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合理处理教材

2016-05-30 13:23涂娟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曹冲称象曹冲例文

涂娟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见,教材的处理能力是语文教师基本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

在面对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时,应该如何合理而灵活地处理教材呢?下面,我结合日常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第一,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诗歌,其主要特点是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于节奏和韵律。在教学中应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感受韵律之美,在读中感悟意象之美,在读中品味语言之美。而科普文章则具有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等特征。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可通过浏览课文、讨论交流、填表画图、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教会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知识;另一方面可通过反复品读、比较句子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来表达,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第二,根据所设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如《称象》这篇课文,讲述了曹操想知道一头大象的重量,大臣们和曹冲纷纷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结果曹冲的办法可行又有效,得到了认可。我认为这篇课文是一篇能够很好训练学生思维的例文。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大臣们想了几种方法,用简短的语言进行概括;然后让学生对这些方法一一进行分析,讨论是否可行。一番讨论之后,学生一一推翻了大臣们提出的各种方法。随后,我又让学生仔细研读曹冲的办法:找出描写曹冲称象方法的句子。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标一标这段话中共有几句话,边读边思考每一句话写了什么;紧接着,我教学生用“从句子中抓关键词的方法”来概括曹冲称象的步骤。然后,分步探讨是否可行。最后让学生说一说,曹冲之所以用这样的方法能够称出大象的重量,其原理是什么?课上研讨,课后实验。课尾,我对学生说:“我们虽然无法穿越时空去到三国时代,亲临现场目睹曹冲称象的过程。但我们仍然可以在家做‘称象这个实验。”我用了大约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了说,我们可以用什么来代替“湖泊”,代替“大船”,代替“大象”……“称象”并没有止于一个朝代,一节课内,一个实验中。第二天,我又让学生交流实验体会,并让学生大胆想象:我们还可以怎样称象?学生的发言让我惊叹不已。同样是这篇课文,也可以根据这个单元的训练点——练习编故事,来进行设计。由于教学目标设定的不同,其教学过程也就截然不同了:可以将课文按故事的结构分板块进行教学,先让学生尝试抓关键词来说故事开头;然后借助书中插图描绘大象的样子;接着,师生分角色演说大臣们的议论;最后,看动画演示,分步述说曹冲的称象方法。一个板块一个板块地练习着说,再连起来说一说。这样的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让学生积累了课文中的语言,同时还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三,根据课文的不同定位,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课文应该当“定篇”来教,而有的课文只能当“例文”来教。当“定篇”教的课文,是文学、文化的经典,或素有定评的名家名篇,如老舍的作品、鲁迅的作品。学生学习这些课文的主要任务,就是熟知经典,透彻地领会课文本身,从而积淀为文学和文化素养。这样的教学离不开读与背,同时要真切地领会、切身地理解它历经淘沙的魅力乃至伟大。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引学生欣赏,带学生欣赏,从而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来感受其魅力与经典。而把课文当“例子”来教,则主要是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在教学中,或当作学习知识的例子,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或当作学习写作的“例文”,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或把课文当作“样本”,让学生质疑解疑,共同交流和分享其中的所得;或把课文当“引子”来教,由节选引向长篇作品,由选篇引向整本书阅读。如我们在教学《三打白骨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西游记》。

第四,根据选文所处的单元位置,使用不同的教学力度。如:每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常常是精读课文,我们应该花大力气,以讲为主,以问为导,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而最后一篇课文通常是略读课文,我们应该将力气转移给学生,给学生大量思考的时间和展示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尝试用在精读课文中所习的阅读方法,去合作、探究性学习,或独立、自主性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便有很大的不同。

总之,教师要合理而灵活地处理教材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准确把握文体特点,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从文章教学的不同角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裁剪取舍,或整合比较。只有这样精致有效的教材处理,因文施教,我们的学生才能享受到更为优质的学科教育。

猜你喜欢
曹冲称象曹冲例文
曹冲称象
我学“曹冲称象”
曹冲称象和等量变换
曹冲为啥称象
以例文引路,促妙笔生花
例文引路,读写相随
曹冲: 有颗仁爱之心的神童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曹冲称象
聪明的小曹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