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四个全面”是贯彻唯物史观的伟大实践

2016-05-30 10:48:04徐永富
宁夏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唯物史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徐永富

摘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在理论上运用哲学思维确立中国道路向哪里走怎么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也是运用唯物史观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实践探索和必由之路。

关键词:“四个全面”;唯物史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6)02-0005-03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期新阶段建设与发展的规律,精准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既是在理论上运用哲学思维确立中国道路向哪里走怎么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也是运用唯物史观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实践探索和必由之路。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统一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华民族能够站起来,赢得国家的主权和人民的政权,整整浴血奋战了28年,可歌可泣。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和完备,打造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又付出了28年的探索,其中有成就有教训,可圈可点。1978年,中国共产党正本清源解放思想,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改革开放的战略举措,制定了分三步走的实施路线图,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一个独立富裕、充满生机和活力、国际威望不断提升的中国展示在全世界面前,让世人刮目相看。中国发展的成就,富起来的状况以及后发优势的强劲势头举世共认。党的十八大,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代表中华民族的心声,气势恢宏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战略目标承前启后,立意高远,代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决心,表达了历代历任有识之士和社会贤达的愿望,凝聚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凸显了向上向前向心的正能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也是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到更高水平的和谐统一。发展是硬道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既确立了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也确定了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发展规律,着眼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惠及的是不分地域一个都不能少的十几亿人口。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必须改革破解难题,法治保障有序,筑牢执政根基,夯实群众基础。

我国目前经济社会状况和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已经具备了冲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力。尽管国际环境错综复杂,霸权主义干扰阻挠,但世界各国追求经济发展、参与经济合作与竞争是主流。在一个人口比欧盟、美国、日本加起来还要多的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不仅是中国的骄傲和进步,也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做出贡献。顺势而为,造福中国与世界,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国情、突出中国特色、彰显中国风格、展示中国气派的历史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理论创新、制度建设的大手笔,也是当代中华儿女和炎黄子孙为之奋斗的民族意志,展示了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改革从易到难、从局部到全局、从增量到存量,从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到政治体制等其他方面的改革,涉及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改革尊重本国国情,大胆探索实践,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改革给我国带来了生产力迅速发展和巨大经济效益,经济总量由世界第四位跃升为第二位。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对于我国来说,改革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迫切需要,又表明了我们应对当代世界新挑战的态度。社会主义能够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发展。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据,是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根本途径。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

今天的改革,进入深水区,涉及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环环相扣,需要顶层设计。与过去相比,今天的改革既要行动坚决、信念坚定,又要理论指导、方法正确;既要激发精神驱动力、凝聚力,又要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推进新一轮改革,要有“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勇气,有“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有“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坚韧,有“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的气魄。改革将始终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将与全面依法治国齐头并进,赢得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将与从严治党融为一体,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在历史和现实的坐标上,新一轮改革定位于国家整体利益、人民根本利益和民族长远利益,必将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三、依法治国是保障和推进经济基础更具实力,国家治理更加完善,人民根本利益更好实现的稳压器

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看,经济基础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的数量级后,必然要求其上层建筑不断完善来适应这种发展。上层建筑的完善,非常重要的是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来规范和保证。从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历程上看,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把法治化、现代化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只不过政府掌控的程度有所差别,参与的方式采用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不同而已。从我国的发展实践看,采用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法治化,建设现代化国家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目前,伴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现代化发展对法治化的要求日益凸显,能否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经济前行的后发优势的显现。没有法治,就没有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就没有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就没有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的完成。

依法治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的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更好保障人权和基本自由,保障民主生活、民主结构、民主形式和民主程序,依法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管理权、知情权、参政议政权、监督权,实现对自由平等、人权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秩序、尊严幸福等法治价值的崇高追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经济建设积累物质财富,同时,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人民通过法治化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实现党的主张,这就使得国家法律与人民意志高度统一,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高度统一,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高度统一,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治国方式的重大发展,党的领导更加成熟。

四、从严治党才能从根本上取信于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历史实践主体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为人民群众创造更为充实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党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发展。党又是人民群众的领导者,党如果离开了群众、失去了民意,就失去了基础,就将一事无成。从严治党,就是从根本上解决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要求,最大限度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从严治党,贵在治,关键在严。党不管党,后患无穷,治党不严,必受其乱。抓得不紧不严,小病慢慢酿成大病,违纪渐渐形成歪风,腐蚀逐步成为腐败。应当看到,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党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党的自身状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结构不断优化,素质逐步提高,党组织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使我们党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难度也增加了,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如何转变执政理念,巩固执政基础;如何开展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使党的干部有信仰、有担当、有情怀;如何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遵守党纪法规,使党员干部时刻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如何强化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首责意识,层层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实行严格的管党治党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等等,都是要面对的现实课题。

必须看到,权力腐败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死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反腐治权的治本之道。当前的中国在政治体制改革、解决两极分化、建立反腐体系上已经到了不得不突破的关口。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四风”问题,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社会反映强烈,群众深恶痛绝,成为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一个政党,全体党员干部,如果不闻民间疾苦,不问群众冷暖,不知民情民意,不晓民忧民愿,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能力必然下降,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必将受到挑战。因此,从严治党,必须高举反腐利剑,依法治权依法治官从严治吏;必须把权力放进制度的笼子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必须加强思想、作风、制度建设,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必须严守政治纪律,严明政治规矩,保证党的组织和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植根于群众,取信于群众,团结亿万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责任编辑:孟筱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唯物史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9:13:07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05:05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23:59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14:22
从“五大发展理念”看习近平的创新思维
企业导报(2016年11期)2016-06-16 15:53:46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环球时报(2015-02-28)2015-02-28 16:30:47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