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莎 张紫薇 李菁菁
【摘要】本文通过简要评述Alan Davies和Catherine Elder的著作《应用语言学手册》,向读者介绍了关于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各项重要理论。全书围绕着L-A(语言学应用)和A-L(应用语言学)的区别展开阐述,不仅综述了语言学各方面的研究理论,并且对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和二语习得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教师和研究人员带来了一定启示。
【关键词】语言学应用 应用语言学 英语教学 二语习得
一、引言
应用语言学在20世纪60年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人们的褒贬声中发展成为了语言学界注目的最大学科之一。关于应用语言学的定义大家都各抒己见,主要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指语言教学,特别指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学研究;而广义的应用语言学是指把语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其他科学领域的各种问题。
而本手册提出了关于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最新问题,介绍了应用语言学的作用和地位,阐述了应用语言学的定义。之后对应用语言学的发源及发展历史进行了介绍。重点是对应用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进行了区别和比较。本文简要介绍了《应用语言学手册》一书内容,并对其进行评述。
二、主要内容
《应用语言学手册》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关于语言的各方面的研究理论的应用。主要介绍了有关语言的基础知识,包括语言描述,词典编纂,语料库等,并进一步阐述了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二语习得和最终习得状态,话语分析,语言损耗,文体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的应用。此外,编者还分析了语言、思维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和法律、政治和性别之间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部分还涵盖了目前国内研究甚少的英国手语,世界英语,说话者的态度评价研究,应用语言学哲学等方面的理论,这对于目前国内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第二部分阐述了应用语言学研究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和二语习得等方面的研究。主要介绍了应用语言学领域中的基础理论,包括二语习得理论,二语习得中的个体差异及语言学习中的社会影响,外语教学方法和教师的教育培训,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特殊用途语言实践,双语教育模式,语言(包括少数民族语言)维护和语言规划,以及语言测试理论。编者还探讨了二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的差别,以此总结出衡量标准,为二语学习者提供语言了学习的指标。此外,编者还对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范围、特征、种类以及衡量应用语言学研究完整性的标准,文化水平研究和批评应用语言学理论进行了介绍。
三、简评
近几十年,应用语言学研究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关于超学科的研究,如Aenis为超学科共同体研究建立了一个交流模式;胡壮麟阐述了超学科研究的特征和应用状况;李颖以计算语言学为例阐述了应用语言学的超学科研究。从跨学科性来研究新兴学科,如Daniushina和林添湖探究了商务语言和商务语言学的发展状况;Hornberger从全球性的角度阐释了教育语言学的发展。二语习得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和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研究,如王新芳阐述了二语习得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桂诗春探究了我国英语教学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杨枫对ESP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应用语言学研究主要是应用语言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研究,把应用语言学与医学、法律、商务等其他学科相结合,并用应用语言学的理论来研究二语习得和教学,但是对于语言学理论的应用方面研究得较少。相对于其他研究对单一或几个话题的深度研究,本书则在广度上对语言学理论的应用和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及其发展做了详细的讲解,为所有语言学习者及语言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可研究的空间。《应用语言学手册》是32篇论文的集录,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全面而又全新的应用语言学,不仅研究了语言学对语言数据的应用程序,而且阐述了使用真实世界的语言来改善和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本书还提出应用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对语言的发展和语言使用要有一个理论性的理解,还要结合实践经验,以此来提高语言的能力。
从结构上看,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语言学的应用,主要讲解了语言的各方面研究理论的应用,第二部分是应用语言学,主要讲解了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理论,包括语言学习、语言教学及语言测试等。每部分和每个章节遵循从一般理论概述到具体相关研究的原则进行编写,先提出简介,对各部分各章节进行简要的概述,随后再对每部分的内容进行具体地编写,最后在章末对本章所有内容进行总结。这种结构层次分明,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从内容上看,本书概述了应用语言学的各个方面的研究和理论,涵盖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可读性。本书使读者从理论层面掌握应用语言学和语言学应用的相关研究,然后将理论延伸到语言学习及语言教学领域。难能可贵的是本书涵盖了一些其他应用语言学的书籍很少涉及的内容,比如如何用语言学知识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当然,本书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本书由32位国际知名学者分专题执笔,最后综合而成。所以各个章节相对独立,相互之间的衔接不到位,章节之间没有连贯性。然后,本书相对于实用性和理论性而言,更偏重理论性,讲解了各种关于应用语言学的理论,但是逻辑性较为欠缺,所以比较难理解,例如:第三章的游离与不对称这个小节中所讲述的内容与该标题的关联性不强,导致读者阅读起来比较吃力。并且本手册对语言学的应用的实际指导性不是很强,读者很难将书中的理论诉诸于实践。此外,本书对于理论的讲解并不是采取通俗易懂的实例来说明,而是列举出了一些与该理论相关的研究及其研究成果,而这些对于读者的理解并没有太大帮助。最后,本书虽然涉及面极广,但是对每一个特定方面的讲解并不是很深入。
总的来说,对于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和二语习得的学生以及研究人员来说,本书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必当是一本值得所有外语学习者及外语研究者收藏、学习和使用的工具书和参考书。
参考文献:
[1]Aenis,Thomas.A communication model for transdisciplinary consortium research[A].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9th European IFSA Symposium,4-7 July,2010,Vienna(Austria).Availablehttp://ifsa.boku.ac.at/cms/fileadmin/Proceeding2010/2010_WS1.5_Aenis.pdf.
[2]Daniushina Y V.Business linguistics and business discourse[J].Calidoscópio,2010,8(3):241-247.
[3]Davies,A.& C.Elder(eds.).2004.Handbook of Applied Linguistics[C].Oxford:Blackwell.
[4]Hornberger,N.2012.Educational linguistics as a globalizing field[R].2012 Round Table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Linguistics in China,Shanghai:Fudan University.
[5]高素珍,刘海燕.应用语言学综观[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59-64.
[6]桂诗春.关于我国外语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75-281.
[7]何英玉,蔡金亭.应用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8]胡壮麟.超学科研究与学科发展[J].中国外语,2012(6):16-22.
[9]李颖,冯志伟.计算语言学的超学科研究[J].现代外语,2015(6):407-415.
[10]林添湖.为构建“商务语言学”鼓与呼——漫谈商务及商务语言学[J].外语界,2014(2):2-9.
[11]王新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5(5):112-113.
[12]杨枫,孙凌.关于大学英语教学ESP论的一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