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
【摘 要】《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参与学习是激发学生自信心,促进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渠道,同时又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边互动重要环节,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关键词】自主;兴趣;欲望;因材施教;设疑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认识过程,它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而学生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实践活动而实现,因此,学生自主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培养兴趣,诱发自主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想学”、“我要学”。要让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深入认识事物的积极倾向,它是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经过自学的学习活动,获得满足而逐渐形成的。小学生一般都有好奇、求知的心理,当他们获得自己原有认识结构不一致而奇特的信息时,就会产生认知的冲突,引起心理上的不定,从而激发起解决认知冲突的动机,这种动机促进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结合教材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自主学习,探求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如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拿出三张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纸条,分别取出各自的、、,然后把这些部分涂上颜色,剪下来把它们重叠在一起。我问:“大家发现了什么?”学生纷纷说:“从三张长方形纸条剪下来的部分相等。”我接着板书:==。我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等圆,分别取出各圆的、、,并将取出的部分涂上颜色,然后我又问:“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学生马上回答:“涂上颜色的部分是相等的。”我又接着板书:==。然后我启发:刚才我们动手操作学具,尽管每组中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各不相同,但它们表示部分的大小相等。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在剪纸,涂色等操作活动中。建立了表象,对不同分数之间可以是相等的,有了感性的认识,我就及时引导学生找规律,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激发欲望,参与自主学习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带着一种积极的情绪自主学习和思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情绪,积极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消极的情绪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将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时,我说:“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知识——方程,它虽和算术知识有联系,但又不同。算术知识5就是5,几就是几,但方程就可用字母表示数。而学习简易方程,第一个要学习的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我认为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对本节要学的知识有充分的精神准备,只要激起了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学生就会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得以发挥。
三、因材施教,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由于小学生在数学活动能力上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在指导学生动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时,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另一方面要加强个别辅导,对那些动手操作有困难的学生,要“手把手”地指引;对那些虽能进行操作,但还不能悟出其中道理的学生,要善于循循诱导;对操作较好,悟性较高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并鼓励他们不断提高动手操作的技能,在操作中摸索新的规律。
教学中,是没有固定的学习方法,主要靠自身,锻炼自己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学习方法,就能更好地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所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是学生真正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产生的效应。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习。所以必须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就拿预习应用题的方法来说,我曾问过一些学生是怎样预习例题的,是怎样才能弄清、弄懂,学生无法答出。学习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怎能收到好的效果呢?为了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让学生手拿“钥匙”自主学习,我先让学习好的学生介绍他的学习方法,然后再综合归纳,得出基本的方法交给学生:①读清题目,理解题意。②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③列式计算。④进行检验,作答。⑤总结,质疑。学生用这种分步走的方法进行预习,收到较好的预习效果。不同类型的题目,方法是不相同。为此,在教学中要对症下药,让学生能看出老师是怎样教的,从而使教师的教法变为学生的学法。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提高了自主学习的信心,促进了知识迁移能力的发展,培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不同类型的题目都能总结方法。这样,让学生运用恰当的学法,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必须讲究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懂得如何去学,就能取得学习的主动权,不断进步。
四、设疑解难,提高自主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产生疑感,自发地去思考,去争论,进入学习状态,再引导学生拾级而上,这样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不能像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那样直接相除,怎么办呢?异分母分数加、减不能直接相加减,怎么办呢?怎样求圆的面积?能不能把这个圆转化成长方形?怎么转化?……把这些矛盾自然地揭示在学生面前,就能产生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此时,我抓住这些矛盾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一定条件下用旧知同化新知,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就能轻松愉快地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注意设疑解难,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我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然后很快地作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判断。同学们纷纷提出很多数,我说和前面学的一样吗?判断能被3整除的数是不是也象判断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样看个位数吗?让学生观察一下再说,证实不是。那么我不用计算就是能很快地作出正确的判断,这里面是什么决窍?我告诉学生,这是本一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这样一来,令学生产生好奇心,心理非常紧张,使好奇心又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疑难迎刃而解,提高了教和学的效果,达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目的。
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既可激发学生自信心,又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师生共同创造的双边活动氛围中提高课堂效率,把教学质量提高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