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珏
摘要:研究生课程的规范化管理和建设工作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可忽视的环节。本文拟从研究生课程的制度建设、质量管理与监控、优质精品课程建设、课程信息公示平台建设等方面探讨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研究生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243-03
课程学习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是研究生知识积累和学术创新的重要来源。课程建设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日益明显,“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高校仍然十分严重,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师资从体量到水平都制约着研究生高质量课程的开出率,所以研究生培养在“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方面存在区域性差异。本文拟以广西师范学院为例,探讨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措施和方法。
一、研究生课程建设政策文件
2013年以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相继颁布了十余部研究生教育改革文件,为高校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中对研究生课程建设问题有以下文件。
1.2013年4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提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机制,规范课程设置审查,加强教学质量评价。
2.2015年1月14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提出:构建符合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建立规范、严格的课程审查机制;改进研究生课程教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加强课程教学管理与监督;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
3.2015年8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提出:切实提高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合理设置课程,加强教材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课堂教学,加强课后辅导,严格考核标准,完善淘汰机制,加强督导评估,提高教学质量。
可见,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课程建设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分析研究生课程建设质量提高的障碍和瓶颈,营造良好的课程建设环境是当务之急。
二、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研究生教育起步晚,生源规模小,高水平师资匮乏,课程建设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在建设以教学为中心、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重视研究生学习能力建设方面重视不够,所以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体系存在局限性。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中东部地区有一定差距,所以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对外交流的机会欠缺,国际交流的可能性更小,信息相对闭塞,存在课程体系老化,引进和留住高水平师资能力有限,培养方案稳定性低,课程异动较为频繁,因人设课仍然严重的现象。为了控制培养成本,各专业培养方案的总学时总学分被严格控制在36~40学分之间,全体研究生必选的公共课程比例较大,专业必修课按照一级学科设置课程,专业方向课按照二级学科开设,专业课程总数明显减少,选修课程开出率更低,可供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有目的地选择课程的资源少之又少。
2.课程设置缺乏前瞻性。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为了规范对人才培养的管理,对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设计都有统一的要求,比如: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有统一的课程模块设计和学时学分分配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参照全国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的课程设置和学时学分要求。这些规则体现了研究生培养方案设计的规范性和标准性。但也带来了课程设计雷同,学科区分度模糊,课程设置前瞻性不足,个体差异关注度不够的问题。从“因材施教”和人才分类培养的视角看,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应该有个性化要求,其对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课的比例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研究生课程设计对这些要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忽略了不同学科和方向之间存在的差异,导致各学科课程设置缺乏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学术风格。
3.课程设计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关联度不高。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带来了研究生教育区域发展的极度不均衡。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在了解区域经济发展脉动方面缺乏敏锐性,不重视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供需的诉求,疏于对研究生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升级,闭门造车,培养出的研究生以理论见长,应变能力差,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结构不匹配,真正能通过调研论证将研究生课程体系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结构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少之又少。
4.教学内容与本科教学内容无明显区分度。由于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时间不长,大部分师资是原来讲授本科课程的高级职称教师,所以研究生课程的内容往往只体现为对本科生课程横向的平面式扩展,教与学的方式都存在着与本科生培养界限不清、定位不明等问题,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的层次和特色。《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2)》的调查结果表明,超过一半(53.1%)的研究生认为课程内容不够深,超过一半(53.6%)的研究生对课程内容的前沿性给出了“一般”或“较弱”、“很弱”的评价[1],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更为严重,有些研究生课程就是本科生课程改头换面,内容雷同,信息老旧,让研究生感觉重回本科生课堂。
5.教学方法缺乏分类培养的针对性。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虽然不断强调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还在尝试阶段,慕课等在线混合式教学方式在技术上实现又有难度,且教师没有得到正规培训,靠自学成才,疲于应付。所以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在繁重的课程授课任务面前,选择讲授式教学实现“填鸭式”知识传授就是首选,教师教学技能单一,单纯注重教师的教学实现,忽视研究生学习的“自我实现”。这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利于研究生形成“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6.优质课程培育缺乏长效投入机制。教育部对全国高校的本科生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从2003年开始启动,截止到2010年底,已累计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3700余门,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千所高校,并带动起近10000门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2]。而全国各高校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启动千差万别,基于各高校自身的经费投入在前,“985”、“211”高校起步较早,已投入建设门类繁多的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因经费投入有限,仅仅停留在探索研究生课程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层面,研究生的优质课程建设还处于培育阶段,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并未提上日程,在区域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研究生优质精品课程需要制度保障才能确保经费投入。
