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这些环节的处理合适吗

2016-05-30 06:09黄春娟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小萝卜头公开课黄色

黄春娟

从事语文教学以来,听了不少的公开课。自己从中学到了不少,真的是受益匪浅,对自己的教学帮助很大。但在有些公开课某些环节的处理上,个人有不同的看法。

一、画蛇添足

一上课,老师便用生动的语言或玩游戏的方式把学生引入到本课时要教学的内容上,揭示课题后,老师问:“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我认为这个问题就是画蛇添足。很多老师在引入时已把本课的相关内容简单说出,学生已知。即便上课的老师引入时只字未提课文内容,但在上课前,作为语文教学而言,学生是早已预习了该课。虽不一定预习得滚瓜烂熟,但课文大致讲了些什么还是知道的。而老师的这个问题,无非是让学生去迎合老师的心理,非要装成从不曾见过这篇课文的假象。

二、环节形同虚设,不尊重学生

例如,老师本已画蛇添足地问学生:“看到《小萝卜头》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我想知道小萝卜头是谁?我想知道小萝卜头多大了?我想知道课文讲了小萝卜头的什么事?小萝卜头的爸爸和妈妈呢?……学生发言很积极,各种各样的问题涌现出来。而老师却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置之不理,说了一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小萝卜头和一只小虫子之间的事。”

另一位老师在教学《三袋麦子》时,问学生:“小猪、小牛和小猴各收到土地爷爷的一袋麦子后,分别是怎么做的呢?你们最想先看看谁的做法?”令老师万万没想到的事发生了:大部分学生居然说的是“小猴”,而不是老师预计的按课文顺序中的“小猪”。“小猴”的内容老师原来可能设计为的自学。老师一下子不知所措,愣了几秒,然后说:“我们先来看看小猪的做法。”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意愿。我认为,这是老师备课时预设不够。语文教学的课堂原本就会出现很多不可控的因素,一方面老师应在备课时能提前预设到,另一方面也应提高自身素质,能随机应变,真正把学生当主体,而不是让学生完全跟着自己走。

三、以插图代替文本

现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很多都有精美的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我发现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夸大了插图的作用,甚至代替文本。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时,还未学文,先出示了一幅很漂亮的插图,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如果此时让学生简单说说,我认为还可以。但该老师却几乎是让学生看图说话,而且想尽办法让学生还未学文,却要看着插图说出文本的内容。我觉得有点本末倒置。文本已然成了印证插图的配角。偏偏课件中的葫芦花是黄色,学生就说:“黄色的小花。”但老师知道文本中是白色,就反复问:“仔细看,是黄色吗?是黄色吗?”老师需要的是“白色。”……

四、合作学习没得到体现

有的老师喜欢在教学快结束时,请学生演一演课文的内容。在全班展示前,先由学生分组合作练习。但在真正的全班展示时,老师打乱了练习时的组别,而是从各组中零散地抽生出来临时组成一个新组进行表演。我认为这样处理不合适,之前的合作学习完全没有得到体现。

猜你喜欢
小萝卜头公开课黄色
你瞧,黄色
写给小萝卜头的信
小萝卜头的故事
小萝卜头在狱中
和小萝卜头比童年
——根据课文《小萝卜头的故事》编写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