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艺术院校“校中团”模式促进教学管理和艺术展演管理一元化,融入了现代学徒制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整合了现代学徒制,从教师和学生双重身份重构并对接演艺文化市场,进一步优化了“校中团”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艺术院校;“校中团”
1 “校中团”运行:融入现代学徒制
艺术院校“校中团”是根据舞台演艺特点建立的艺术团和院系专业人才培养管理有机结合,形成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特色模式,运行中融入了现代学徒制因素。
1.1 “校中团”特色管理
“校中团”模式在运行中解决了艺术院校内部两个管理体系融合问题,让教学管理和艺术展演管理一元化,同时也激发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及演出的积极性,重要的是通过演出项目编排和训练,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校中團”模式形成了艺术院校管理和教学的特色:一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项目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是剧团项目的基石,团级项目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延伸和发展;二是专业老师就是项目的负责人,艺术团的指导老师;三是项目来自课堂,专业老师创新编排的演出曲目在课内全体学生得到有效训练,组合有表演天赋的学生就可以登台演出;四是管理校团合一,二级院系领导就是艺术团领导,专业老师就是各演出队的指导老师和项目负责人;五是学生的演出激励和专业课程成绩及奖励制度挂钩,有项目、有演出、表现出色是考评学生的关键因素;六是课内训练与课外训练的结合,日常基本功的训练和项目的编排是课内教学的基础,规定的校内汇报演出和外出参演竞演,需要集中课外时段的强化演练、联排及彩排。
1.2 现代学徒制的融入
“校中团”在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疑问。一是节目从哪里来?尤其是有创意的、应时应景的节目怎样编排出来?二是节目去哪里演?节目是适应校内公演,还是社会公演,还是参加艺术展演竞赛?关键在师资队伍,专兼职教师是否有一线舞台表演经验,外聘老师能否带节目来教学、排练和演出?
现代学徒制就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1]现代学徒制实施前提是校企的深度合作,关键是师资来源,教师的教和师傅的教要互动合作。这就提到现代学徒制的新的特点,涉及相关利益群体更多,更需建立新型的、规范化的运作机制的问题,学徒制与正规教育融合的问题。[2]
从艺术院校突出舞台表演的专业来看,专业核心的技能是舞台演艺能力,涉及声乐演唱、钢琴演奏与伴奏(器乐演奏)、舞蹈排演、表演(小品、曲艺、音乐剧等)、杂技等丰富的舞台展演形式。这些技能培养和展示就必须有舞台,在艺术院校一般都有剧场或演艺厅,同时还有正规的艺术团来组织编排和演出,当然更重要的是和社会的演艺团体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校内剧场、艺术团和社会专业演艺团体,这三者共同融会在学校的二级院系,最终形成教师团队,以演出的剧目和专业核心模块课程体系来呈现。这就是说以演艺类专业建制的二级院系和艺术团,一方面是学校内部管理模式的二级院系;一方面是组织编排节目和对外演出为主的艺术团,共同形成“校中团”模式,教学和管理功能深度融合。艺术团里的艺术指导老师就具有了双重身份,既是教师,又是演出指导(相当于企业里的师傅)。在艺术院校里,本身就有要求,专业老师本身就是演员的身份,必须自己能上台演出,这也是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二级院系和艺术团的外聘教师,往往角色更关键,聘请的老师(演出指导)必须要从一线来,有项目进课堂并指导艺术团。这样看来,艺术院校“校中团”模式本身就有现代学徒制的雏形。
“校中团”运行机制就是艺术院校和社会专业演艺团体的深度合作机制。现代学徒制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校企双方尤其是高职院校应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积极探寻校企利益共同体建设的模式、机制和保障等,全面推进校企深度合作。[3]如何发挥外聘教师项目带动作用?如何将社会文化团体和部门的项目引进来?如何将艺术团演出推向市场?演艺才能展示真正走向文艺演出市场,真正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真正培养出能走向演艺一线的人才。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现代学徒制实行关键是由企业来决定如何实施课程内容。[4]
2 “校中团”优化:整合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中的“学徒”实现,学校教育和企业深度融合,在现行体制下,考虑利益共同体。艺术院校“校中团”模式中,根据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和要求,确有值得优化的地方。教师的身份问题就值得优化,学生身份问题也可优化处理,自己建立的项目与市场对接有待优化,外来项目自身价值的优化,与演艺市场接轨的优化。为此,教师双重身份问题、学生双重身份问题和艺术团市场化的选择,是艺术院校建立现代学徒制的关键。
2.1 教师双重身份的确立
专任教师必须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教师,又是艺术团的艺术指导(演员)。专任教师应聘时,应该以艺术团招聘人才出发,艺术指导兼演员具有登台演出能力,上台表演就是称职,编出剧目就是艺术指导,更注重专任教师具有的艺术表演的舞台经验;同时具有教师身份,会组织专业项目训练,具有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样,作为艺术团的艺术指导兼演员的教师,进校时就确立的自身的身份,首先是艺术团的艺术指导兼演员,当然具有舞台表演能力,其次就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此二者,更看重艺术指导兼演员的身份,这是突出舞台表演的艺术专业的现代学徒制实现关键,作为艺术学生的艺术指导必须有舞台剧目的编创能力和指导训练能力。其次才是专任教师的身份,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队伍之中。
兼职教师的聘请做到三点:一是兼职教师必须是社会专业演艺团体一线来的,有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这也是现代学徒制强调的校企深度合作双导师合作培养的关键点;二是必须带着项目,对艺术团进行项目指导、排练和演出;三是必须有适应演出市场的项目引进。关键是项目的引进,兼职教师是随项目产生而产生的需求,兼职教师是来指导完成项目的。
2.2 学生双重身份的确立
如何加强现代学徒制的有效性,有学者提出以学徒为主的双重身份。[5]作为舞台艺术表演见长的学生,也必须确定两个身份,一是专业学生身份,二是艺术团演员身份。实现艺术团的演员身份(类似学徒)是现代学徒制的逻辑起点。学生进校之初就必须明确,每个学生必须要上舞臺表演,必须进艺术团,根据艺术专长至少参加一个文艺演出队,必须进入项目的任务中去,实现课程学习成绩和艺术团训练和展演的表现结合起来进行考评。艺术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吸纳学生,进行有效的升降体制,新生第一学期可以进入艺术团预备二队(也可以叫一年级艺术团);第三学期进入艺术预备一队(也可叫二年级艺术团);校级艺术团是在一队和二队基础上选拔出来的。
2.3 企业管理运营的模式
艺术院校整合现代学徒制,“校中团”要实行文化企业管理运营模式,推行团长负责制,对接文化市场,运营的文化演艺项目,对接产业,实现盈利。一是做到企业化的运作模式,实行项目指导制。艺术指导必须编出经典的演出曲目,随时供应演出市场。必须有营销部门,跑市场,做宣传,拉项目,实行自负盈亏,利益共享。二是对接地方文化事业发展战略,确立重点文化项目的运作机制。可以排演经典剧目,在剧院进行公演,实现票房收入,也可以结合地方旅游文化产业,实现雅俗共赏的经典文化实景演艺,推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升级。三是积极开拓文艺演出市场,上演大众喜闻乐见的剧目,实现艺术院校“校中团”整合现代学徒制的多元参与的利益相关者共享机制,突出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校中团”服务地方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振洪.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8).
[2] 赵志群.从双元制教育实践谈现代学徒制的建设[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2(9).
[3] 王振洪.构建利益共同体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教研究,2011:61-63.
[4] 熊萍.走进现代学徒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5] 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作者简介:李仁照(1974—),男,安徽合肥人,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