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宁 姜德刚
摘 要:高职院校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条件就是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发达国家为了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十分重视高职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先进的经验。这些经验使我们认识到,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明确教师队伍培养目标和完善培养模式,才能使我国高职教育朝着更科学、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国外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启示
一些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在时间上早于我国,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德国的高职教育中采用“双元制”的教学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美国的社区学院等高职发展成功经验都对我国高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除了成熟的学生培养模式外,国外高职教育中对教师的培养也十分重视,经过多年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国外高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一、国外高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
1.严格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在发达国家高职教师首先需要进行教师的资格审查,必须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不同国家的考核方式不同,但是总体体现出严格、专业等特点。国外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书的考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包括的是对所教专业课程的考察;第二个阶段主要考察的是实践教学的能力。除此之外,对于教师的资质中还有素质学历等方面的要求。一般规定“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必须有10年以上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并且至少要有3年以上时间在企业界或社会中担当过领导工作;有过一定时间的教学或培训经历。”众所周知,在高职院校中,兼职教师在整个师资队伍建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国外发达国家对于兼职教师资格的审查更为严格。兼职教师必须拥有教师资格,还要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同时,教学能力也必须具备。
2.严密的选聘流程
要想建设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教师的选聘过程尤为重要。国外高职院校师资选聘流程周密详细,为建设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进行了严密的把关。国外高职院校教师选聘流程的特点主要包括:
(1)招聘范围广泛。没有地域等条件的限制,没有国籍、肤色、性别的限制。通常都是通过在报纸上、网络等渠道发布招聘信息。
(2)注重能力的考核。选聘会经过面试和笔试两个环节。在考核的过程中注重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对所教学科前沿动态的掌握。
(3)选聘过程的公开和公平。选聘前会组成一个遴选委员会,一般参加的主要成员为教师、学校管理者、学生。成员人选不固定,具有随机性,同时加大了选聘的公平性。遴选委员会按照成绩的高低确定最后的任职人员。在整个的选聘过程中做到了公开和公正。
3.完善的培训制度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劳动力和市场的需求紧密联系是其发展的特色,市场对于学生技能要求的不断革新是高职院校必须考虑的问题。任何一门学科都在不断的发展,学科在市场中的实际操作也随着经济等因素在不断革新。高职院校的教师相比普通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来说在实践能力的掌握方面更具有挑战性,所以高职教师要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时刻关注学术前沿。
4.优厚的福利待遇保障
“教师”是一种职业,在劳动的过程中需要相应的报酬作为劳动的回馈。只有丰厚的福利待遇才能给教师以生活上的保障,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样才能免去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能够安心工作,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术研究和教学上。国外高职发展发达的国家都给予高职教师以优厚的福利待遇作为工作的物质保证,使教师乐于在高职院校中就职,从而对工作更加充满热情。
二、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所聘用的教师要求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强调的是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结合。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和实践,我国高职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队伍现状
(1)队伍规模不断壮大。2005年,“高等职业院校共有专任教师22.10万人,2006年26.66万人,2007年30.74万人,2008年32.82万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稳步提升,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数量足够的专业教师。保障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队伍结构日益改善。近教师队伍整体学历都呈现高水平的特点。各个高职学院通过以老带新、加强教师实践训练、教师培训等方式来指导教师的自我发展,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3)师资满意度和稳定性得到提高。“随着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不断加大,高等职业院校的软硬件建设扎实推进,成效显著,继而专业教师对工作条件、工作强度、教育体制、社会地位、人际关系、领导管理、工作成就、进修提升、自我实现等方面的满意度逐步提高。有关调查表明,高职专业教师对办公软环境的满意度最高,其后依次是人际关系、领导行为、学校制度、晋升与发展和薪酬。”
2.制度现状
(1)师资培养培训蓬勃发展。各个高职学院都展开了以师德培训为中心,以“双师型”教师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的培训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对教师的自身发展采取一系列的培训。在教师的培训体制方面已经建立起了全国重点建设高职教师培训基地。
(2)师资晋升制度日趋完善。高职教师的晋升制度逐渐呈现出公平、公正、公开的趋势。例如,“放宽晋升年龄,改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高级职称人员不足的状况,促使专业师资队伍实现年轻化、优质化发展;要求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任职期内原则上须有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合作研发或指导学生实习的实践经历,累计达6个月以上才能申报专业技术资格。”