三、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研究生课程建设举措
广西师范学院具有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的特点,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共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3年获得广西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立项建设单位,地理学、化学、教育学3个一级学科为授权建设学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180人。学校提出的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基本方案如下。
(一)研究生课程建设目标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按照国家尤其是广西现代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加快发展与现代产业体系需求紧密联系的学科领域,提升学校研究生教育主动适应广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研究生课程建设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优化培养方案为依据,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立足研究生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实现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协同驱动,按照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学位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顺序分期、分类逐步推进研究生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二)研究生课程建设内容
1.建立研究生课程开设与审查制度。规范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审查管理,建立二级学院、研究生院、学校三级审核制度。明确研究生课程开设的审查主体和审查过程。建立比较体系,要求各学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比3个以上全国排名前50位的高校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作为每年培养方案修(制)订的依据,并提出对课程开设的审查要求:(1)研究生课程开设与学校教育理念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联性;(2)研究生课程开设与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一致性;(3)教师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4)用人单位对于课程开设的关注性;(5)课程开设的科学性、严谨性论证。
通过课程开设与审查制度的建设,真正做到课程开设方案完善、材料齐全;课程审查机制健全、流程明晰、过程严格;利益群体(教师、研究生、用人单位)积极参与;打造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2.确立研究生课程选课和课程学习要求标准。研究生课程一般由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法类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组成。通过试点,建立学校专业能力培养、素质能力培养综合提升的研究生课程学习要求标准,形成由导师组指导的选课方案和制度,每学期开学2周内,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确定个人培养计划和补修课程方案,由导师全程指导研究生课程学习目标的实现。
3.建立授课质量评价制度和课程信息公开制度。建立课程授课质量检查、评价、公示制度。课程授课检查工作由“广西师范学院研究生教学工作督导组”负责;课程授课评价由研究生、校内外学科专家组成的评价组负责;课程授课质量公示由研究生院负责。根据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的要求,研究生院将所有课程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进度、课程评价等信息在“广西师范学院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和“广西师范学院研究生课程信息网”上公开。
4.打造研究生精品课程。合理分析学科优势与特点,梳理课程体系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以核心课程为抓手,做好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一是设立课程建设教学团队(每门核心课程形成1个课程建设教学团队),由1个责任教授作为课程建设负责人;二是立项建设校级研究生优质课程,优先扶持覆盖面广、受益研究生多的研究生公共课程;三是对各学院开设的1~2门研究生专业课程进行跟踪指导,设定建设目标、评估建设效果,为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做好遴选和培育工作;四是重视研究生优质课程网站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全校共享。
(三)研究生课程建设具体措施
1.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组织机构。学校高度重视,全面布局、整体策划、过程跟踪、政策扶持,将研究生课程建设纳入学校“十三五规划”,作为研究生质量提升工程的核心工作内容,确保研究生课程建设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2.拓展管理视野,强化调研论证。学校分批次安排研究生教学管理干部和任课教师到有研究生课程建设经验的高校进行专题调研,凝练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改革措施,形成调研报告和相关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3.修订完善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学校形成了以下课程建设相关文件:(1)《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2)《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管理和成绩考核管理规定》;(3)《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规定》;(4)《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督导办法(试行)》;(5)《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6)《广西师范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暂行办法》。
4.重视经验分享,搭建交流平台。各学院召开研究生课程建设工作研讨会,分享全国高校研究生课程建设经验,与校内、校外导师共同探讨研究生课程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做好各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方案。
5.建设精品课程,发挥示范效应。重点建设一批以研讨和互动式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以案例教学和实践技能教学为主要特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培育研究生优质课程案例库。每年遴选5~10门研究生课程作为校级研究生优质、精品课程建设试点,以3年为一个周期打造研究生精品课程群。同时加强研究生课程信息公开、透明、公示力度,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信息进行公示,对研究生优质、精品课程向全校师生免费开放。
总之,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研究生课程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在高校对人、财、物投入保障机制健全,投入产出形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才能不断释放出课程建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编研组.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2)[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74-77.
[2]国家精品课程[EB/OL].
http://www.baike.com/wiki/%E5%9B%BD%E5%AE%B6%E7%B2%BE%E5%93%81%E8%AF%BE%E7%A8%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