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巧
语文其实是一切教学的基础,是对各科理解有利因素,所以不能忽视。作为学习文科出生的我,对文科尤其是语文或文学有着特殊的感情和理解:语文不仅可以调节思维,还可以修炼学生的个人素质,并且能让学生早些理解应该知道的东西,更便于今后的成长。况且,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文化,有着其他尤其是英语所没有的文化亲近感,所以学好语文符合各方面因素。
一、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一提到语文老师,似乎就应当是博古通今的!他不仅要具备品德老师的素养,而且还需兼备历史老师的能力,看似浅显的几篇课文,想要向学生传达到位,讲深讲透,背后所要内化的知识却不单单只是文章表面的几个词,几句含义深刻的句子那么简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超乎常人的修养,和高尚的人格。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无论是科学知识还是人文知识,都离不开中国文化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不管教什么,教师只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了,学生们需要的是一条源源不断的长江!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就要博览群书,就要见微知著,读教材教参,读健康书籍,读历史书籍等等。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总之,活到老,学到老。
二、提高自己对素质教育的认知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一项迫切的任务,自己首先要做到:一、提高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认识。传统的教学观念只把教学视为一种纯粹的知识教学,而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而素质教育是从民族文化入手,对未来公民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因此要求教师加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结合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各学科和学生的实际特点,不断地对学生渗透科学文化、思想道德、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使自己对素质教育进而到语文教学课堂有正确认识,并付诸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语文教师要搞好素质教育,除在教学思想观念上有一个大的转变外,除了要在教学观念上有很大转变,在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上也要不断更新。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语文教学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虽然课程标准一再强调,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没有谁不认同:学生当主动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但是一进入课堂,一进入文本,则不给学生主动,不给自主,不给自觉,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文本里,圈定在教师的思维中,能在语文课堂上把文本知识与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经验知识直接勾联的,少的像是“珍稀动物”一般。一直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是:在课堂上联系学生经验知识很困难吗?文本联系学生的知识经验沒有益处吗?尽管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的知识经验有些难,但绝非办不到;效果不是隐没的,而是显现的。比如,在现代诗人艾青的一首《我爱这土地》一诗中,在理解中心问题“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时,教师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你的喉咙有过嘶哑吗?是怎样嘶哑的?”学生七嘴八舌,有人说是由于感冒,有人说是由于疲劳,还有人说是喊话引起的,这都是他们的体验。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很积极,很热烈。还有吗?老师补充说,过度的悲伤也会导致喉咙的嘶哑。有了这些体验,那么理解这句诗的含义,就像是架设了一个阶梯,否则,只能是老师把自己阅读理解的结论告诉学生。事实上,学生唤醒了自己的体验,便是给自己开了一张进入诗歌文本的“门票”。
四、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产生创造性的,创新的想法,并用学生的想象力组织他们自己的答案。在课堂上可以导入某一主题展开讨论,主题导入可以采用的方式有:写出标题,让学生猜内容,教师、学生扮演角色,引入主题;放一首与主题有关的歌曲或谜语等。导入内容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提示或暗示,这样会激发学生的想象与猜测,启发学习的愿望,使他们成为积极地阅读者。通过设计疑问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在现有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发散思维,学生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想法或可能性。对于教学内容,每位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心理体验,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对所给语言材料进行文本或情境的扩充、延伸,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从而激发了学生从新的角度或换用不同方式来加深理解对各类知识的认识,达到了启迪思维,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而学习语文知识是我们学习母语的主要途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传授的不仅仅是丰富的语文知识,承担的更是将母语发扬光大的重大责任。这使每一位语文教师感觉任重而道远。作为21世纪的新型教师,在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的同时,首先要不断提升自己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其次在课堂上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最后,要有灵活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从每一节课开始,从我们自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