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 要: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语文学科在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中处于基础地位,内容和特点较其他专业和学科优势明显。本文分析了中职语文教学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关联,并从观念更新、教材改革、发挥优势、多元评价四个方面探讨了语文教学中对实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职语文 职业核心能力 培养途径
随着“中国制造2025”伟大蓝图的实施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为制造业培养高技能人才、事关制造业改造升级力度的职业教育上。面对“中国制造2025”,企业要转型升级,需要拥有职业核心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学校要转型升级,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更应培养对学生职业生涯起关键作用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应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学生要转型升级,提升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促使自己成功就业,更好地应对未来的职场竞争。
所以,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必须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成功就业和终身发展。在众多专业和学科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实现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中职语文教学与职业核心能力养成的关联
1.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是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伴随人的终生。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数字应用、信息处理、自我学习、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种能力。当劳动者职业或者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它能使劳动者在变化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知识。
2.语文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有同质性
语文是最基础的一门学科,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专业课的能力基础,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实用性与人文性。语文的教学任务、内容都属于核心能力培养的范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能力,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表达与交流有利于学生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经典文学品读、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坚定理想信念等职业品质,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使学生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职场竞争和社会挑战。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
语文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抓手。中职语文教学存在课程设置边缘化、学生基础薄弱、语文教材内容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改革,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将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和人文性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大语文观
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重视语文的基础地位,确立大语文观,把语文当做一门专业技能课来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岗位和专业特点以及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把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上一堂有意义的课,要跳出课堂、跳出教室,让语文回归生活、回归社会,从社会生活中积累素材。社会是大课堂,生活是活的教科书,语文时时能学、处处能学,让学生了解社会、感悟生活的真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能力。
2.改革教材内容,构建能力培养架构模式
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用人单位对不同专业岗位的学生能力要求也不同。因此,语文教材改革要构建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架构模式。教材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和职业需求相适应,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每单元、每篇课文内容的选择设计都应从培养职业能力方面考虑。在课文中适当增加国学内容,让学生品味祖国文学经典的魅力,懂得仁义礼智信,在提升阅读欣赏能力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要增加表达交流及语文实践活动训练的内容,例如,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等。实践活动训练以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为载体,以活动为形式提升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例如,“诗韵校园”诗歌欣赏会、“我的技师梦”主题班会等,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能力。
3.发挥语文优势,全面提升职业核心能力
语文课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有着比其他专业、学科更强的优势,通过行动导向教学、阅读、写作、交际与口语等活动能提高学生与人交流、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的能力。
(1)在行动导向教学中炼职业核心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活动和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引导教学导向的教学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是实现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较好地活跃了课堂教学。例如,在教授《过万重山漫想》时,教师运用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法,先将学生按4~6人分成小组,然后布置小组任务,对漫想的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大家运用头脑风暴法将作者漫想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逐条写在卡片上,每组推举代表上台展示并陈述小组的结论,教师对各组表现点评打分。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教师则成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咨询者。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动脑动手,培养语言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间又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2)在经典阅读中品职业能力素养。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通过阅读教学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时刻不忘自己姓“职”,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是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阅读让学生既能拓宽视野,又能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从而提升文学和职业素养。例如经典阅读,利用早晚自习多读经典典籍,让学生在国学经典中接受熏陶。例如慈孝主题,笔者组织读书会,选择能体现慈孝等主题的白话故事,知识性与趣味性兼顾,推荐给学生阅读,如“陆绩怀橘”“杨黼活佛”“百里负米”“王裒泣墓”等可以体现慈孝的故事,学生在读过这些故事后畅谈感悟,结合实际谈自己对慈孝的理解,讲述自己身边的慈孝故事。通过阅读经典将人文性上升至职业素质,提升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
(3)在写作中悟职业核心能力。现代企业需要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人才,既能说也会写,特别是具备应用文写作能力。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计划、总结、个人简历、求职信等具体方法外,还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有所侧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例如,文秘专业应侧重公文类、礼仪类应用文写作,机械电工专业侧重说明、报告等应用文写作,电商专业应侧重海报、广告等应用文写作等。做到格式规范,文字表述正确,内容符合要求,让学生日后进入工作岗位能够驾轻就熟。
(4)在实践活动中育职业核心能力。表达交流能力是个人知识、智慧与能力的综合反映,它是人在职场获得的良好人际关和成功的关键。语文教学中要多开展表达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加强口语和人际交流能力的培养。要开放语文课堂,营造交流的情境和职业化的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多听、多练,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还可以将课堂设置到人才交流市场,利用职场环境教会学生面试、求职。同时,多组织口语交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组织辩论赛、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笔者在每堂课前设计了课前3分钟活动,学生利用这个时间可以开展朗诵、讲名人故事、表演才艺等喜欢的活动,同步提高自信和听说读写能力。
(5)在“互联网+”中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学生有各种途径和方法获得学习资料。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慕课、空中课堂等有利资源,进行自我学习,解决自身学习问题,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4.构建多元评价机制评职业核心能力
目前,中职语文的考核评价仍然沿用传统模式,主要以考核基础知识为主。这只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语文能力的考核。笔者认为必须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突出学生的核心能力,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核心能力纳入考核范围。首先,注重日常课堂表现的考核。学生的出勤记录、发言记录,甚至参与学校的演讲和其他比赛都可以加分计入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其次,期末考试除了笔试外,还要增加综合技能类考试,可以通过口语交际、演讲、面试等来进行,也可以用团队项目、案例分析来考核。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能得到一个全面的测评。
三、小结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成功和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中职语文的基础性地位使其成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语文与职业特点融合也是职教语文改革的重点,无论教材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与职业核心能力挂钩,构建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语文课程体系,使语文教育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通过中职语文教育让学生具备更强的职业能力,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使语文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职场发展添加终身受用的筹码。
参考文献:
[1]童山东.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2]林建琼.论中职语文教学与职业核心能力的整合[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6).
[3]杨颖.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职校语文教学改革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5).
[4]叶昌元,李怀康.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与实践[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慈溪市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