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静
【摘 要】教育是门对话的艺术,有效的课堂口头评价,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等功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方法,使教师教有主导,教有指向,教有成效。
【关键词】课堂;评价用语;现状;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里,无论是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准备教学资料,还是改革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手段等等,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优化发展。评价不只是推进新课程的制度保障,其本身就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口头评价因其方便、直接、迅捷等特点成为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过程性评价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主动性加强,有了自由讨论和自主质疑的机会,而又由于学生个体思维和认知的差异性,在课堂教学学习中教师的掌控性大大降低,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偶然性和突发性愈加明显;其次,教师课堂即时评价需要信息整理、快速评判、及时反馈这几个环节,而这些环节几乎是发生于一刹那,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认知能力、语言技巧都提出了极高的挑战。
教育是门对话的艺术,更是如何走进孩子心灵的艺术。教师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等功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方法,使教师教有主导,教有指向,教有成效。因此,我们认为研究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评价用语,这对于贯彻落实课程评价改革精神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一、课堂评价用语现状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和课堂中的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小学数学教师评价用语中存在以下问题:
1.评价用语简单
现在的课堂中我们已经很少听到“你不行”、“你怎么就是弄不明白”这样的评价了,这是一种进步。但是,我们却听到了另一种让人担心的评价语言:“你真棒!”“不错!”“很好!”这些评价语言虽然能体现数学教师语言的简洁性,在低年级学生中频繁地使用,可能还起得到一些功效。但是由于这种评价语的形式单一,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到了小学中高段,小学生长期在表面化、形式化的激励下,不仅会感到空洞、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2.评价语言模糊
评价语言模糊,主要指对学生的行为、回答结果发言不能有针对性地作出导向,让学生难以从教师的评价信息中明确方向、辨别是非,更不能领悟学习方法。这样容易使学生的知识领悟模糊不清,造成了知识上的盲区或误区,甚至让学生认为只要说出来就行了,固执己见,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
3.评价标准单一
教学评价主要是诊断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并在此基础上评价教学对学生智力潜能开发的有效性,评价学生多方面智力的发展程度。调查中发现许多课堂教学口头评价仅仅是对知识的正确与否进行评价,而这种单维评价只注重测量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并不能抓住契机,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实现目标以及学习进步程度和创造力等等。
小学数学教学口头评价的上述种种弊端,严重影响着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进程,违背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对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用语进行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用语实效的策略研究
1.评价用语形式多样化
总是用口头禅或拍掌齐呼地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单调乏味感就会越来越强。当然,学生也会对于教师的评价反应冷淡,没有学习的动力。从儿童的心理角度来说,更是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我们可心采取多种评价的方法:
(1)口头语言评价机智多变。平时多阅读,数学教师也要注意词语的积累,让自己的评价用语能常更换、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让学生学而不厌,听而不倦。
(2)语言和手势相结合。语言和手势相结合能够帮助把话说得更明确、有力,还能帮助增加说话的形象,强化语言的感情色彩,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表扬学生时,边拍拍掌、竖起大拇指、拍拍肩头、轻轻的一个拥抱等等,更能引起师生的情感互鸣。
(3)尝试用实物评价。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一定的实物奖励还是行之有效的。如一支小小的书签、一张教师亲手做的小卡片等等,都会燃起学生的希望和期待。
(4)结合学习内容或学生的特点,予以创新百变的评价。有一位教师在鼓励一位同学上课表现突出时,夸孩子会动脑筋,并“奖励”她自由选择数学课时的同桌,这令他兴奋不已,让其他同学也很羡慕。类似的方法还可以是“奖励”孩子免做作业,帮教师做事等等。
2.评价用语注重导向功能
评价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导向。在处于不同的情况下,教师应给予有效而灵活的评价:
一方面,数学较其它学科逻辑性更强,对于数学课堂中有针对性的、并具有唯一性的答案,教师的评价语言的一定要有的放矢、一针见血,在评价的总结中要明辨正误、理清事实、找出根本原因,给学生以清晰的知识导向。
另一方面,对于数学课堂中多元解读、发散性的问题,更要采用导向性评价,这将直接影响学生思考的方向和思维的深度、广度乃至教学的效果。如:“在《轴对称图形》一课中,学生观察剪出的图案或生活中的物体,能得出哪些结论?”对于4位同学的不同回答,教师的评价是这样的:生1能用语言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语言简洁能力强。生2空间感强,能在学过的几何图形中正确挑出轴对称图形。生3能举出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说明观察能力很强,热爱生活。生4的错误回答,教师单纯没有从结论是否正确去评价,而是从学习态度评价了生4,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当然,在这种多元的解读后,总结性评价也应在承认多元解读的合理性的同时,揭示其结论及思维方式的异同。
3.突显形成性评价
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这种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我们以往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语言经常是“对”和“错”的终结性二值判断,这样很容易误导学生,特别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对错相混的状态时,一个“错”字就可能使学生全盘否定自己的想法,掩盖了正确的闪光点。如:求长5厘米、宽5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表面积,学生列出5×5×10的算式,从结果上看肯定是错的,因为这是求体积的公式,而本题是求表面积。老师的一个问句:“你是怎么想的?”给了学生一个思维放飞的舞台:上、下底面面积是2个5×5,由于5×10可看作5×5的2倍,4个侧面就是8个5×5,因此共计10个5×5。在这个课例中,老师如果老师对这两个学生回答只从答案本身去评价,就不可能促使学生注重探究的过程,更不利于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进行激励性的多值评价。在呈现评价结果时,不仅仅用等第和分数这些定量的,还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描述为主的方式。定性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的结果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如:“这题你结果错了,但是思路却很清楚,前半部分答的很好,关键是你不够细心,自己看看后面哪儿还需要改进?”这样的评价不是单单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知识遗漏点,而是以鼓励为主,同时指出学生需努力的方向,对他们提出具体的要求,在过程的评价中得到提高。
4.转变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教师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系列评价的消极应付者,而是主动参与者。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在相互沟通和协商中,增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了解和理解,这将更有助于教师在评价进程中有效地对学生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学生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如著名级特级教师张华齐执教《因数倍数》时有这样的一个片断:
(揭示因数、倍数概念后,生自主寻找36的所有因数。师展示一份作业,上面写着(36的因数有:1、36、4、9、2、18、6)张老师面对这份不完整的答案时,他没有急切地让学生找出答案,也没有充当“裁判”直接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而是把评价权交给学生:“对照自己找出的因数,你想对这们同学说点什么?”“对于他的方法,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或提问的?”“对于他的方法,谁来评价?”这使得每个学生都成变平等的参与者与对话者,带来了学生之间的真正互动,这个评价过程既提高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又把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而当一位学生展示自己寻找因数的方法时,评价自己:“我的方法有点笨?”张老师没有置若罔闻:“这更激起了大家的兴趣,说来听听。”“对于他的方法,谁来评价?”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有效地引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协商,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总之,恰当的评价语言是一个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综合表现。教师只有把握好对数学课堂的评价,才能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自主的天空,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雷玲.好课是这样炼成的[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王丽杰,关主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