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
摘 要:新课标中高中生物课程所遵循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方面的综合素养、注重和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倡导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引导着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这就需要网络技术的大力支持。基于此,现对如何在高中生物中开展网络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物;网络教学
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中,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将现代教育和网络结合起来,会将传统的教学内容、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彻底改变,以往传统的学习方式也会有所改变。在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网络环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在构建知识体系时,同样要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这样也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
一、利用信息技术来创建教学情境
生物学家是通过探究科学来研究生命、解释有关生命的现象,还会得到很多珍贵的数据和结果,最终得到许多更为重要的结论。以往传统的教学是比较重视结果的,而忽视了整个过程。探究性的教学会以学生为主,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实践和独立思考,通过类似于科学家式的探究性活动来获取科学知识。学生如何追随科学的脚步去探究思考呢?这就要与信息技术的教学结合起来,并利用生动形象的媒介,努力创立情景交融式的科学情景,对于在高中的生物课堂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实施和开展是有一定作用的,引导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里对知识进行探索。
二、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现代多媒体加强管理
将以往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计算机的多端口适时共享和大储存量等特点合理运用起来,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室信息动态管理的系统。比如对于实验药品的储存消耗量、实验器材设备和各类申请的登记表格都会及时更新的,还有比较完整的备份和记录。实验教学的观念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络体系,就能进行快捷的渗透和流通,相互影响,对教师实验教学的行为能加以协调。对于实验室的工作方式也做了一定的调整,教师能够随时随地利用网络体系处理各种信息,对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三、利用多媒体将科学探究情景再现,开展更多的教材实验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配有实验, 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部分重难点内容教材中没有安排實验,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突破重点、难点,老师在教学中必须介绍科学家们的一些探究实验: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和脂质的探究,细胞膜的流动性的探究,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的探究,等等。在以往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只是运用讲解、挂图或画图的方式来介绍实验。细胞本来就很小,学生在理解细胞膜的功能和结构时若仅用传统的方法相对来说就会比较困难,学生理解起来就很费劲。如果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来,互相讨论共同探究实验规律,说不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生物体的功能与结构是互相适应的,该如何对细胞膜结构的流动性进行理解正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如果使用FLASH做一个模拟实验去探究这个问题,肯定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经过仔细的观察思考,学生再进行讨论,就会发现蛋白质是具有流动性的。接着教师再为学生展示磷脂分子的跳层、旋转和互换的运动,学生就好像置身于微观世界里,就能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有一定的掌握。
四、利用网络技术对学生加以引导做科学探究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进行实时的测量、数据处理、图像处理等工作,这就使基本的科学实验具备了新的内容,突出了现代化测试手段和方法的应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比如,对高中《光合作用》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围绕着光反应过程中对于氧来源的两个假设,将计算机充分的利用起来做科学研究的实验,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的活动中来。师生可以在课堂上多多互动,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就是进行有效的教学。网上的自主学习并不是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学习网站,并在网上查阅资料那么简单,不一定会有好结果。由于网上的信息来源广泛,比较繁杂,可是学生的辨别能力还很弱,同时其自身的自我调节、自控和自律的能力也是很差的。所以,让他们在网上查阅上课可用的资料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将与本节的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络信息提取出来,建立一个学生可以直接借阅的资源网站,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这类网站上完成自主学习。在课前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所用的网页进行设计制作。学生就可以在上课时利用老师制作的网页完成自主学习,这样也方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
结语
总而言之,要将计算机网络课程不断融入到生物的教学课堂中,通过实际观察确实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也进行了改变,学生的知识能力也得以提高,符合了新课程理念的标准,对生物教学的探究也实现了完善。培养出许多对社会有用的综合性人才。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给学生的良好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l]王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张晓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造力培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