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顺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一种国内方兴未艾的社区发展形式——社区营造,对其概念进行了探讨,同时着重强调居民参与在社区营造中的重要性,并针对性地为增加居民参与社区营造提出建议。
关键词 社区营造 社区发展 居民参与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8.076
Abstract A domestic ascendant community development form of community building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s were discussed, and at the same time, emphasize importance of resident participation in the community to create, and in the light of to increase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re proposed.
Key words community build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1 社区营造的基本概念
近年来,“社区营造”一词开始在国内的基层治理中流行起来,成为基层村居发展过程中一个较有特色的尝试。那么究竟社区营造概念如何,表现为怎样的特点呢?笔者对发达国家关于社区营造概念的界定进行了梳理。
社区营造实质上是关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的一个概念,而在社区建设与发展方面除了“社区营造”这一叫法之外,其它还有诸如社区培育、社区总体营造、社区培力、社区发展等,而英文叫法则有Community Building,Community Empowerment,Community Development等。这些叫法与社区营造要么是异名同义,要么意义相近。
日本建筑学会对社区营造所下的定义如下:社区营造是以地域社会既存的资源为基础,在多样化的主体参与和协作下,对居民自身附近的居住环境进行渐进的改善,旨在提高社区活力与魅力,以实现“生活品质向上提升”的一系列持续的活动。
在国际上,社区发展(Community Development)是一个与社区营造较为相近的概念,很多时候,这个词与Community Building、Community Empowering一道,被译为社区营造。尽管各词在用法、场合上未必完全一致,但相互之间的意义是较为密切的。
国际社区发展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则认为:社区发展就是一整套的方法与实践,主要关注利用与发挥社区所固有的能力和潜力,使得社区的居民能够为了自身的发展积极行动、组织起来应对共同关切的重要问题。
在美国,社区发展更侧重于指自下而上的发展,是指“居民之间自助或互助或志愿协作,以改善社区的物质、社会与经济状况”(Christenson, Fendley)。社区发展是一种增强居民及其所在社区的能力的途径,可同时解决多种问题,也提升了居民在决策制定中的力量与影响(Paul Florin, Abraham Wandersman)。
2 社区营造与居民参与
从东亚国家日本对社区营造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主体性、参与性与持续性得到了强调。社区营造首先是一个持续的参与活动,日本的定义中提出的是多主体,这与其社区营造的发展经历有关。日本的社区营造发端于公民运动,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实现了理念的完善、范围的拓展以及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营造内容的体系化。同时日本的定义也强调了社区营造的在地性与关系性。
在国际上,社区发展(Community Development)是一个与社区营造较为相近的概念,很多时候,这个词与Community Building、Community Empowering一道,被译为社区营造。对于欧美国家及地区来说,社区发展强调了主体性、行动性、协作性、在地性,也提到了社会组织、社区网络的重要作用。
综合东西方国家及地区对社区营造及相近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社区及其居民的主体性得到了一致性的强调。社区营造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区发展的方式,应由社区的居民来主导。从这里可以看出,民众参与不但是判定是否是社区营造的重要的内容标志,是社区营造的主要目的,也是影响社区营造成败的关键。
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组织,本身就是社区居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之下开展自我管理和自我建设。如此看来,社区营造所具备的“自下而上”的发展理念,与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组织的属性是相契合的,理应成为当前我国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社区营造中的居民参与问题,也是当前基层治理应有的题中之义。
3 推进居民参与社区营造的建议与对策
3.1 将社区营造纳入基层治理
当前我国进行的社区营造活动,主要是由外部力量推动,具体来说是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由社会组织和机构以类似项目化的方式所开展的。由于社区营造属于新事物,先期的这种由外向内的推进方式是有合理性的。虽然如此,社区营造所倡导的内发性的特点要求社区本身应该具备进行营造的动力。
