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中的弥勒造像

2016-05-30 14:50张远景
艺术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化意蕴佛教

张远景

摘 要: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其所包含的弥勒信仰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得到广泛推广。在弥勒信仰的影响下,产生了承载佛教思想与弥勒信仰的弥勒造像,是文化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在现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想让宗教文化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就需要我们对文化载体的渊源、蕴含的思想观念进行深入探究。接下来笔者将对佛教弥勒造像进行深入阐述,希望能为文化的研究与传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佛教;弥勒造像;文化意蕴

在佛教寺庙中由于所属宗派不同,因此在不同的寺庙里,就会在主殿和配殿选择不同的佛像进行供奉,但是我们会发现所有寺庙主殿都会安置一个挺着大肚皮,开怀大笑的弥勒,这主要是由于弥勒信仰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接下来我将从佛教、弥勒、弥勒造像以及弥勒造像中蕴含的人文思想等方面进行分层论述。

1 佛教

在佛教思想中,尤其重视人类的心灵和道德的进步与觉悟,人们信仰佛教的目的之一在于,希望通过学习多多领悟到的修行的方式,使得自己能够摆脱烦恼,从困境中得以解脱。佛教在中国经历了生根、融合、发展等众多阶段,2000年来,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众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佛教的传入有利于社会政局的稳定。在佛教中讲求因果循环,四大皆空,利用禅悟的方式帮助人们摆脱困境,为历代严酷的社会现实注入温和的力量,缓解社会矛盾,为历代社会的稳定作出重大贡献。其次,佛教经一方面作为佛教信徒所用;另一方面为文人创作提供了有效的素材。譬如,佛教经中的众多故事被历代画家当做写意画的题材,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等众多诗人的诗歌。除此之外,当代众多音乐取自佛教国家,可以说中国众多艺术瑰宝离不开佛教的影响。

2 弥勒佛

弥勒佛被意译为慈氏,是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之一。之后更是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的思想体系由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弥勒佛造像多为腆着大肚皮,开怀大笑的形象,这主要是由于其“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忍辱思想得来。在我国弥勒信仰也被一些人追捧,流行时间较早,最初菩萨形的弥勒像主要表现了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时的形象。这时的弥勒像是菩萨装束,两脚交叉而坐,或是以左脚下垂,右手扶脸颊的半迦思维形,而如来形的弥勒像则是下生成佛后的形象,与释迦佛的造像没有多大区别。之后由于弥勒信仰备受推崇,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逐渐攀升,因此出现了制造弥勒巨像的现象,如北京雍和宫万福阁的木雕弥勒、四川凌云大佛的石雕弥勒,到后来出现最大的铜制弥勒,这些都体现了弥勒信仰对于国人的影响。

3 佛教中的弥勒造像

在佛教中,佛教造像的种类繁多,包括佛像、菩萨佛、高僧相等。其中,弥勒造像不仅具有弥勒菩萨、弥勒佛、布袋和尚的形态,且自身所蕴含的思想也与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大日如来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接下来我将对弥勒造像的种类以及其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进行阐述。

3.1 交脚弥勒

现如今,弥勒菩萨从佛教神谱中独立出来,已经成为人们建立雕像,单独膜拜的对象,这一方面是由于弥勒信仰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雕塑艺术的发展使得创立更多艺术化的形象成为可能,如具有独特意义与交脚弥勒佛像。从国内众多佛教地的弥勒菩萨造像来看,如敦煌与云冈石窟,其所流行的弥勒造像大多为交脚造像,主要体现的是弥勒下生的佛教观念,其主要特征为交脚坐姿,狮子座椅、仰月状态。这一造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甚是流行,在这一时期,社会混乱,政局动荡,人们渴望有贤明的君主出现,解救万民于水火,而弥勒佛作为佛教中的未来佛,是佛教的未来信仰。因此,就将这一期望寄托在佛就弥勒造像上。在我國传统帝王观的影响下,交脚弥勒菩萨造像迅速在中土文化中出现,象征着王者风范的交脚弥勒造像出现在各大佛教石窟与皇家石窟中。

3.2 布袋弥勒

佛教发展到一定时期后,走向衰落,弥勒信仰也异步同趋,对未来丧失希望的人们迫切需要新的精神支柱支撑他们走下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弥勒佛像也需要改变化身。历史总是那么巧合,这时自称契此的僧人,体胖肥头,大肚袒露,经常张口大笑,逢人就乞,吃饱即睡。这种生活和处事的哲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符合。因此,自宋之后,佛教的弥勒造像就以这个体态肥圆的胖和尚为原型,也称布袋和尚。在众多宗庙内,被放于天王殿中,深得民心。在众多佛教信徒心中,布袋即为弥勒佛。

4 佛教弥勒造像中蕴含的思想

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流传,主要的原因在于其自身的思想引导,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与处事态度。而这种态度寄托于佛教佛像中,成为一种文化载体,为后世所熟知。弥勒造像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肯定现世、享受人士欢乐的思想。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在石窟发展的历程中,释迦牟尼的佛像逐渐消失,人们不愿意苦修,也不愿意看到苦修的佛像。因此,代表享受现世思想的布袋弥勒佛像逐渐被人们尊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潜意识活动。试想这种思想若是进入家庭,进入社会团体,则必将使得每个人成为善良、大度的优秀人才,那么建立一个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就轻而易举。我们需要将这种思想进行传播、传承,进而影响更多的人。

弥勒信仰在中国的传承是一部佛教史,更是一部文化史,在无数先辈的传承下,弥勒信仰发挥自身的独特影响力,为社会的稳定与文化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古至今,伴随着偶像雕塑出现的审美艺术与独特思想内涵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代。但是,现如今弥勒因被成为“民族工艺美术”而被众多人大量生产,在利益的冲突与诱惑下,弥勒造像的制作工艺更加简化,成为人们把玩的形式载体,其本身蕴含的历史意味与文化价值早已被抛弃,若是任由此发展,弥勒信仰的传承将遭遇短截,不会为后世所服务。与此同时,弥勒佛不再眷顾这一土地,将与被遗弃的文化一起消失。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弥勒信仰中的积极思想重新推广,让人们能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并从中吸取养料,共同推动社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而不是将弥勒佛作为旅游纪念品闲置在家,成为无用之物。

5 小结

佛教弥勒造像传入中国是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在保留其原有古印度佛教意味的同时,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融入中国本土特色,成为一种象征意蕴异常丰富的文化载体。纵观现如今的国内雕像市场,将弥勒作为民族工艺美术进行大量生产,但是工艺制作越来越简单,所要传达的人文思想与信仰并未传达出来,最后成为任人把玩的物品。面对这样的现状,需要每一位佛教专研者、信仰者承担起传承弥勒信仰的重担,认识到弥勒信仰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相信在政府、佛教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弥勒信仰将继续发挥效应,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参考文献:

[1] 王忠林.藏传弥勒造像的象征性[J] .艺术探索,2013(3).

[2] 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3] 季羡林.弥勒信仰在新疆的传布[J] .载于文史哲,2001(1).

[4] 顾森.交角佛及有关问题[J] .敦煌研究,1985(3).

[5] 官大中.龙门石窟艺术[J] .北京美术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文化意蕴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徐日昇的中国佛教观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品读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和艺术魅力
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言外之意话“红”色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
元杂剧爱情婚姻剧文化意蕴探究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