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佳芳
【摘要】随着网络资源的丰富,集体备课已经成为一把“双刃剑”。以“集体备课”为名统一下载、打印教案的现象比比皆是,集体备课变成了“集体不备课”。本文试对集体备课的常规要求进行切合实际的解读,力求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集体备课 教学常规 教师发展
集体备课是新课程倡导的校本教研的方式之一,与传统的个人备课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和长处,因而被广泛使用。但随着网络资源的丰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人下载,大家共享”、“统一电子教案,千课一面”等现象。针对以上情况,我市教育局教研室印发了《仪征市中小学教师集体备课要求》,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过程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提出了统一性、超前性、系统性的原则,并要求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处理好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处理好备课与试讲的关系,处理好骨干领路与新教师培养的关系,其目的是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但在执行的过程中,仍然遇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一、不一定每次都要集体备课,提倡备精品课。
“集体备课”中的“集体”,从字面上理解即是由几个人形成一个合作的团队共同参与探讨。一般来讲,学校都是将同年级或同学段教同一门学科的教师组成“备课组”,既是备课组也是学科教研组。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能够真正“集体”在一起备课的时间并不多。据了解,绝大多数学校每周只有一次教研活动的时间,而且大多安排在学生放学以后到下班前的这段时间。教研活动的内容很丰富,有理论学习、问题研讨、听课评课等等,集体备课只是其中之一,因此大多数学校每月实际用于集体备课的时间一般都不会超过5个小时。试想,5个小时中大家来讨论一个月要上完的课,岂能不走走过场,敷衍了事?
因此,对于集体备课,我们不能要求每一次备课都要集体进行,应只对极少部分的内容进行集体备课,在有限的时间内切实操作,落实到位,提倡举一反三,备精品课。
首先,应确定集体备课的内容。可围绕一个议题选择相关课例,也可以针对大家认为是难点、重点的部分,或者是有特点的章节;可以是一个课件的制作,可以是一个课堂的导入,也可以是一道题目的求解思路剖析等等。前些年,我市真州小学在开展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老师都不愿在公开课上展示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应该做什么,怎样才能达到预设的目标,很多老师都不够清楚。于是学校要求每个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都着重研讨本年级教材的第一课时,经过一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要强调试教。一位老师阐述观点后,备课组的其他成员应对其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念和对教材的解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教师们可以在思维的碰撞中,对整个教学的框架进行修整,扬长补短,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集体讨论后要试教,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执教老师可以是中心发言人,也可以是其他人,可以一人,也可以多人,提倡“同课异构”。在每一次的试教中,每位教师都应做好听课笔记,以便在关于课堂的教学实践、教学设计的细节等方面进一步进行交流和反思。每一位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可以写一写反思或者随笔,针对此次集体备课中出现的问题和成功的经验等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如此一来,对于执教者和参与者都是一次质的提升。当大家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当集体备课成为自我发展的需求时,也就不会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了。
二、不一定只形成“教案”,提倡形式多样。
我们发现,部分学校只要求集体备课后形成完整教案,并作为集体备课的唯一“成果”,这既为部分教师的“拿来主义”提供了条件,又为“集体下载”提供了“用武之地”。为此我们明确要求,每次集体备课要做到“四定”和“四备”。“四定”是指定备课内容、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四备”是指所有参与集体备课的人员都要“有备而来”,要备好学情、重点和难点、教法和学法、作业等。集体备课时,大家在中心发言人发言的基础上相互研讨,交流碰撞。我们还提供了以下几种集体备课的成果形式:
(1)提纲
包括重点、难点、教法、学法、作业和单元测试等内容的备课提纲,可按内容分板块呈现。这种提纲无具体教学环节的安排,给使用者留下了较大的空间,每位使用者必须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对所提供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减,精心编制教学流程和化解重点、难点的方法与手段,也利于教师发挥各人特长,体现个性特点,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2)教案
最好是表格式,分“教学设计”、“个性化修改”两大方面,空白的“个性化修改”便于教师二次备课。
(3)讨论记录
集体备课记录上也能呈现成果。如:今天我们讨论的是课堂导入,最近我们即将要上的课可以采取哪些导入方法,记录下即可。
(4)专集
前文提到的我市真州小学关于第一课时的研究,两年后的成果就是一本包括“经验探索”、“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精彩片段”等内容的《小学语文第一课时教学探究》专集。
三、不一定每课时都需要“个性化修改”,提倡教后反思。
在检查执行集体备课要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为防止 “不备课上课”,都十分强调“二次备课”,有学校规定:参加集体备课后,教师对原来的教学设计必须进行修改、调整,进行二次备课,对每课时教案的二次备课量不得少于30%。但仔细查看教师的“个性化修改”,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修改”而修改。集体备课后的确需要二次备课,但应实事求是,不应要求每个课时的二次备课量都不得少于30%,可以是一单元、一学期,甚至是一学年。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对于许多青年教师而言,实施集体备课教案后的教学反思更重要。通过反思,青年教师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逐步胜任教学工作。不断的反思还可以增强传递处理信息的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能力和教学研究的能力等,从而使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学者型教师。
值得一提的是,集体备课只是教师备课的形式之一,切不可因为强调集体备课而丢掉了其他备课形式。总之,因人而异、因势制宜,务实、高效,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