将社区营造纳入基层治理当中,意味着在基层治理体系中给社区营造一席之地,可以稳定地、长期地将这种模式推行下去,融入到基层社区的建设。可以在村居委员会中设置专门的社区营造工作部门,整合委员会的相关职能工作人员,作为开展社区营造的常设领导部门,此外该部门还应将社会组织、村民及专业人士纳入进来。社区营造专门部门的建立可以使得社区营造有更为明确的领导部门,成为社区自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其影响力。
将社区营造纳入基层自治当中就是将其纳入现有的基层治理格局,使其成为当前基层社区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可以从制度上保证社区营造能够持续、长久地开展下去,也就是对其身份进行“合法化”。这也为居民的参与提供了制度上的平台保证。
3.2 进一步做好宣传与发动工作
对于形成社区营造氛围来说,对营造进行经常性、专业性的宣传报道是必不可少的,例如通过网络检索,可以大概了解到社区营造情况,涉及到规划、内容、活动、反思讨论等方面,这就是媒体宣传的作用。无论是电视、广播、宣传栏、网络、掌上APP等方式,还是网站、电视台、报刊等媒体形式,都应充分进行利用,提高社区营造的知名度。
社区营造是一项长期的活动,欧美、日本等地较为成熟的社区营造模式都是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实践中形成的。国内的营造活动刚刚起步,营造多是以项目的形式开展的,但是项目是有一定期限的,项目结束之后社区营造怎么办?如何继续?这是必须要正视的问题。所以各地应该设法将社区营造坚持下去,逐步提高居民的参与水平,将社区营造的基础打的扎实、深厚。
3.3 分类别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
在社区当中,不同类别的居民群体在参与动力以及动力水平上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在居民参与的动力上分门别类,扬长避短。对资源的使用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
一般而言,职业、交往水平、婚姻、是否有子女等因素与社区营造的参与动力有显著的相关性。具体来看,这些因素又与不同类型的参与动力存在着相关性。所以在进行社区营造的实践中,应该注意区分不同的参与动力类型、甄别不同的人群类别,科学合理地进行营造规划,安排相应的活动,提高社区营造的水平。
3.4 发挥社会组织的带动促进作用
在国外的社区营造当中,专业的社会团体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些专业团体包罗较广,如建筑、经济发展等。当前国内的社区营造由于刚刚起步,专业性的团体参与较为缺乏,社会组织主要是社工机构。社工机构在社区营造中一般可以涉及“人”、“文”、“地”、“产”、“景”五个方面。但是相对来说,对于“人”、“文”、“景”的侧重较多,“地”、“产”只是稍有涉入。培养社区居民的参与在社工组织的社区营造活动中所占的比重尤其突出。因此,在社区营造的初级阶段,适当地培育或引入社会组织,对于提高居民对社区营造的理解以及其参与水平,是有很大的用处的。
基层社区往往具有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可以成立起相应的民间组织。这些组织的专业水平、凝聚力都是比较高的。在社区营造中,可以积极地以这些组织为依托,号召居民进行参与。同时,这些组织对传统文化的保育、甚至社区经济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所以这又可以把“人”与“文”、“产”结合了起来。
3.5 广泛调动资源推动社区参与
作为基层建设的一种形式,社区营造需要资源的投入。在社区营造中,需要通过资源去发起、推动、吸引民众进行参与。如资金投入、专业人员的投入,在物质回报、技能提升方面对社区居民产生吸引,从而推动他们参与。对于顺德的社区而言,尽可能的获得更多的资源,对于提高居民参与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利用社区已有的资金、场地、设施,为居民参与社区营造服务。这些设施和场所经过妥善利用和合理的安排,是可以对民众的参与产生吸引的。而集体收入亦可以为社区营造提供一定的资金。此外,有的社区还有基金会,也具备一定的资金筹措能力。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组织和机构资助社会公共服务项目。这种项目资助的形式不仅为社会公共项目提供了资金的支持,也提供了专业支持。对于基层村居的社区营造活动来说,积极申报这些项目,获得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对于推动社区营造的开展以及居民的参与,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秀玲.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城乡治理向度——以台湾城乡治理为例[J].求索,2014.
[2] 王倩.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以南京地铁建设为例[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2.
[3] 甘延刚.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基于兰州市城关区D社区个案分析[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3.
[4] 周晶,毕经燕.村镇居民对旧村改造的态度调查[Z].2011年心理学与社会和谐学术会议,2011.
[5] 方军.公众参与、社区治理与基层党政关系——以“铜陵模式”为例[J].学术论坛,2012.
[6] 李妮.美国的社区和社区建设[J].住宅产业,2008.
[7] 潘晓莉.美国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以美国曼哈顿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为例.湖北大学硕士论文,2011.
[8] 吉田友彦, 邓奕.日本:公众参与社区营造[J].北京规划建设,2005.
[9] 于海漪.日本公众参与社区规划研究之二:社区培育的起源与发展(上)[J].华中建筑,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