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课后练说教学新思维

2016-05-30 06:48孙春霞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整合

孙春霞

摘 要:本文简要论述了如何搞好一年级小学语文课后练说教学,旨在通过趣味引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以便在趣味中引学生打开思路,在趣味中领学生悟出练说的共性,在句式之间悟出以点带面的练说方法。

关键词:课后练说;趣味引领;整合

练习说话是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既是教学双边信息反馈的桥梁,又是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相互转化的枢纽。不难发现,一年级教材中每篇讲读课文后面都编排着一定题型与数量的练说题,这些题目无论是形式、结构都紧扣课文教学目标,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本块学习内容的知识要点。学生只有高质量学会了这些表达的技巧,并从中悟到一些思考与表达的方法,才能为以后的语文学习行程搭路铺桥。那么,如何搞好一年级小学语文课后练说教学呢?

一、更新空间思维,拓宽想法

空间思维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一种能力,它在理解空间意义的前提下,利用空间的各种性质与内在储备的连结,对所学知识进行建构与内化。由于一年级孩子受认知经验和阅读积累的限制,合理想象能力、独立思维能力、条理表达能力、自控听课能力都较弱。因此,在练说过程中教师应该调整引导方式,努力使引导成为开启学生空间思维的钥匙,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才能让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在多次反复的训练中学生自然就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实现思维的更新,想法的迁移。

1.就地取材。比如学了《平平搭积木》一文,课后出现了这样的练说题型:

①很多很多的房子,很高很高的山,很清很清的河水,很绿很绿的树。

②很红很红的________,很大很大的________,很________很________的路。

③很________很________的________。

不難发现,这道练说题可解读成三个部分,前面四个短语是直接给学生,供学生练说参考并积累的;第二部分需补充的短语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练说;最后部分则是将此题练说短语进行结构的提炼,骨架的呈现。

笔者以为,这里的练说对于学生来说并无多大难度,然而若不加引导学生给出的答案往往容易千篇一律,想法雷同的情况常会出现。因而笔者认为其训练的重点应由短语本身的补充延伸到思维空间的有序拓展上,其焦点自然是指向第三层次的练说。教学时,在完成了前面两个层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师:同学们,听你们说得这么好,老师发现我们教室里有许多很乖很乖的孩子。接下去就让我们各自观察一下教室,你还能找到哪些答案?

生1:我看到了很白很白的墙壁。

生2:教室里有很多很多的桌子。

生3:教室里还有很亮很亮的电灯。

……

就这样,孩子们的视角都集中在了教室,笔者暂且把这过程称之为“就地取材”,激活学生身边那些不被人注目的学习资源,富有激情地引导孩子,赋予他们色彩,这样有序的练说效果比杂乱无章的自由练说好得多。

2.放飞想象。如果说“就地取材”只限于学生在地面活动,那么“放飞想象”则是帮他们拓展了更为广阔的想象时空。只有思维的空间拓展了,才能让想的路径更宽,教师的趣味引领就会变得更有意义。依旧是上述事例,在前面环节的基础上,教师扯动学生想法的绳子,把视角由教室转向外界,“同学们真了不起,睁开眼睛我们说出了这么多的答案。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我们来到了草地上,来到了沙漠,来到了天空中,来到了公园里、田野间……你又看到了什么?”在教师富有情趣的引导下,孩子们放飞想象的翅膀,说出了很多的答案:如“很蓝很蓝的天空、很黄很黄的稻子、很香很香的花朵”等等,答案涵盖了天地江河日月,草木鱼虫鸟兽,真可谓精彩纷呈。

二、植入童玩元素,表达做法

一年级学生说话时常会出现词不达意、颠三倒四的情况,这都是因为他们内部言语发展差,显得贫乏造成的。为他们提供有话可说的材料和创设和谐的表达氛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童玩正是集兴趣、需要、自由、快乐于一体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皮亚杰认为,知识的习得并不来自于外部,也不来自于人的内部,而是来自主体与外部世界的活动之间,是通过儿童在环境中观察、探索、操作得来的。表演、游戏等过程可以刺激学生的所思、所悟,因而寓练说于童玩可以让学生的练说有可依并充满浓浓的趣味。这样的练说是学生体验了怎么做之后的自然喷发,摆脱以往空洞无趣的挤牙膏式的艰难表达。

1.基于生本的游戏表演。比如教学了《胖乎乎的小手》一文之后,要求学生以下列句式说说做做:

