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秋
摘要: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源泉,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学校文化在历史的积淀中内涵越来越丰富,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文化传达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的开发自然成为重建学校文化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来论述学校文化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建,并提出具体的重建策略。
关键词:学校文化;校本课程;重建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195-01
文化学之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这本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文化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1]学校作为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室、操场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环境、文化的理念。它既然是社会文化的载体,自身也就会体现出文化的一些特征来,学校有相对独特的,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和组织的文化特征。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并认可的价值观念、规章制度以及物质设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在整体上对自身发展愿景的重新定位,其目标是形成学校文化,重塑学校形象,进一步凝练学校的价值理念,创造出更具影响力和内在认可度的学校文化。课程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重建学校文化的重要手段。因此,重建学校文化要从物质、制度、精神三方面着手,更新学校文化结构,创新学校文化内涵。
一、学校文化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重建的内容
1.学校物质文化的重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物质基础既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加以影响的手段。”[2]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中实体性的文化存在形式,实体是与精神相对的,是实际存在的物质,具有可视、可触的特征。因此,学校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的、外在的文化,表现为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校建筑。学校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一定地理和生态环境为基础,不同的地理环境催生出不同的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现的是对周边资源的充分利用,这必然要充分挖掘地理环境特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滋养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对学校地理环境的深度考究与底蕴分析。在拉丁文中,建筑被赋予巨大的艺术的含义,它是内在与外形、物质与精神的综合体。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然需要相应的配套设施,学校可能为课程的实施搭建一栋楼宇,改建一间教室,布置一套桌椅,换一幅墙画,这些都是融合了课程的理念建造出的新的物质文化。
2.学校制度文化的重建。钟启泉先生指出:“制度文化是作为一种制度的学校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它们集中体现了社会对于新生代必须习得的文化内容、文化价值的要求。”[3]学校制度要成为一种制度文化,必须要学校成员的认同和内化。学校制度文化的终极目标不是强制学校成员遵守既定的规章、制度,而是追求文化的自觉性,学校成员将外在的制度内化的过程。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洛夫斯基曾说过“人生而有文化,文化而有约束”,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有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管理和实施规章的,是制度化的课程建设过程。这就包含了组织机构、管理规章和契约机制三维一体的制度重建。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专门的行政组织系统,包括校长、教师、家长等的参与。校本课程的管理主要是规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和学习结果的发展方向。在组织机构和管理规章运行过程中,校本课程开发主体面对同一个教育对象,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以培养学生为统一目标而工作;权责明确,责任到人,各负其责。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的制度作为新的学校制度文化注入原有文化中,带来新的血液和活力,推动学校文化的发展。
3.学校精神文化的重建。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内在支持力量,体现在学校的人文传统、精神面貌、文化底蕴等方面,它被学校全体成员所接受、认可和遵循,它能激发学校全体成员的进取性。学校精神文化是以学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为载体,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形态。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目的是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主要在精神生活和生命境界上的提升和充实,在教育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师观、教学观、课程观等方面为学校文化注入灵动因子。
学校对自身基本的定位形成学校整体的教育观,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学校教育观念的引导下,以校本课程自身特色为依托,形成更加具体的教育观念,丰富学校教育观的层次与内容。校本课程的实施对象是学生,必然将对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命理解,明确校本课程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利用校本课程的自主权,给予学生更多自我学习和提升的机会。校本课程的开发转变了传统教师作为静态知识的占有者,成为动态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对自我有一个新的定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同时校本课程给予了发展和谐师生关系的良好平台,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广泛发展学生的爱好。
二、学校文化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重建的策略
1.精致校本课程开发,凸显文化特色。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课程是价值观的文本呈现方式。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对学校原有的文化进行深入的认识、挖掘和分析,充分利用周边课程资源。校本课程是最佳植入学校独特文化的载体,这就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做到精致化,在校本课程从总体上的规划开始就要突破原有的文化传统束缚,建立新的文化框架,明确自己文化的立足点,实现对文化多层次的分析,嵌入校本课程中,使课程内容与传达的文化思想相切合,有个性、有差异、有特色的注入校本课程中,形成个性鲜明、特色突出的学校文化。
2.学校全员参与,强化师生认同。文化体现的本身就是一种内在价值的认同,学校文化需要学校全体成员认同才具有传承、发展的意义。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给予了教师和学生主动权,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积极主动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提出自己的需求和建议,对于一个自己深入参与开发的课程,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会充满积极性,也会对校本课程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外部强加的灌输,而是一种自我认可、自我接受的内化,内化后的思想又是文化再建的基础。
3.把握时代命脉,不断丰富发展。学校文化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一个积淀、创新的过程。在不同的时空中,对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校本课程也是一个不断创生的动态过程,在对原有文化的选择、传播、创造的基础上,融合时代的需求,丰富校本课程内容,加深对学校文化层次的分解,注入新的时代元素,不断的更新校本课程,同时也是对传达的学校文化的更新。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Edward B Tylor:Primitive Culture.London,J.Murray,1871:1.
[2]陈宏东.于无声处奏强音——谈校园文化在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中的作用[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2012:45.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