这些用语要多用“请”字,慎用或不用尖刻语词。课堂上难免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如不妥善处理,则必然影响秩序。
二、相信学生
语文教学中有一种语言我们称之为评价性语言。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回答、书写等的评语。这种语言要求公正、合理,既不溢美,也不贬低,并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要提倡鼓励性原则。学生在回答教师的问题、完成各种练习时,出错是在所难免的,作为一个教师应当客观地对待这一切。然而有的教师却总以为只要他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了,学生就应百分之百地接受,稍有错误,就怨天尤人,甚至雷霆大发,这是不足取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品质各不相同,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是一刀切的。教师应分别对待,因材施教,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三、理解学生
要使学生理解教师的意图,首先必须理解学生的心思。学生中有这样两类需要教师特别理解。一类是学习成绩一直优秀而偶有下滑者;一类是学习成绩一直平平而一度上升者。优秀学生一般是备受教师钟爱的,而一旦出现下滑则令人难以理解。教师不能在这种情况下运用过激言辞,比如说什么“你真令人失望”“你对得起谁”“这样下去怎么得了”等等。而应当调查研究,了解病根所在,或是家庭问题,或是社会问题,或是学生心理问题,区别对待,因势利导,不可草率从事。对于后一种学生,教师不能轻易对他们持怀疑态度,认为他们的成绩可能不真实。说什么“这是你写的吗”“你抄谁的”“你竟然也做出来了”“很难相信这是你做的”等等。这些用语都是对学生有伤害性的,是对学生实际缺乏了解所致。任何人都会进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或受家庭熏陶,或受同学启发,或受某本书、某影视的感染和教育,突发灵感、突然进步的情况是常有的。总之,语文教师面对上述两种情况,都应先行调查之后再下断语,不能只凭那种固定的思维方式而妄作结论。
四、容纳学生
教师要有容纳学生的气度。语文学科因其特殊性,所涉及的面是很广的,一些复杂的细节问题、相关问题、相似问题较多,教师的出错是难免的。当学生指出教师的问题时,教师应从善如流,不应当排斥,更不能讽刺打击。对学生的善意的批评应说“谢谢你指出了我的错误”“希望你继续坚持这种爱思考的习惯”“同学们应向这样的同学学习”。而不应当说“你不要在这些枝节问题上纠缠好不好”“你先把你自己的事管好”“你自己不怎么样还说别人”等等。《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与学生交流,充分地容纳学生,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就一定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美好境界。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