我替爸爸________。

我给妈妈________。

我帮老师________。

我为大家________。

题目不难,因此学生都能较为流畅地完成练说任务。然而教学不能仅仅停留于此,我们还应透过题目本身,发觉其背后的人文元素,并引领学生由“说”向“做”延伸,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帮助别人的乐趣,“语言与思想应该是同构共生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语言的外壳,更有帮助别人的内在优良的品质。

有位学生每天帮助大家分饭,他就上台为大家表演分饭的情景,并练说“我为大家分饭菜”。有位小组长一边表演收本子,一边说“我帮同学们收本子”。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表演在家帮助家长做事的情景,如练说“我帮奶奶洗菜”、“我给妈妈捶背”等等。

2.基于师源的启发活动。在学生玩乐的天地里,教师若能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身子融入学生的世界,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这样的效果会很好。教学了《雪孩子》一课,要求学生练说“又________又________”。教材在编排中分了两组。其中一组是由动词构成,另一组是由形容词构成。多次教学发现,除了书本上出现的“又唱又跳、又说又笑”之外,由动词构成的一组学生根本没有内容可说,教师直接告诉答案后学生总是记不住。有位老师在教学中就插入了自己的表演,以此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练说。如教师表演一个小朋友由于买不到玩具而又哭又闹的情景,再如一孩子在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后,高兴得又蹦又跳的样子,学生看了老师的表演,一下子说出了“又哭又闹、又蹦又跳”两个词语,而且过了一段时间还是记得很清楚。

“真正的教育在于唤醒”,笔者以为,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在于唤醒他们的学习兴趣,表达乐趣。实践证明,“在做中学、在做中说”是符合这个阶段的年龄特点的。

三、整合信息技术,引入技法

在“互联网+”的时代里,在教育教学领域植入信息技术的因子,早已不再是新鲜事了。与信息技术相融的课堂,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除了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中享受学习的乐趣,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应使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在语文课堂上整合信息技术使以往上课的方式得到了改变,原本学生难理解、教师难讲清的内容,教师只需运用图片、视频等形象具体化的手段,清晰又高效地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實现“用电脑来开发人脑”的目的。

1.看图片练说。

比如还是在教学《雪孩子》一文,后面由形容词构成的练说一组,出示的例子是“又细又长、又大又圆”两个词语。在教学中总有学生说成“又大又小”、“又黑又白”,这些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思维呈现,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类词语构词的意义和用处。这一组词语一般都是用来描述某一物体性状的。如果在此时教师能出示某一物体的图片,再引导学生练习说话,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优化。

笔者在教学时就曾引入过有关水果、蔬菜、动物等几组图片,如出示了“苹果”图片,学生马上就能说出“又红又大”、“又大又香”;出示一棵大树,学生一看就想到了“又高又大”、“又高又直”、“又大又粗”等词语;再如出示有关动物的图片,学生看到小蚂蚁、小白兔、老黄牛,立刻说出了“又黑又小、又白又软”等跟这几种小动物有关的词语。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不仅为学生搭建了练说的平台,还让他们知道了这一构词的特点与运用环境,而且整个过程由于有了形象化手段的辅助,学生个个小眼发亮,兴趣盎然,真可谓“一石三鸟”。

2.看视频练说。如在教学《要下雨了》一文时,结合课后“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李老师正忙着改作业呢!”两个例句用“________正忙着________呢!”练习说话。教学时若没有任何助力单凭学生自由想象的话会说的孩子不多,若能播放平时学生熟悉的视频画面,比如课间活动时,有的孩子在跳绳,有的孩子在聊天,有的孩子在看书等等,那学生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小红正忙着聊天呢!”、“丽丽正忙着跳绳呢!”此时,教师可以沿着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引导,变换一下地点,把镜头指向大街、超市等,然后再组织学生说话。他们身在教室,小眼睛却随着镜头看到了多样的画面,因而其表达的内容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也是鲜活生动的,更让他们积累了如何用一个句子来表达生活画面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年级课后练说虽然内容不多,难度也不会很大。但是教师怎样教才有趣,才能更加吸引学生,更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能体现教学的价值,是值得每一位老师探索的。教者,引领也。在趣味中引学生打开思路,在趣味中领学生悟出练说的共性,在句式之间悟出以点带面的练说方法,才是教学之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认识和思考
民俗文化 让语文教学更精彩
论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资源整合探究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