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摘 要:本文对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基于学生体质数据阐述了高职“校内外一体化”的锻炼模式。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普通高校;体育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大都是以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两种形式却得不到体现。课内教学是单纯的有组织、有秩序,课外教学却又不采取任何管理行为,任由学生自由活动。如早操仅凭学生兴趣自由活动,缺乏对学生的组织和指导。课文活动相对来说较好一些,过半的大学生还是经常参与课外体育运动的,但是这个数据却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少。从大学生体测数据中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大学生体制大都不过关,一方面是缺乏运动,另一方面是缺乏运动器材和场地,体育课程教学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学校体育职能部门缺位也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一、“校内外一体化”锻炼模式构建
1.校内外一体化”模式。为了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要把体育课课堂教学和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这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体育锻炼,这是为了深化体育课程,推动校园群众性体育活动。因此“校内外一体化”模式需要从制度上进行明确。如要把早操和课外体育活动都纳入学校体育教育。
2.体质健康和体育能力双要素。体育锻炼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组合的结构体,因此这就需要一个科学的课程评价。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的时候,要注重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的双重评价。这其中主要包括对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认知和学习,运动精神和团队合作的培养。学生通过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强化激励,发展体育功能。构建以“体质健康+体育能力”为双要素的“校内外一体化”锻炼模式,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根据体育课程总体目标,将体育课程评价指标具体化为“体质健康”和“体育能力”的具体要求。一定要深入贯彻并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工作,把这个作为大学生体制状况监测的依据,并根据他来调整整体课程教学改革的决策。
二、“校内外一体化”锻炼模式的优势
1.丰富活动内容。“校内外一体化”整体模式,极大的丰富了大学体育课程内容,让学生可以在众多的体育项目中进行选择看,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校内外一体化”锻炼模式在授课中所采用的方法也是多样性的,它有效的把体育课和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相结合在一起,并通过网络共享让更多的学生在丰富体育知识的同时,了解更多的体育活动信息,如此丰富的内容大大拓宽了体育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使整个学校都处于一种体育文化气氛下,极大的加强了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更有利于强化大学生体质。
2.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现阶段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校内外一体化”锻炼模式也需要好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来提升学生的体质和体育文化素养,另外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校内外一体化”也有利于学生形成体育健身意识。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学校可以把每个体育老师的特长和课程都放到网上,让学生进行网上选课,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优化管理程序,还可以节省时间提高管理效率。另外,我们要认识到今后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了,网络不在局限于校园内,体育课程也会向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到时候体育课程网络化功能将得到进一步体现。
三、“校内外一体化”锻炼模式的机遇与挑战
1.新思路、新要求。“校内外一体化”锻炼模式提出了新时期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新思路。“校内外一体化”锻炼模式的出发点是学生的体质,为的是最大限度的开发出学生的体育能力,从最基础的上好体育课,一步一步的激活学生课内课外体育参与意识,最后实现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为进一步全面拓展体育课程,就需要教师有过硬的业务素养,要能够快速理解以及更新了的焕然一新的体育知识结构,特别是近年来不同体育教育思想对大学体育教育目标任务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体育教育新理念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对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影响。教师需要化解来自自己认知方面的压力,要有意识地进行知识面拓展、有意识地转变服务意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用全新的知识结构和服务理念服务教学。这也需要教师会应用现阶段大力发展的网络技术,利用网络和学生展开体育信息的对话,运用网络来进行体育素质培养,体育知识解惑,教师要对体育教学有新思路、新要求,要注重创新,因为开设课程的多样化、内容的多元化都对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师带来极大挑战。
2.对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提出了挑战。高校体育活动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由学校出门举办,如运动会之类的。现阶段,体育活动的组织的管理不能仅仅依靠学校,高校的社团也为“校内外一体化”锻炼模式创造机会,如体育教学部门平日里有很多教学任务和琐碎的工作中,缺少时间和精力来组织校园活动,那么如何把“校内外一体化”落实到实处呢,这就需要扶持并指导学生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如羽毛球、乒乓球赛这样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为学校培养体育骨干,为社会培养热爱运动的体育积极分子。让学生社团主导举办体育活动,让学生参与自己举办的运动,不但影响而且能够团结最为广大数量的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与健身娱乐,还能提升和培养学生。
四、结束语
校外活动与校内活动,都是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质与体育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在校内活动中获得满足,就可以很好的达到提升自身体育素养的目的,但是如果学校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学生肯定会利用社会的资源来达到自身没有实现的体育愿望。在学生参加校内外体育竞赛活动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校内外体育竞赛的人数较少,一半以上同学没有参加过校内外体育竞赛的经历,可喜的是“校内外一体化”锻炼模式的实施已有收效,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参与校内外体育组织、参加各级各类体育比赛等方面情况已得到很大的改观。
参考文献:
[l]李鸿斌.累进积分法在运动成绩评定中的应用[J].青海大学学报,2013(1).
[2]行青林.欠发达地区打造品牌体育赛事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13(4).
[3]尚大光.有效学校健康促进模式[J].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