(3)师资待遇水平日渐提升。优厚的教师待遇是社会优秀人才以积极姿态投身教育的动力和保障。我国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校内分配办法。将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知识、技术、成果转化中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直接挂钩,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充分发挥了工资的激励功能。”
(二)现存的问题
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从教学上来说,教师还保留着浓重的理论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发挥高职院校的特色。还有就是“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不明确,从基本层面上来说,我国并没有明确的表明“双师型”教师的含义,也没有明确的认定机构,这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考核导致没有标准可循。除此之外,对于高职院校教师的选聘也存在很大的问题,选聘方式的闭塞,遴选人员的单一化,选聘流程的死板等问题。在教师的培训方面,没有给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这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是很大的障碍。
三、启示
(一)教师的选聘
国外高职院校严密科学的教师选聘制度是其师资队伍建设成功的关键所在。国外高职院校建立了一套有别于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选聘制度,而我国的高职院校教师选聘制度还和普通高校一致,没有突出高职院校的特点和需求。根据了解国外高职院校教师选聘制度的经验,我国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一、学历要求统一、严格。应聘者至少要具备本科学历,部分特殊专业要具备硕士或者博士学历。二、实践能力的验证。对于应聘者国家要有基本的实践考核标准,各个学校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实践能力考核方案。三、公平、公开、公正的选聘流程。在教师选聘的过程中,要保证公开公正,全校师生参与监督和选聘。
(二)资格认定
我国高职院校要求任职教师要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但是国家至今都没有出台明确的“双师”标准,这不仅是因为“双师”标准的灵活性,还因为我国目前对“双师”的认定要求还处于盲目状态。我国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还很低,准入制度宽泛。国外高职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较高,而且准入制度标准具有高度的可行性。
我国高职院校要想提高教师的质量,明确“双师”标准,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要提高教师的学历,加强人才培养。从根源上要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增强教师的知识储备能力。二、对于教师要采用强化实践的措施,提高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也是“双师”教师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特点。国家应该规定教师要到实际岗位中实习固定的时间,至少要1—2年。实习期满后国家要采取统一的考试,考试合格者国家颁布统一有效的资格认定证书。即使是有经验的教师也要定期回实际岗位进行培训。以上两个方面是“双师型”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也是高职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培训
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一般都是补偿性的培训,基本在入职后才开始进行培训,虽然时间短,见效快,但是效用却只是暂时的,对于教师的长远发展来说并没有实际的作用。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应该主要分三步进行。1.职前培训。这期间主要要求教师要进行基本教学能力的培训。对于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要进行教学方面的培训。对于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要进行考核,如果能力不达标者继续进行培训。2.任职期间培训。这期间主要让教师深入实际,在生产第一线的实际工作中了解专业前沿动态。这一培训模式主要采用的是校企合作模式。在我国,“校企合作模式可以采用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的方式进行。”教师到对口企业顶岗,“带着教学中的难题和困惑走向生产一线,既能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操作工艺,了解最新的技术信息,又有机会向经验丰富的相关技术人员请教,开阔理论视野,提高教学能力,因此能促成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双师型”人才转变。”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和工作人员交流,掌握书本以外的实际工作经验。这就要求实践工作时间不宜较短,一般周期为每年3—5个月,实践期满要进行书面论文式的总结和实际的考核。3.职后培训。这期间,主要利用教师的假期时间和工作之余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的主要模式是参观、访学、听取报告等方式。
总之,建设一支“专兼合理、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核心。”虽然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对推动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改革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国情和实际的教育环境不同对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也不能照抄照搬,在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同时我国要尽快形成一套适合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教师培育模式,进而形成我国独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于富增.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40.
[2朱雪梅.“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难题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6(7):37-38.
[3贺应根,夏金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职业教育,2003:28.
[4朱雪梅.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现状与特点分析[J].职业教育(科教版),2006(4):120-123.
[5郭德侠.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教育与职业,2005:29-31.
[6孙泽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9,(3):32—35.
[7]林杏花.国外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60—61
[8]秦炳贞.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及借鉴[J].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3):121-123.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