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兴
一、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力量,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专心一致,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反之,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学习效果将会受到影响。中职学生往往文化基础薄弱,在学习上挫败感强烈,进而学习动机受到损害,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是指利用一定的方法,使学生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实际教学中,中职语文教师应如何使用心理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那种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主动学习的行为呢?
1.进步是推进器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互为因果,学习动机可以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教师常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学习效果好,学生不但在学习中取得进步,该生的学习动机还会加强,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反之,则会形成“付出也得不到收获”的想法,从而削弱学习需要,降低学习积极性,导致更差的学习效果,最终形成厌学。要使学生在学习上得到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循环,必须提高学生的成绩。
笔者班上有这样的一个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中仅考了4分,平时上课也是低头趴在桌上。经过一段时间了解,原来该生认字能力困难,在初中时受到强烈打击,进而影响到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对此我就重点关注该生的识字情况,在布置作业上倾向于识字的练习。不久发现该生识字量增多,考试成绩也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带动学习的主动性显著提升。
2.提问是魔法棒
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它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从保护学生学习动机的角度来看,提问必须注意两个关键点:
(1)题目的难易要适当。问题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得益甚浅;问题过难学生感觉深不可测,会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特别是中职生干脆放弃进入课堂活动。在备课环节中,教师要对所教学生针对性的设计问题,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基础情况,难度较高的题目可采用全班讨论式,然后让优等生示范带动其他学生;一般性的问题,则可让中等生、学习困难生有顺序进行训练,这样便于保护和激励学习动机,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思考有所获取。
例如,在《我的母亲》教学过程之中,我需要学生为课文分层。我先复习段落概括方法,再让基础好的学生进行解答,进而稍微改变题目让薄弱生进行解答,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表现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这里得到了保护和提高。
(2)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训练时问题应该由易到难呈现,使学生成功感和学习动机累积,为取得更大的成功埋下伏笔。
例如笔者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先请学生找出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然后找她分别看见的人物,再分析林黛玉的语言、动作,最后归纳出林黛玉的人物形象,以及思考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问题层层推进,难度逐渐加大,使学生逐步克服“害怕答不出”的心理困惑,成功感逐步加强。
3.竞争是把双刃剑
教学中的竞争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有竞争能力时,就会积极活动,争取成功。当认为自己无竞争能力时,自尊就会受到威胁,因而会逃避竞争。
教师在平常教学生活中该如何用好这把双刃剑呢?我认为在中职教学中应该弱化个人竞争,强化团体竞争。让所有的学生在自己的集体中发挥作用,照顾到所有人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防止自卑心理、骄傲情绪和个人主义等不良倾向。
例如笔者在第一次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时,让学生们找出林冲是如何被逼手刃仇人的,并比一比看看谁找的又快又好,无奈的发现举手的总是经常举手的那几位学习好的同学,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来说,他们虽然经过之前的学习,可是不一定能完全读懂课文,因此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确实有难度,当他们看着优秀的同学滔滔不绝回答问题时,心理产生或多或少自卑感进而丧失学习动力。在第二次教学面对同一个问题时,我采取了分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回答的方法,我惊讶的发现很多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虽然他们回答的问题不一定对,可是在这次学习竞争之中,他们学会了团结,并且敢于举起自己的手,表现出强烈的回答问题的欲望和勇气。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上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