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高校历史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6-05-30 13:23苏瑛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2期
关键词: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

苏瑛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历史学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作为兵团最主要的高校,石河子大学历史学专业也应注重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虽然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单一、课程设置落后以及实践教学偏少的问题,但是如果能够通过拓宽人才培养口径、优化课程设计、适当地增加学科交叉融合,并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一定能够培养出具有历史学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的高水平毕业生,为服务地方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兵团高校;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47-02

高校肩负着培养历史学人才的责任,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又是历史学教育改革的关键。作为一所兵团院校的历史学专业,石河子大学自创建以来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他们为兵团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近些年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发展,以及中学历史师资的饱和,使得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原有的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我们通过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摸底调研和深入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办学经验,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兵团,发扬兵团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种历史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能够有效结合历史学科的优势,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的史学人才,为兵团历史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希望对兵团其他兄弟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1]。

一、我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单一。通常地方綜合性高校的历史学人才培养目标多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作为兵团高校石河子大学也不例外,主要为兵团中小学提供师资人才。目标范围较窄以及培养模式的单一化会造成就业的困难,进而形成报考生源不足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另外,培养模式的单一也会造成培养水平的降低,教师更多地从师范教育的角度入手,从而忽略了历史学专业技能的深入培养,使人才培养的专业化水平降低,就业时就会处于劣势地位。

2.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目前我校历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在多年延续的基础上,逐年修订形成的,主要包含通史类课程、概论类课程、教学法等课程,还有少量的专业选修课。总的来讲,对于历史学所需要的知识覆盖面还有所欠缺,整个课程体系还没能覆盖到社会上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同时,课程体系的更新有时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滞后,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3.实践教学环节偏弱。不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小学教师,还是社会所需求的史学人才,课堂外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研究都证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尤为重要。而我校地处偏远地区,社会资源较少,学生能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也随之减少,造成实习时间偏少、实践水平偏低的问题,这些都对日后学生的就业发展产生很多不利影响。

二、我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改进方向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做出的整体性设计和安排。这既是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也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因此,根据专业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历史学学科专业实际发展和就业需求,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更新[2]。

1.培养目标方面。对于那些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能够获取到适合社会需要的知识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有所应对。因此,历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实行多层次培养,提供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构建多层次、多方向的人次培养体系,最终形成人才分流机制。设置几个不同的专业方向:比如教师、学术人才、应用人才等,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从而达到学生适应社会的目标。

2.设置方面。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培养通常以理论课为主,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以及使用历史学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就需要设置多层次、多类别的课程。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历史知识,也可以学习到相关的考古学、法律、文物等知识。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种知识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可以结合历史学的特点开设一些理工科相关的课程,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提供坚实的基础。此外,通过开设艺术类课程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精神,乐观积极向上,并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

3.交叉与融合。人才培养需要改进过去以培养教师型人才为主的培养模式,更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密切结合。现行的历史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院式的历史教学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正规的、系统的历史学专业训练,这种模式虽然有助于培养出具有扎实历史学基本知识的人才,但学生的主观能动力、灵活思维力、实践动手力、社会适应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锻炼。因此,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打破这种限制。俗语说“文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其实意思就是说历史学虽然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与其他学科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必须利用历史学科的优点,来实现史学知识和方法与其他专业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

4.教学方面。除了课堂学习外,课外实践也非常重要。通过丰富的实践环节将课堂上所学的各类知识综合应用,这样既能巩固课堂知识,也能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4]。通过从课堂到社会再回到课堂的过程,可以达到对历史学知识的实际运用的双重效果。因此,可将历史学专业必须掌握的技能(尤其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设为必修实践,将技能延伸实践设为选做实践,供学生自由选择[2,3]。同时,由学校与当地相关部门共同建立学生实习场所,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5],为学生提供单位实践的机会,既可以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又可以丰富学生的就业去向。

三、小结

1.我校历史学的办学特点。不同的学校在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学科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作为兵团高校,首要任务是为屯垦戍边服务,为兵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因此,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必须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突出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尤其是兵团历史和兵团精神的传承。虽然在历史学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上与其他高校差别不大,但在选修课环节可以进行区域性的实践和改革,考虑所在地区的现实情况和对人才的特殊需求,突出兵团特色,但不可急于求成,提出盲目自大的口号和目标。

2.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课程体系的设置至关重要,但这也是最困难的[6]。教师首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尤其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养成,这都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调整和整合,引导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把培养重心放在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相结合的目标上来。

3.历史学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要想使历史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能达到就业率高、对岗位适应能力强的目标,就必须得有一个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不同区域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更应该以“立足地方、面向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因此,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时,应按照适应性、前瞻性和特色性原则,要以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为基础,突出特色,只有这样,培养的历史学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历史学专业也才能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文华.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淮阴师范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1):53-55.

[2]晁根池.新建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构刍议——以新乡学院历史系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4):231-232.

[3]杜志明.论高师院校历史专业人才培养[J].安顺学院学报,2014,(05):60-62.

[4]叶成勇.田野史学视野下的史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176-180.

[5]张银玲.历史学专业(文化旅游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學报,2015,(03):118-120.

[6]刘敏,程丽云.地方高校历史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7):160-162.

猜你喜欢
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历史学
“裸婚”背后的历史学思考
军事历史学认识活动的特点
论军事历史学的社会功能
军事历史学的形成及其内涵