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的 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2016-05-30 06:55傅旭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18期
关键词:指导队伍职业

傅旭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必须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文章从阐述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出发,分析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队伍中出现的问题,并初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职业;指导;队伍

一、建设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队伍的重要性

(一)就业形式严峻,高职院校毕业生占据大学生毕业大军半壁江山,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十分重要

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727万,有人称之“史上最难就业季”。2015年,全国大学生毕业生达749万,大学生毕业人数创历史新高。2015年12月11日,在由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主办、锦成致远职业发展教育基金协办的首届中国高校“智慧就业创业”论坛上,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就业研究所所长余舰介绍了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情况,他表示 “2016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65万,比今年增长16万。”可以预测,2016年,将迎来另一个“史上更难就业季”,其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占总毕业生人数的一半以上。以广东省为例,2015年,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为247872人,占总毕业生人数的50.24%,与2014年比,人数增长9.32%。

(二)国家非常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而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措施

为了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单单近一年,国家就出台了许多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如:《财务部、国家税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税〔2015〕18号)中对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税收减免,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53号)中加为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推进四众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指导意见,教育部还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等部门联合举办多场毕业生网络招聘会,广开就业渠道,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虽然国家、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给与了高度的重视和大力的支持,但与此同时,整个经济形势和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也表现出一些新的变化,仍有很大数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所以,大学生就业工作除了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就业政策支持,还必须推进创新创业的职业教育改革,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这样才能努力实现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地就业创业。早在2007年11月,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三部委就联合发布了《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7〕24号),文件指出,“讲就业指导课程切实纳入高校教学计划,鼓励和提倡所有高校从2008年期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和必选课,并依据各校自身具体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各地和高校要定期开展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开展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资格认证工作”。文件明确提出了职业工作的必要性。之后,各省也结合当地的情况,制定了一些措施来建设职业指导工作队伍,提高职业指导水平,比如《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粤府办〔2013〕22号)中指出“各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配足人、财、物,健全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要落实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待遇,取得职业指导师、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的就业指导教师并由所在高校聘用的,同等享受讲师、副教授待遇。”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情况,而加强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关键。

当前,受经济形势、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表现出的新的变化主要是:

一是就业多样性和波动性增加。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单一的就业形式早已不能适应千差万别的职业需要。除了传统的就业方式,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国家鼓励的自谋出路,自主创业的就业方式。但是鼓励创业并不是盲目地鼓励学生开公司、办厂,据了解,实际上,高等教育和就业脱节的现状,容易造成毕业生在创业路上屡屡受挫,大学生开办的公司存活率非常有限。在高等院校这座“象牙塔”,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实践教学的现象,在强调实践、技术的高职院校也未能幸免这种现象的出现。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和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相比,不仅在技能上没有突出的优势,在学历方面又处于绝对的劣势,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都不高。就业,尤其是创业,需要的职业技能、能力需要在大学里有教师指导培养。

二是就业本地化趋向增加。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非中心城市高校大学生的本地就业可以利用互联网规避地方经济中的技术落差、观念落差、创新思维落差,可以遵循自身的规律,结合地方高校服务本地经济的特点就业。而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地方经济中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与社会资源,在思维环节努力让学生认识到发展地方经济与创新、创业的关系,利用互联网技术寻找市场机遇。

三是毕业生更加追求就业质量。就业质量的衡量标准有三个:薪水、就业单位的规模和知名度、职业发展的潜力。现在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期待再也不是社会上所认为的成为“蓝领”,而希望得到更高的薪水,能获得更好的职位,能在知名的企業工作。这就要求毕业生在学校能获到更好的关于职业素养、就业能力的培养的教育和指导。

二、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机构健全,但是管理职能突出,职业指导职能欠缺

各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职业指导机构,虽然这些职业指导机构名称都不尽相同,但是都有比较明确的机构工作宗旨、工作任务和职责。机构的建立,对职业指导工作的推进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同时这些机构都兼具了就业管理职能,实际上,由于这些机构的行政管理职业的突出,而忽视了职业指导工作,职业指导人员大多同事也是政治辅导员或者是就业干事,他们将大部分工作的精力放在应付行政管理工作中,而相对地减少投入到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

(二)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素质薄弱

虽然国家实行了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资格认证工作,通过职业认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职业指导人员的素质。但是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方面还有待提高。当前,各校的职业指导人员的培养大多仅仅停留在取得职业资格层面。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主要单位是企业,但是职业指导人员中,有企业工作经验,或者与企业接触紧密的并不多见。各校的职业指导人员也是身兼多职,无暇全身心投入到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之中。

(三)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够,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缺乏有力的支持

国内的公办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以前的中专层次学校升格或是教育学院转制而来的,管理模式还沿用传统的,比較依赖书本知识的教学,对职业需求的关注度不够。而民办的高职院校更愿意把中心投入到学校校舍的建设,品牌的宣传。高职院校的知名度,仍然更多是凭借学校建立的历史,国家的投入等方面,学校的就业的数量和质量还没有真正意义上与学校的声誉挂钩。而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够就直接导致了职业指导人员队伍的建设的质量,职业指导人员配备不足,人员的培训程度不够,没有建立有效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等缺陷。

(四)没有建立完善的职业指导工作评价机制

教育部要求,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业就业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不低于1:500,各高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不得少于38学时。但是这只是对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人数和课时量的硬性规定。实际上,职业指导人员的责任仅为讲授职业指导课程,对于职业指导的评价仅仅为对课程的评价。这导致身兼多职的职业指导人员愿意把工作重心放在那些容易被评价的其它工作中去,而忽视了职业指导工作。

鉴于此,要加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强调学校就业数量和质量之间对学校声誉的影响。对就业工作中表现得较好的学校给与更大的奖励和支持。加大就业情况对学校影响的宣传力度。这样可以提高学校管理者对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视。

二是,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建立专门的学校职业指导队伍在当前是不现实的,在职业指导人员身兼多职的现实中,职业指导人员大多都从政治辅导员中产生,加大对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的培训是推进学校职业指导队伍最有效、最现实的做法。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利用高职院校的特色,擅于利用企业资源,加强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保证职业指导人员一定要具备企业工作经验,或者与企业联系紧密。

三是,建立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评价机制。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得较好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取得成绩的人员给与激励,鼓励就业指导人员开拓职业指导方法,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

[1]张小建.创新职业指导理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李玲.高职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现状与对策[J].湖南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0).

[3]李萍.中外就业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比较分析及启示[J].江苏高教,2002(05).

(作者单位: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指导队伍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